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讀者問我有關外星拓展的經濟效益問題。我想了一想,雖然沒有特別詳盡的細節資料,但這不是我的錯;事實上絕大多數有關這方面的討論,不是空想就是忽悠,所以寫一篇文章來解釋這個議題,還是有意義的。
我們先把基本的分析原則講清楚:一個人類未來的成就是否會發生,必須通過三個層次的考慮(參見前文《從貝爾實驗談起》):最基本的,是物理上必須可行;其次是工程上能實現;最終則是在實際應用上,是否有經濟效益。如果物理上不可能,那麽自然一切免談。如果理論原則上可以發生,但是因爲有層層的物理限制,所以工程上無法實現,結果也是一樣的。但是一般畫科幻餅來充飢的人,主要是沒有考慮經濟效益;現實裏賠錢的生意沒人做,即使爲了國家的“光榮”而硬是由政府把稅金投進去,這也頂多只能是特例,不會成爲人類社會的普遍常態和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接著我想要澄清,所謂的外星拓展,只能是太陽系。這是因爲人類永遠不可能對其他的星系做直接殖民或開發。我們的這個宇宙,極爲浩瀚,星系之間的距離以光年計。很不幸的,相對論限制了飛船的速度:隨著速度的增高,質量因而增大,加減速就越困難。即使假設有了無限而廉價的能源,加減速的過程仍然極度花時間。再加上星系之間的零散粒子,在飛船接近光速的10%這個量級之後,會形成極强的放射性照射,很快就能拆解飛船的結構(更別提裏面的生物細胞了),所以在不考慮費用的前提下,星際飛船的極速仍然在光速的1%上下(亦即時速一千萬公里),到太陽系的近鄰(距離4.2光年)來回一次,仍然是一千多年的事。飛船的乘客或許可以人工冬眠,但是地球的人類社會卻不會一起冬眠來等他們,那麽也就很難想象爲什麽要投入接近無限的資金(別忘了,人命是有價的,無限的資金就是無限的人命犧牲;參見前文《政府的第一要務》)來搞這樣一件事。
前面特別說“直接殖民或開發”,是因爲如果用間接的手段來做,可以節省4到5個數量級的資源,那麽在非常極端的社會環境下,或許在長遠的未來至少有理論上的可能。這個所謂的間接手段,就是送一個只搭載AI的小飛船來做星際旅行,到達目的地之後,再根據所記錄的DNA來人工合成生物體,進行殖民。如此一來,飛船就不需要保護生物細胞,其載荷可以做得相對很小,那麽在工程上已經做出無限而廉價的能源的前提下,費用或許是人類經濟可以承受得起的。不過這對地球人類自身一點好處都沒有,純粹就是花費,而21世紀的人類連全球暖化這種犧牲現在1塊錢來挽救50年後子孫100塊錢的努力(環保議題的核心,還是經濟效益,只不過是長期、全面的經濟效益,參見前文《有關環保和全球暖化的幾點想法》),都無法達成共識。那麽30世紀的人類要做出如此無私的奉獻,其政治結構和國際環境也必須先有重大的改變(換句話説,必須有絕對中央集權的統一人類政府,在太陽系有整體滅絕的危險威脅下)才可能。
在另一個極端,則是近地軌道。自從Yuri Gagarin在1961年的軌道飛行開始,至今57年來,近地軌道斷斷續續地一直有人類占據。載人航天是有一點經濟回報的,它主要來自進行零重力或者無大氣阻隔的科學實驗(例如前文《丁肇中與高能物理界的牛屎文化》所討論的AMS-02就由Space Shuttle送到ISS上;當然,要做成無人衛星也是完全可行的)。不過這些回報(相對於使用無人衛星技術),比起投入的資源,説是零頭都有點誇張。所以近地軌道載人航天並沒有什麽直接的經濟效益,它之所以持續了許久的主要原因有二:1)它的工程難度不高,整體費用佔人類經濟體量比例也很低,有許多國家負擔得起;2)20世紀和21世紀的國際社會是分裂而且有强烈對立競爭的,所以載人航天的宣傳性價值,彌補了它在實體經濟上的負面代價。換句話説,如果人類有了統一而理性的政府,就不會再從事載人航天。但是既然21世紀還有霸權交替這個議題,那麽載人航天的市場就會持續、甚至擴展下去。
然而近地軌道並不是“外星”,它就像人類家門口的臺階一樣,走到那裏算是“出了門”,但是並沒有去到哪裏。所以真正的“外星拓展”的前提,是必須脫離地球軌道。
