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國際】【戰略】回顧洞朗事件
2018/01/16 07:15
瀏覽52,262
迴響35
推薦26
引用0

去年夏天,共軍在洞朗修路,印度越界阻止,與中方的工程兵對峙。中共從一開始就高調警告印度,以升級衝突為威脅,反復强硬要求印方撤離。最後雙方在僵持數月之後,在莫迪訪華之前達成某種協議,暫時維持了脆弱的和平。

我從事件一開始,在留言欄的討論裏,就先確立了幾個基本的事實背景:1)中方的主要戰略威脅來自美國,印度是非常次要的方向;2)印度的文化完全脫離現實,全國集體做夢造假,理性的威懾對之完全無效;3)印軍以大批的步兵靠前部署,中方則恰恰相反,將相對少數的部隊部署在戰略縱深,計劃依賴火力殺傷和機動防禦來遂行對印作戰。

在這樣的事實基礎上,我依邏輯達成了一些推論:1)在當前中國國力即將超趕美國的前夕,在次要方向發生中大型軍事衝突,是極爲不利的選擇,應該盡全力避免;2)高調警告印度,不會有任何效果,徒然自縛手脚,在隨後的妥協過程中丟失顔面;3)一旦開打,小部隊衝突不利中方,必須升級到以空軍為主的戰略性縱深打擊。

最後的結論是,共軍在衝突一開始印方立足不穩之時,如果用武警火速增援,趁夜使用棍棒進行警察行動,還有可能全勝而回;一旦容許印軍大批越界,中方就無法避免負面後果,此時最不壞的選項,只能以不繼續修路為條件,與印方妥協。

當時沒有足夠明晰的資訊,大家連中印妥協的條件都不清楚,我也就沒有把留言欄中的討論整理出一篇文章來。最近終於有一個大陸博客詳細介紹了一些相關的細節(參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c70d4b0102x5wd.html引領的系列);他的分析十分詳盡確實,我推薦對軍事有興趣的讀者去細讀一番。在這裏,我只很簡單地節錄其中的要點:1)洞朗不適人居,只有少數牧民會在夏季去草場,共軍在2016年前也只在夏天做小分隊巡邏;2)洞朗地勢崎嶇封閉,以往沒有道路,出入的節點在於北、西、南三個山口,分別面對著西藏、印度和不丹;3)此次共軍建造戰備公路,目的在於連接南北兩個山口,但是受地形限制,路綫必須經過印軍主控的西方山口,印軍就是在那裏越界阻止了公路繼續向南的建設;4)在去年秋天雙方妥協之後,公路就沒有再推進,但是共軍在洞朗北部已建成的公路綫上新開闢了一個軍事基地,似乎是進駐了一個完全現代化的邊防團。

總體來説,中方在裏子上並沒有吃大虧:戰備道路雖然不能如願建到不丹邊界,但是洞朗從此有了與後方的交通聯係,歷史上第一次被牢牢地掌握起來。在面子上,固然必須從一連串高調的警告爬下來,因爲事後有對洞朗的實際控制,在南亞諸小國眼裏,也不算太丟人。美中不足的是:1)共軍對印軍耍無賴、進行蠶食策略的準備有欠缺,和2)外交人員對印度理性思考能力做了嚴重誤判。

前者因爲以往藏區基礎建設和後勤能力的不足,不可能靠前部署,有其不得已之處。事實上修築那條戰備公路,正是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事件發生之後,共軍也采取了許多新措施,準備如果再有類似事件,將會有更多、更好、更快的反擊手段。所以外交誤判才是真正讓人不放心的大毛病。

兩年多前我曾經在留言欄提起,美國面對1950年代冷戰的需求,在1958年通過了NDEA(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國防教育法案),其中的第六章(Title VI)就專注在“Language And Area Studies”(“語言與地區性研究”),亦即要滿足“國家安全對國際問題專家的需求”(“National Security Needs for International Experts”)。至今60年,行内人估計約有2/3的美國對外國研究學者完全是靠這個項目培養出來的;換句話説,Title VI每年區區7200萬美元的預算(2017年數值,還不到一架F-35的價錢;可笑的是,Trump正試圖把這一小筆錢,連同氣候研究的幾億美元,從2018年預算中刪除),就使美國對世界各國内部訊息的掌控,提高到三倍。

上周有一位讀者分享了一篇中俄建設原油管道的歷史秘辛(參見http://pit.ifeng.com/a/20180109/54952329_0.shtml),原來中石油居然試圖通過Yukos Oil Company的老闆Mikhail Khodorkovsky來與俄方談判,渾然不知他是Putin的政敵。這也就難怪談判始終沒有結果,而且在2003年Khodorkovsky被捕之後歸零。中國連俄國如此重要的鄰居,都沒有摸清底細,那麽這次與印度這樣的三流國家發生衝突,沒有一個體制内的專家能像我一樣(我還只是個業餘的國際關係評論者啊!)在第一時間就斷言印度無可理喻,以致決策單位以己度人、試圖以“嚴正警告”來嚇退對方,也就不算太奇怪了。

