動詞(一)
§. 梵文的動詞有3種人稱及3種數的變化:
3種人稱: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3種數:單數、雙數、複數。
(1)第一人稱單數[我];第一人稱雙數[我倆];第一人稱複數[我們]。
(2)第二人稱單數[你];第二人稱雙數[你倆];第二人稱複數[你們]。
(3)第三人稱單數[他];第三人稱雙數[他倆];第三人稱複數[他們]。
.
§. 動詞源於「語根」(或叫字根、prakṛti , dhātu),它是動詞的根本原型。
語根+語基構成音=語基。
「語基」(或叫字基)是指動詞在加語尾前,先經過變化的形式。即:語基=語根+語基構成音,此時語根中的母音常常要重音化(accent) (guṇa)、或複重音化(vṛddhi)。
語基(stem.)=語根(prakṛti、√)+語基構成音(pratyaya)。而語基的形成常有語根的母音需要重音(guṇa)或複重音(vṛddhi)。
之後,「語基」再加上「語尾變化」便構成動詞。即:語根+語基構成音+語尾=動詞。
也就是:語基+語尾=動詞。
.
§. 有些動詞是在語根後附加a,作成現在語基的。
sṛj(投射) +a= sṛja (第6種動詞)
vidh(崇拜) +a= vidha (第6種動詞)
.
§.有些動詞是在語根後附加a,作成現在語基,而語根的母音要重音化。
kram(遊行) +a= krāma (第1種動詞)
vṛt(轉) +a= varta (第1種動詞)
.
§. 有些動詞是在語根後附加aya,作成現在語基的,而語根中間的短母音要重音化。。
dul(捲起) +aya=dolaya (第10種動詞)
cur(盜) +aya=coraya (第10種動詞)
語根中間,「位置上的長母音」(二個以上的子音及 ṃ , ḥ 之前)不變化(不變成長母音)。
cint(思惟)+aya=cintaya (第10種動詞)
.
§. 有些動詞是在語根後附加ya,作成現在語基的。
如:man(思量、作想、作念)+ya=manya (第4種動詞)
於此再加上人稱語尾(如:ti, tas, anti, te, ete, ante),則成現在式動詞。
manyati, manyatas, manyanti,
manyate, manyaete, manyante.
.
§. 動詞的人稱語尾有分為「為他」與「為己」:
一個動作,是為了別人做的行為,或為了他人的利益而作,是「為他」(P.) (parasmai-pada)「為了別人的詞語」(為他言)。
一個動作,是為了自己做的行為,或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作,是「為己」(Ā.) (ātmane-pada) 「為了自己的詞語」(為己言)。
carati (為他) 他(為了別人)修行
carate (為己) 他(為了自己)修行
.
§. 以上的(第1種動詞)、(第4種動詞)、(第6種動詞)、(第10種動詞),名為「第一類動詞」。
「第一類動詞」的現在式語尾(也叫作第一次語尾)如下:
以上是「第一類動詞」的3種人稱及3種數的語尾變化:
為他(P.)、為己(Ā.)。
第一人稱([我] 1.)、第二人稱([你] 2.)、第三人稱([他] 3.)。
單數(s.)、雙數(du.)、複數(pl.)。
(1)第一人稱單數[我];第一人稱雙數[我倆];第一人稱複數[我們]。
(2)第二人稱單數[你];第二人稱雙數[你倆];第二人稱複數[你們]。
(3)第三人稱單數[他];第三人稱雙數[他倆];第三人稱複數[他們]。
§. (第1種動詞)、(第4種動詞)、(第6種動詞)、(第10種動詞),名為「第一類動詞」。
除此之外的(第2種動詞)、(第3種動詞)、(第5種動詞)、(第7種動詞)、(第8種動詞)、(第9種動詞),名為「第二類動詞」。
.
連音(二)
.
§. 一字中,有幾種情況,母音前的n會變為ṇ:
(1)一字中, ṛ, ṝ, r, ṣ 之後,直接接母音前的n時,n變為ṇ。
ṛ+n+母音、 ṝ+n+母音、 r+n+母音、 ṣ+n+母音 ,n→ṇ。
(2) 一字中, ṛ, ṝ, r, ṣ 之後接母音,此後再接母音前的n時,n變為ṇ。
ṛ+母音+n+母音、 ṝ+母音+n+母音、 r+母音+n+母音、 ṣ+母音+n+母音 ,n→ṇ。
(3) 一字中, ṛ, ṝ, r, ṣ 後接有喉音、唇音、母音,後再接母音前的n時,n變為ṇ。
ṛ+喉音、唇音、母音+n+母音、
ṝ+喉音、唇音、母音+n+母音、
r+喉音、唇音、母音+n+母音、
ṣ+喉音、唇音、母音+n+母音 ,n→ṇ。
(4) 一字中, ṛ, ṝ, r, ṣ 後接,除了喉音、唇音、母音,還允許插有y、v、h、ṃ在其中。
ṛ+(喉音、唇音、母音、y、v、h、ṃ)+n+母音、
ṝ+(喉音、唇音、母音、y、v、h、ṃ)+n+母音、
r+(喉音、唇音、母音、y、v、h、ṃ)+n+母音、
ṣ+(喉音、唇音、母音、y、v、h、ṃ)+n+母音 ,n→ṇ。
(5) 除了母音前的n;還有(n、m、y、v)前的n,若在以上(1)(2)(3)(4)這些情況中,n也變為ṇ。
即:(ṛ, ṝ, r, ṣ) + (喉音、唇音、母音、y、v、h、ṃ) + n + (母音、n、m、y、v) ,n→ṇ。
(6) 動詞複合詞中,動詞接頭詞(pref.)之後的語根的第一個音n皆變成ṇ。
如antar-, nis-(nir-), parā-, pra- 等接頭詞。
○範例:
niṣṇāta (ṣ+n+母音)
kṣetrāṇi (r+母音+n+母音)
praṇidhānam (r+母音+n+母音)
mātrakeṇa (r+喉音、唇音、母音+n+母音)
pra-ṇita (接頭詞後的語根第一個音)
.
§. 一字末的s及r,在次字的開始為c, ch 時,變音為ś。
一字末的s及r,在次字的開始為ṭ, ṭh 時,變音為ṣ。
一字末的s及r,在次字的開始為t, th 時,變音為s。
s + c, ch = śc, śch s + ṭ, ṭh = ṣṭ, ṣṭh s + t, th = st, sth
r + c, ch = śc, śch r + ṭ, ṭh = ṣṭ, ṣṭh r + t, th = st, sth
duhitṛbhis ca = duhitṛbhiś ca
pari-śuddhas chavivarṇas = pari-śuddhaś chavivarṇas
.
§. 一字末的n,次接c, ch,則n變成ṃś; (n + c, ch = ṃśc, ṃśch)
一字末的n,次接ṭ, ṭh,則n變成ṃṣ; (n + ṭ, ṭh = ṃṣṭ, ṃṣṭh)
一字末的n,次接t, th,則n變成ṃs; (n + t, th = ṃst, ṃsth)
一字末的n,次接l,則n變成ṃl; (n + l = ṃl)
一字末的n,次接ś,則n變成ñ; (n + ś = ñś 或 ñch)
一字末的n,次接j, jh,則n變成ñ; (n + j, jh = ñj, ñjh)
一字末的n,次接ḍ, ḍh,則n變成ṇ; (n + ḍ, ḍh = ṇḍ, ṇḍh)
bhagavan ca = bhagavaṃśca
bhagavan tasmin = bhagavaṃstasmin
bhagavān loka = bhagavāṃlloka
bhagavan śata = bhagavañś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