要脫離地球軌道,必須完全剋服地球的重力井(Gravity Well)。相比近地軌道,所用的净能量是2倍;但是因爲火箭必須帶著燃料加速,所需載荷能力大約成長5倍;因爲越大的系統越複雜,工業和財政上的投入則大約為10倍,這(指載人脫離近地軌道的任務)就把二流航天國家給統統刷下來了,只剩下直接爭奪霸權的兩大強權才有能力來做。
脫離地球軌道後的第一站是月球。其他的目的地距離都遠上至少百倍(航天飛行不是直綫的),並且還有要剋服太陽重力井的問題。雖然月球只像是人類住家旁邊院子裏的棚舍,因爲飛往月球比其他太陽系的目的地容易許多,我們還是先仔細考慮一下它的經濟效益。
目前所有載人航天有經濟回報的作業,都不須要離開近地軌道,所以我們必須去找月球獨有的資源。這個問題由全球幾代的科幻作家和熱血青年想來想去,最終也只有一個可能答案,就是氦三(Helium 3)。這是因爲我以前提過,月球是太陽系形成的過程中,一個火星大小的原行星(Proto Planet)撞擊地球,把地球表層的物質打入獨立的軌道而造成的,所以月殼的岩石和地表的地質一模一樣,那麽自然沒有理由捨近求遠,到月球去開礦。
氦三又是什麽呢?它是氦四的一個同位素,在地表極爲罕見,但卻是太陽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太陽的核聚變反應產生巨大的能量,除了以光子的形式輻射出來之外,也持續吐出表面的離子,以星際旅行的速度(即大約光速的0.1%-1%)四散飛出,這叫做太陽風(Solar Wind)。太陽風打到地球的保護性磁層(Magnetosphere),遠在大氣層之外就被排開(否則會把大氣層逐漸吹走,火星就是因爲沒有强磁場,才失去了原有的大氣層)或捕捉(成爲極光)了。然而月球既沒有磁場,也沒有大氣層,所以太陽風的離子直接打到月表上,就可能被岩層捕捉。但是氦的沸點很低,有一點太陽光照就又飛走了,所以科幻作家就想像它會聚積在月球兩極,日光照射不到的火山口裏(離子在飛行的時候,可以因電磁場而轉彎,所以光子打不到並不代表離子也打不到),經過太陽系40多億年的歷史,可能有足夠工業化開采的纍積量。
工業化開采氦三有什麽用呢?我在前文《永遠的未來技術》裏曾解釋過,核聚變除了必須用強磁場來拘束溫度極高的等離子體之外,真正很可能無解的工程難題,在於如何將產生的大量高能中子轉化為可以用來發電的熱能,同時避免維持真空的腔壁被中子打爛。目前國際上所有忽悠政府花大錢來研究核聚變技術的團隊,都還在攻關拘束等離子體的問題,對高能中子的處理一概避而不談。但是有些科幻作家,比這些所謂的科學家還要誠實,他們早就考慮到高能中子的破壞性問題,而且承認它應該是無解的,所以就開始探討是否有完全避免高能中子的選項。
他們發現的可能解決方案中,遠遠最理想的,是把現在常見的氘+氚(Deuterium + Tritium)聚變燃料,改成氘+氦三(Deuterium + Helium 3)。如此一來,聚變的廢料只有氫和氦四,而沒有了中子。但是這會有兩個新的大困難:1)聚變溫度又提高不止一個數量級,目前我們連能否用磁場來拘束氘+氚聚變都不確定,要把標靶再提高幾十倍,很可能就完全超出磁鐵製造技術的實用可能範疇;2)地球上沒有任何可靠的氦三來源。
總結來説,假設人類只差高能中子的破壞性問題,能做到把核聚變發電工程化,再假設從那個技術層次,磁場性能還有再提升幾十倍的空間,再假設這樣的發電站能在經濟上與太陽能和風電競爭(實際上由於產量的因素,這是極不可能的;太陽能光板每年生產幾十億片,風電站每年安裝幾十萬座,核聚變發電站每年能建多少?),那麽將會有工業化開采氦三的需要。假設月球自轉的進動(會讓自轉軸漂移,兩極因而移動)可以忽略,再假設月球岩石能夠捕捉足夠的太陽風,再假設人類有開采月球岩石所含的氦三的技術能力,那麽就會有在月球兩極采礦的必要。