我一再提過,21世紀國際社會的三大焦點是貧富不均、氣候變化和霸權交替。霸權交替的過程雖然已經開始,但是它必然會是緩慢、逐步而且有空檔的。換句話說,美國會先退縮,到之後中國取而代之則要經過20-30年的空窗期。在這個過渡的期間,全球霸主的位子實際上是空懸的,所以各式各樣的中等强國,上至俄國,下至沙烏地、伊朗,都能謀求區域霸權;印度素來自大貪心,必然也在其列。而這個中國逐步登上霸主寶座的過程,就必須包括建立對世界各國,尤其是中等强國們,的深入研究和了解。中國版的NDEA刻不容緩。

【後註】兩年多前我建議用棍棒和印軍做鬥爭,當時可能有人覺得天真,然而從最近中印邊境衝突的模式可以看出共軍高層現在也認同這是最優方案。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35) :
35樓. criteria
2024/08/30 23:17

最近菲律宾效仿洞郎事件的操作侵占中国南海岛礁,从现在的事态升级的模式也非常类似,个人认为这次爆发冲突的概率要远高于洞郎,原因有四:

1.菲律宾高层的政治智慧远逊于印度

2.中国可以停止在洞郎修路,但是停止扩建南海岛礁是中国无法接受的

3.南海是比台湾更重要禁脔,在海军还不成熟的2016都要与美国直接对抗,在2024年更不可能与菲律宾妥协

4.这是解决南海主权杀鸡儆猴的契机,甚至可以名正言顺的同时收回其它菲律宾侵占岛礁

当然,参照前年82日对佩洛西访台的软弱表现,最后把仙宾礁让给菲律宾的概率也不是0%,只能寄希望于新的军队高层能够在这些需要树立国家威严的地方硬一些,而不是继续讲究韬光养晦和战略“腚”力。不知道先生怎么看?

還不到適合掀桌子的時間點,要掀桌子的話菲律賓也根本沒資格作爲對手。看看Putin的戰略耐心,早有本錢動員增兵,開闢南北戰綫,加速進攻,但依舊不願意冒全面升級的風險。
菲律賓太弱了,特別適合貓玩老鼠,每一步衝突升級都只凴體量稍微碾壓即可,既有面子又有裏子,何必逞一時之快? 王孟源2024/08/31 01:57回覆
34樓. 遐怪
2020/09/16 03:17

回34楼:

中国作为亚投行拥有实际一票否决权的最大股东,完全可以基于经济收益考量因素否决对印贷款。要在一身bug的印度身上找到充足的不利经济理由,相信不是多困难的事情。至于根本原因是不是政治考量,诸国都不是刚出来混,就不要天真淳朴地拿这种心照不宣的江湖规矩撒泼了。再说了,有了前面充足的经济考量因素,再拿政治原因说事,也都只能归于阴谋论。其它会员国也都不是来凑热闹的小白,他们也都是因利而聚,既有明面上的经济利益,还有台面下的政治利益。中印俄以及欧洲诸国,在亚投行内部,私下里肯定是拉帮结派,别说只要中国拿出充足的经济理由不向印度贷款,其它反对国家没话说,就算你基于政治因素要对抗中国,拉再多的帮手都抵不过中国的一票否决权。

如果中国因为担心“公器私用”这种莫须有的指责,而在自己创立的全球公共产品上缚手缚脚、自我陶醉做道德楷模,还是别出去丢人,干脆回家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实过日子算了。

他繼續重複被反駁過的論點,我把它刪了。
我很擔心亞投行的問題,在於金立群自我膨脹,把他所管小山頭的名利放到國家人民之上,忘記了他的地位純粹來自代表中國。 王孟源2020/09/17 11:32回覆
33樓. 加油人生
2020/09/15 03:14
印度的發展對中國並不構成太大壓力,但對於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都是超巨大壓力。對於印度的抑制,應該著重於扶持反印度力量,除了幫上述國家對抗印度壓迫外,也包括印度國內尋求分裂獨立的力量。中印兩國都是擁核國,如果直接對抗,事件升級的可能性雖小但風險代價太大,其實也不划算。何況目前賺印度的錢賺得正爽,國際環境又在跟美國對抗中,所以中印各種衝突兩邊敷衍的過去也就過去了。長期對印政策,還是要以扶植反印力量為主,至於主動幫助印度建設,那種事給其他人去做就行了。有這個錢的話,拿去幫衣索比亞或巴基斯坦這些國家不是更好。
亞投行的成功,是天時地利的結果,金立群運氣很好。
許多商界的大亨,因爲在龍捲風裏飛,就忘記自己是豬了。希望金立群記得他純粹是中國的代表,一切名利來自國家人民,所以他的一切作爲,也應該以國家人民的利益為唯一考慮。 王孟源2020/09/17 11:13回覆
32樓. 路哥哥
2020/09/13 10:59