然而這並不代表載人航天會有經濟效益,因爲除了報酬之外,討論經濟性還要算入付出。地球到月球之間的飛行,只不過是兩三天的事,但是有關維生系統和放射性防護的考慮,和前面講星際旅行的時候是一致的。除了維生系統的死重之外,近地軌道因爲是在前面提到的地球磁層之内,基本不需要對太陽風和宇宙綫做太多的防護,但是載人系統已經比無人衛星貴上許多倍。一旦離開近地軌道,沒有防護的宇航員在幾個禮拜之内,就會因放射性而傷殘甚至死亡。太陽風的能量低,還不算太難阻擋,但是宇宙綫的能量很高,能阻擋它的鉛塊或磁鐵極爲沉重,就算月球基地可以包括堅實厚重的保護殼,往返地月的飛行器是無法加裝的。宇航員一生中承受一次這樣的放射性照射,還算是可以接受的代價;如果是例行的工業化作業,從人道和經濟的觀點都説不過去。反正AI的發展已經開始有突破,同樣的工作由AI代勞,自動節省兩個數量級的費用,還沒有人命的危險,絕對比人工作業要有經濟效益。
美國的創投企業,還嫌在月球開采氦三不夠“前瞻”,這幾年又鼓吹到小行星去采礦,連資金都已經搞到了幾億。他們想開采的,是各式各樣的稀有重金屬,例如鉑等等。其實太陽系並不缺這些重金屬,但是地球在剛成型的時候,整體處於熔融狀態,重的元素大部分沉入地心,所以地表就稀缺了。小行星沒有足夠的重力場,所以重金屬還可以留在表面。
雖然小行星上的稀有金屬,不像月表的氦三,是必然存在的,人類工業對稀有金屬的需求,也不像氦三那樣有不確定性,但是地表的已知礦產存量,還足夠200年左右的使用,而且到小行星的飛行時間,大約是地月旅行的百倍,所以要在21世紀開采這些礦產,只能是圈錢的藉口。即使在23世紀,有了真正的需求和技術,基於前面的討論,我們也可以安全地預言,它將是由AI和機器人來執行的。
載人航天,永遠都是形象工程。這並不代表它沒有價值,因爲社會需要若干程度的形象工程,例如奧運培訓、世界杯競爭等等。但是由於宇宙綫的限制,短暫登月是載人航天的天然極限。美國圈錢大師的火星殖民夢,連搶先占領“智慧產權”都談不上,純屬欺騙外行人的伎倆。
【後註一】正文中說國際上的主要核聚變研發團隊,都忽略高能中子的破壞性問題。這一直到最近,還是正確的,但是現在已經有了一個例外。MIT的新SPARC反應器,將會專注在兩個真正關鍵的工程問題上:1)高溫超導磁鐵;2)熔鹽中子減速劑。他們對高能中子破壞性的解決方案,是把屏蔽和減速劑管道都事先設計為可以經常更換的。這並不代表他們會成功(因爲在工程上和經濟上都有很大的難關,所以機率很小),但是至少這個團隊能直面技術挑戰,而不是在沒有什麽實際意義的“世界紀錄”上向媒體炒作。
【後註二】今天(2020年七月2日)有讀者在《觀察者網》問我有關ITER在研發可做爲内壁屏障(Blanket Modules)的新材料並不斷有“突破”,以及裂變/聚變混合堆兩件事,我的回答如下:
候選材料遠遠不止你説的那些,原因是目前根本就沒有任何材料接近所需的性能,但是錢又已經發下來了,結果是百花齊放,哪個教授高興弄點錢,就可以隨便找個合金來做研究,順便發個新聞稿吹噓一番。反正要說幾句“將會”和“可能”簡單得很,浪費政府的錢在自己身上也不是很難受的事。
其實屏蔽中子並非不可能;這裏的真正問題在於内壁不只是要屏蔽中子,而且要維持真空,然後還不能有太嚴重的二次輻射(Secondary Radiation)。發明沒有揮發性,所以不會污染等離子體的材料已經夠難了,在極强的中子輻射以及定期的等離子雲崩潰衝擊下還要維持晶體結構、不能釋放表層原子,這根本就是天方夜譚。那些教授心裏完全明白,但是選擇一致緘默、悶聲發大財,已經算是侵占;不時發表有極端誤導性的新聞稿,吹噓沒有意義的所謂進步,則成爲主動詐騙。
混合堆不是用來發電,而是利用聚變產生的高能中子處理商用裂變發電厰的廢料,促進半衰期特別不方便的TransUranic元素進行裂變,成爲半衰期很短的小原子,這樣可以靠短期儲存來消除輻射性。這所需的聚變規模很小,也不要求能量效率,所以至少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後註三,2022/02/01】今天在《RT》上看到Gerard ‘t Hooft(他的最大成就在於以博士論文證明Yang-Mills方程式的邏輯自洽,從而幫助它成爲主流理論,是1974年完善標準模型的拱心石,因此他獲得1999年諾貝爾物理獎)的訪談(參見《Humans Will Never Get to Deep Space》),很高興又有大佬願意出來説實話。這裏是最重要的三個評論:“(There) will always be unanswered questions (in) particle physics.”換句話説,自稱“Theory of everything”的超弦從原則上就可以知道是騙人的東西。“Dont agree with concept...that our universe is one of many.”也就是Multiverse多重宇宙是理論失敗後,轉爲玄學所用的必需藉口。“Dont think humans will even travel to deep space.”這正是本篇正文的主旨。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2樓. makludi2024/11/27 15:52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可以帮助像我这样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判断某个事物是否靠谱。在近代技术发展里,普通人所知道的最快速的迭代速度即为moore's law(排除生物医学领域这种三五年就可以产业化实验室技术的特例), 粗略认为技术发展的速度最多两年提高100%,即x2,估算为最高每五年提高一个数量级。那么如果实验室估算结果和实际需求的差距为10^3,那么在最理想情况下需要15年的发展才能达到要求。事实上,能达到moore's law的迭代速度的技术门类寥寥无几,如果按照1%的极大概率,那么仅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在15年内满足1000倍的成长。这里我认为我极大高估了1%这个数量级,很有可能这个概率要低好几个数量级的,而且我没有估计成长速度在若干年之后必然遇到瓶颈。如果我们能用“达到可能目标所需时间”来衡量某个技术的可行性,应该可以更直观让人体验到某个方向是否值得投资。這的確是多年前我在批評量子計算的時候就用過的標尺,可以作爲評估“未來科技”實用性的上限。不過這裏真正的問題在於美式資本市場:風投業等等“職業投資人”根本不須對研發前景把關,只要能轉過頭來忽悠下游的韭菜就行了,而最下游的韭菜莫過於國外資金;這其實是美元作爲國際儲備貨幣朝代末期,霸權被拿來對外極限壓榨兌現的奇特現象,偏偏沒有貨幣霸權、經濟主要依賴實體產業的中國也敢照抄,金融體制的設計和管理者當真是誤國誤民、惡貫滿盈。 王孟源 於 2024/12/12 11:11回覆
- 31樓. 凤凰院凶真12024/11/26 11:09之前的号找不到了,重新注册一个。27楼那里四点多光年对应的是10^16米吧,但对最终结论影响不大,反而更支持,推算是承受中子弹轰击20亿万次
是,年紀大了,細節掌握不行,謝謝更正。
一個數量級的數量級,還只不過是科幻囈語和現實真相之間鴻溝的底綫估計(考慮工程細節之後,這個鴻溝更加急速膨脹,參考前面留言討論到五個數量級的數量級),真正凸顯這些假未來科技的離譜程度。偏偏官員和民衆的自欺欺人心態極端普遍,完全不做基本論證,自願被袁嵐峰之流哄騙,於是單單潘建偉一家公司就騙走了幾百億科研投資(有説400多億,但我未獨立驗證)。早已經濟虛擬化的美國可以依托美元霸權來借科技研發之名、行金融詐騙之實,實業立國的中方卻更徹底地挖自己的根,連美方容許的誠實批判和應對(亦即後量子密碼)都被完全封鎖打壓,這樣腐敗的科研學術界怎麽可能引領國家邁向未來? 王孟源 於 2024/11/27 04:41回覆2*10^9次轟擊。 王孟源 於 2024/12/30 10:25回覆 - 30樓. LoveClem2024/11/22 21:10Sabine Hossenfelder 在几个月前提出观点1: Alien Megastructure Candidate(戴森球或戴森环之类的)-----Not as Crazy as it sounds 观点2:Space-Based Solar Power is Dead。这两个观点明显冲突,逻辑不自洽(所以感觉即使是她很多时候提出的观点也不完全可信,就比如在节目中提出的---恒星际航行没有原则上的问题,所以要么外星人已经来过地球【就比如美国战斗机记录的奇怪影像】,要么人类太渺小以至于外星人不屑进行交流,跟王博士经过计算后的观点冲突),所以博士对超大规模太空太阳能发电的前途咋看呢?这个到底能做到多大的规模呢?你不能拿博客的標準套在Sabine的頭上:博客只爲求真、完全不在乎流量(其實是更進一步,爲了減低噪音干擾,博客必須直言批判愚昧和虛僞,以驅離不入流的看熱鬧流量),所以通常要求辯證結論的可靠性>90%,最低特例也必須>70%並加標注,在科技和學術議題上尤其精確,十年下來正確率100%。Sabine卻是靠賣書和點擊賺錢的,平均每隔兩天要出一集節目,那當然就必須時不時也拿Crackpot理論來一本正經地胡説八道一番。換句話説,博客說“不完全確認”指的是70-90%的可信度,Sabine說“不完全確認”卻代表一切正確機率<50%的説法,一路到實質爲零都有。但是她至少先承認那些理論成立是小機率事件,這和丘成桐、王貽芳之流把10^-500説成99%,相差不可以道里計。
太空工業的頭號問題在於交通不便,運輸、建設、維修成本比地面高了十個數量級不止,所以只要能在地面做的,就沒有任何經濟性理由到天上去做。而像是Space X這類降低運輸成本的嘗試,省錢還不到一個數量級,就先促成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垃圾以指數成長兩三個數量級,以致在本世紀中後期必然會抵達連鎖碰撞爆炸的臨界點,届時連學術性和政治性的載人航天都會因風險而大幅萎縮,更別提工業了。
這種經濟性考慮,博客早已指明方向,屬於讀者應該自行搜索事實、做邏輯估算以驗證的範疇;你反復質問細節,反映的不是客觀議題有疑義,而是主觀上不願扭轉執念,有必要自我檢討。禁言一個月,以幫助你建立獨立邏輯分析的好習慣。 王孟源 於 2024/11/23 05:22回覆 - 29樓. LoveClem2024/11/18 02:03
关于您所说的辐射防护的问题,若是在飞船前端设置总共几米到十几米(几十倍于减半厚度)的多层防护盾(保证盾的前部材料即使受损甚至产生二次辐射,后面几层仍能正常保护飞船),能否坚持几光年使得飞船内的设备不受损伤呢
还有博士所说的离子推进器,如果用裂变反应堆作为能源,效果不知怎样,其难点又在哪里呢
如果假設地球的GDP再增加十個數量級,然後又有一個統一政權願意無視人民的生活品質把相當於幾十個年度財政總預算的資源財富通通花在“星際旅行”這個終極面子工程上,再假設幾百萬個重要零部件即使在高輻射、極端功率狀況下仍然有無限壽命、無須更換,那麽可能做得到。不過一旦開始套用經濟和工程規律,已經不是與現實有八九個數量級的差距了:每一個重要零件50年不出毛病的機率粗略假設為90%(這已經是不切實際的樂觀:60年壽命的核電站,零部件總共換過多少個?這其中絕大多數零件還不必擔心輻射和震動等問題),幾百萬次方之後,成功抵達的機率依舊約爲10的負十萬次方,亦即五個數量級的數量級,數量級都必須用數量級來估算了。
以上的經濟性論述,正文和留言欄多年前已經解釋過;重複發問,警告一次 王孟源 於 2024/11/18 07:52回覆 - 28樓. LoveClem2024/10/20 14:18
我并没有看过Larry Niven的任何作品,但是 猎户座计划/核脉冲推进 最早也是出自冷战时期的技术狂想【美国的一次核试验炸飞一个井盖,高速摄像头拍下的井盖的瞬时速度达到了每秒几十千米,然后有些人(比如弗里曼.戴森,但感觉他这人的设想有时候不太靠谱,不然的话就不会提戴森球这种离谱的东西)就开始想着用这种方式来推进航天器了】,不过后来因为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而停止了该计划。所以至今无法得知该计划的可行性了。(不过对恒星际殖民的可行性,我个人的态度赞同201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的接受采访说的话----人类可能永远无法殖民系外移居行星)
还有照博士这么说的话,霍金的突破摄星计划可能也是“科研诈骗”的范畴了(类似可控核聚变但是规模还没那么大),真不知道咋会有企业家(其中还有学物理的人)投钱呢。
現代學術的特徵之一,在於纍積的進步很深遠,於是對專業預備知識的要求極多,導致一方面專業與專業之間的壁壘很高,另一方面每個行内專家都只能心無旁騖地鑽牛角尖,無暇關心大局;換句話説,即便所謂諾獎級的大佬,其實也是生產論文的工匠,只不過是高明的工匠罷了。以高能物理爲例,連超弦這種完全在本行内的僞科學,即使在1980年代行業未腐朽之前,都只有極少數的大佬(亦即楊振寧、Feynman和Glashow)有能力批判,就別提提升Meta level去考慮科學原理和辯證規則了。這裏的明確證據在於科學哲學的大師和理論物理(除了邏輯學之外的數學也適用;這個邏輯學的例外指的是Bertrand Russell,亦即Russell's Teapot的發明人,但他研究生涯的巔峰至今已有100多年了)的大佬沒有一個重叠兼任的。
既然數學和物理界並不講究科學原理和辯證規則,那麽成名的大佬自然可以隨心所欲地違反那些原理和規則,甚至簡單常識。這其中有出於功利的,例如丘成桐,但更常見的,是天真妄想的結果,例如Dyson和Hawking。其實這不但不奇怪,反而算是悠久的傳統:牛頓不但深信各種Occult玄幻傳説(Harry Potter第一集中的Philosopher's Stone就是因爲他的迷信而在歷史上留名;考慮到美國人不學無術、不懂歷史,所以改編電影的時候,改名為“Sorcerer's Stone”),還醉心煉金術(可以與大約同時代的雍正煉春藥而死做對比),甚至因爲對眼球如何產生色彩認知的好奇,拿尖刺穿透自己的眼窩,差點成爲世界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自我Lobotomize腦白質切除手術的人。
至於Venture Capital亂撒錢的事實,我早有評論:他們的專業能力不在於看穿信息迷霧,而在於反過來加强迷霧,以忽悠更下游的資金來源,這是因爲後者比前者容易太多了。 王孟源 於 2024/10/25 23:56回覆 - 27樓. LoveClem2024/10/19 01:13
这里是不是计算错误了,“10%光速的中子/質子/氫原子能量大約1 GeV,也就是1000 MeV”,10%光速的氢原子的动能也就5个MeV左右吧,大概位于裂变反应堆中子和聚变反应堆中子能量之间,而且银河系的星际物质平均密度大概为10^(-21)kg/m^3(《物理学前言问题》,王顺金著),所以(如果按照新的计算值来算)即使一口气走上几光年甚至更远但是总的辐射量还没有大到可怕的程度。
还有激光帆看来确实不行的话,类似猎户座计划(核弹推动恒星飞船)之类的方案其难点又在哪里呢,再次请教下博士。
唉,年紀大了,一秒心算不再可靠,年輕真好。
10%光速的質子動能的確是5 MeV,謝謝更正。不過論證有多個數量級兜底,退讓兩個數量級,完全不影響結論。
既然你有能力理解這些計算,我也就不再偷懶,真正花點時間來示範一遍:銀河系星際空間的原子密度大約在每立方米10^9至10^12之間,取偏保守中間值10^10;從太陽系到最近的恆星4點多光年,相當於10^13米,所以每平方米的飛船截面必須承受10^23個原子的打擊,總能量大約為5*10^20GeV。一噸TNT=4.2 gigajoule,1 Joule=6.2*10^9 GeV,所以前述總能量差不多對應著20噸TNT的當量。星際飛船的截面約當100平方米,那麽整體轟擊相當於兩千噸級核彈,而且是在飛船殼内爆炸(考慮高速粒子的穿透性)。如果是一次性熱能釋放,我保證你連渣都不剩;然而這裏基本全部是輻射能量,所以更精確的類比是中子彈。歷史上真正批量部署的中子彈頭是美國的W66,總當量剛好也是兩千噸,不過其中只有5%是以中子輻射的形式釋放出來,而且你的星際旅行相當於將中子彈的四散輻射重新聚焦集中到100平方米之上。中子彈被設計來消滅幾公里内的坦克成員,一般引爆高度(r)約1000米,球面積公式4*pi*r^2 > 10^7平方米,重新聚焦相當於增幅10^5。所以總結來看,是等同在1千米距離承受中子彈轟擊10^5/5% = 兩百萬次;還懷疑我所説的“論證有多個數量級兜底”嗎?
前述的計算只考慮了基本靜止的游離原子,銀河系空間中多的是高能粒子,又稱宇宙綫;雖然這裏的密度和能量資料比較複雜難找,但承受50年的轟擊也絕非已知外殼材料所能及,更別提内部的生物或電子載荷。
你談核彈動力是因爲看過Larry Niven的《Footfall》嗎?他不算是正牌科幻,習慣性地違反物理和邏輯法則。這裏的問題也在於材料。 王孟源 於 2024/10/19 05:02回覆 - 26樓. LoveClem2024/09/24 09:35
王博士,您在 文中提到 即使假設有了無限而廉價的能源,加減速的過程仍然極度花時間。再加上星系之間的零散粒子,在飛船接近光速的10%這個量級之後,會形成極强的放射性照射,很快就能拆解飛船的結構(更別提裏面的生物細胞了),所以在不考慮費用的前提下,星際飛船的極速仍然在光速的1%上下(亦即時速一千萬公里)。
请问这个飞船达到10%光速这个量级之后会产生严重到足以破坏飞船结构的辐射所以飞船极限速度只能达到1%光速这个量级是如何算出来的,为何我看到一些文章仍在讨论10%光速甚至更高速度飞船的实现方案,还说这些辐射和太空尘埃的碰撞是可以容忍的(需要在飞船前端加装大倾角的足够厚的金属护盾)。
还有请教一下光帆技术用于恒星际飞行的难点之所在(理论上只需要1.5*10^18J就能把1t的飞船加速到每秒上万公里,而且加速时间不算长----只要光帆的材料能达到要求(高反射率且高耐热性且足够的高温力学性能)激光得瞄准足够精确且发散角足够小或光帆的面积足够大),然后减速方面他们宣称可以通过磁场作用于星际介质之类的方式来解决。
这两个问题实在是想不明白----从我个人直觉的角度,我是相信王博士您在文中的观点----恒星际开发或殖民即使可预见未来是没可能的,但是计算结果(恒星际飞行的参数)好像也没那么离谱,实在很难调节这种困难,所以向您来请教了。
核裂變反應爐的中子能量是2 MeV,核聚變的中子14 MeV,而10%光速的中子/質子/氫原子能量大約1 GeV,也就是1000 MeV,分別是前兩者的500和70倍。連建在地面、沒有重量限制的核聚變堆都找不到能抵抗中子的内壁材料,你說每一克質量都必須斤斤計較的星際飛船能抵抗70倍能量的粒子嗎?
光帆一走遠(還沒出火星軌道)就基本收不到推力了(光學發散的基本定理瞭解一下),根本加速不了多少。至於減速,不管你幻想什麽機制,總是需要能源的,其效率不可能高於自帶光子引擎,但火箭自帶燃料先加速後減速所引發的浪費,遠遠超過光子引擎加無限大地面激光炮帶來的效率增益。這些論證從1940、50年代就被反復做爛了,要破局只能幻想能源密度和材料强度都比理論極限還要高七八個數量級。
你的問題在於選讀的資訊來源水準太低,連正牌科幻(亦即只做一個超越既有科學結論的前提假設,然後基於這個假設做嚴謹的推演;如果能合理討論社會結構受影響後的反饋因應,就是一流正牌科幻;如果能深刻描述個人在這個假設下的情感共鳴,就是二流正牌科幻;劉慈欣寫的是野鷄三流科幻)都談不上,所以學習的第一步是少泡蠢人論壇,認真去找專業和半專業文獻;這可能需要英文能力,畢竟中國崛起時間短、纍積不夠,學術和文化方面又未老先衰、特別腐朽,20世紀的歐美思潮還是有很多可參照之處。 王孟源 於 2024/10/19 01:29回覆 - 25樓. Niets2023/09/21 15:34
Scientific American最近的一篇文章(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why-well-never-live-in-space/)和先生在正文前四段中的论述高度一致:人类身体的种种限制,宇宙射线,探索宇宙的经济价值,和投资太空带来的道德问题。
文章中也提到了地球上有一群人(analog astronauts),放着正常生活不过去模拟太空生活。他们固然可以自娱自乐,但想必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去做一些劳民伤财的事。
好的,謝謝。因爲《Scientific American》充斥著超弦、核聚變、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火星移民等等詐騙公關,我已經很久不看了,很高興聽到他們偶爾還會說幾句實話。 王孟源 於 2023/09/22 07:41回覆 - 24樓.2020/07/08 12:45抱歉,这个问题我实在找不到更贴切的文章,只能发表在这里了,可能稍微有点跑题,但是即对英文媒体界又对工业和科学熟悉而可以给出很好看法的只有您了。不知道您对90年代Phoenix Arizona发生的大型不明飞行体的大规模目击事件是否有印象?我后来在网上看过比较清楚的录像,深深感觉这绝对不是一般人类技术的产物。我有幸在国内见识过一次类似事件,当时是发生在杭州的萧山国际机场,同样是巨型的不明飞行体,大陆绝大多数媒体都跟踪报道了,还有视频流出。可是火了两天后当局突然把大量视频照片从网上抹去,只留下一张夜晚飞机灯光的延时摄影图说是拍到的是飞机,那次目击者同样有至少上万人。大概90年代到2000年初时大陆当局对这类事情还持有开放态度,后来就和美国越来越像了。美国80年代末曾经还有一个叫Bob Lazar的物理学者因为声称曾经在51区从事UFO的逆向仿制工作而出名,他的纪录片现在网上还有。他声称因为违反了保密条例导致以前在Los Alamos实验室的工作履历以及自己的加州理工的学历都被美国抹消了。当时美国的媒体调查后发现确实在旧版的Alamos实验室的通讯录上可以找到他的名字,而且许多年前当地一家媒体的报纸上也提到过他的工作履历。关键他提到了飞碟的曲速引擎动力来自115号元素的稳定同位素,请问您觉得这个人所言是否是有可能的呢?
美國政府從來沒有找到UFO的確實證據,這已經反復被幾百個卸任官員(包括所有前總統)證實,他們口徑一致來撒同一個謊的可能是零,因爲沒有什麽共同利益。從美國軍事工業和其他尖端科技的發展經驗來看,也沒有任何來自外星的突破。所以你只要看到有文章談Area 51,就可以完全忽略。
但是美國軍方的確搜集了一批很奇怪的疑似記錄,尤其是戰鬥機錄下的影像,至今沒有簡單的解釋。
從科學的觀點來看,即使是銀河系中心黑洞這類能量級別高於大對撞機百億倍以上的極端系統都無法產生超光速粒子,即使相對論有漏洞,超光速有理論上的可能,要把它工業化成爲曲速引擎也不是任何生物能力所及。如果地球上真有UFO,也必然只能是由AI操作、經由幾百甚至千年次光速旅行而來的訪客,而且所費不菲,那麽爲什麽外星文明要這樣浪費錢就很難解釋。但這種經濟人文考慮不像物理是絕對的,所以我不願意說Impossible,只是非常非常Improbable。
王孟源 於 2020/07/08 22:52回覆 - 23樓. 南山臥蟲2019/11/27 11:29
這一回,共青團中央也出來了,吹的是"地月空間經濟區"。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203714&s=fwzxfbbt
//包为民还预测,到2046年经济区最终建成时,每年的总产值规模可高达10万亿美元以上,其发展成果将惠及普通大众。//
這個包為民,還頂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牌子。以王兄判斷,這是戰略忽悠,還是好大喜功?
不是戰略忽悠;美國人搞航天半個多世紀了,怎麽會不知道月球沒有經濟效益?
他這裏討論的“產值”,定義是類似GDP的,所以不是為經濟創造了多少價值,而是浪費了多少國家經費。
王孟源 於 2019/11/27 15:5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