这次的中印冲突,从印度越界到鸣枪到最后的外长在俄罗斯谈判。感觉中国面临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

一方面是面对挑衅,主权被冒犯时应该坚决反击;另一方面是发动战争兹事体大,真正动手必须多方考虑,其条件至少比现在的情势高出一个数量级。问题就是这二者的空间内,中国面对挑衅有种莫可奈何的感觉。这个问题印度知道,东南方向,美国知道、台湾也知道,因此类似的问题不断。这是不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戰略上是次要方向,代表著中方不會主動求戰,而且底綫畫得保守,但是一旦對方跨越底綫,一樣是要做出合理正當的反應。 王孟源2020/09/17 11:05回覆
31樓. K.
2020/09/12 16:33
抱歉,我不这么看

中国用来跟美国争夺世界领导地位的一个很重要的武器就是承诺不会像美国一样为了政治原因干涉别国内政,只会在别国碰到中国的红线之后反击,而所谓的反中在碰到红线之前有很多模糊地带,当然会出现很多利用这种模糊为自己获利的国家

就拿前面有人提到的亚投行来说,亚投行从成立之初起,标榜的就是不会像亚开行、世界银行一样用投资当作政治武器,更不用说印度还是第二大股东,如果只是因为中印发生冲突中国就用亚投行攻击印度,那么对别的国家来说,就坐实了亚投行是中国的工具,既然你和美国没有区别,你还弱于美国,我们为什么要跟你走

相反,中印关系越差,亚投行就越是不能拒绝印度,这就是千金买骨,以后就可以跟其他国家说:你看那次中印都开战了,亚投行照样给印度贷款,说明亚投行是绝对不会被中国当成武器的,和亚开行不同,亚投行是值得信任的,一带一路同理

中国作为全世界第二的国家,要和第一的国家竞争,必须赔更多的笑脸,就算有的国家很流氓想要利用前面说到的模糊地带,也不能过于计较(除非他们碰到红线),付出的这种代价和得到世界领导地位之后的收益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不能因小失大


另一个更加实际的问题是,只要中国还没有办法组织全球经济封锁,中国企业退出哪个国家,就等于把这个市场让给其他国家

进入印度的中国企业大多是私企,这些企业愿意进入印度并且实际做大了,就说明不管印度这个国家的文化怎么样,这些企业是可以在印度赚钱的,如果不能赚钱,就算中国政府命令这些企业进入印度,他们也不会去,就算印度因为政治原因排斥这些企业,也是违背经济规律的,最后受损更大的还是印度,这就和美国没有办法阻止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一样(即使是在现在这种情况下)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以政府项目的形式向这些国家提供非常亏本的援助,在这一点上中国政府还是很清醒的,例如印度高铁,中国认为印度的开价会使自己亏本之后就退出了竞标(日本为了与中国竞争硬是大出血吃下了这个项目,现在被拖得很惨),所以这一点应该不用担心
這幾年下來,你的邏輯思辨反而有所倒退。有空應該自我反省一下,是否有效地運用日常閲讀和思索時間。尤其是博客這裏,你真的用心仔細讀懂了嗎?
討論中印關係,和“干涉別國内政”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這裏中美的真正差別,在於中方願意互利共贏,而美國一直是或暗搞、或明説的“America First”,所以對實力上升的大國必然出手打擊。我們面對的議題,不是中國也要學美國玩有我無人的霸權思維,而是對像印度這樣仇中態度深入骨髓的非理性國家,中國是否有必要主動犧牲國家利益、奉獻公共資產,損己利人。
你説亞投行大幅資助印度,是千金買馬骨;但馬骨只是欠缺正面價值,資助印度卻對應著負面價值,而且不只對中國是負面,對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亦即買馬骨的觀衆,也是負面的,因爲錢多給了印度,其他國家自然就少拿。那麽這個類比還恰當嗎?即使你硬拗它不是比喻不倫,那麽這個昂貴宣傳給予其他國家的教訓是什麽?中國是鄉愿,越是敵對、越有糖吃。這是適合“爭奪世界領導地位”的廣告嗎?“中印都開戰了,亞投行照樣給印度貸款”,那麽這些國家和中國親善有什麽意義?
亞投行必須獨立,原本就純粹是歐美防範中國增進國際影響力所下的絆子,沒有任何真正的邏輯性和合理性。資本主義一貫强調私有產權至高無上,怎麽中國人民的血汗錢就應該拿出來白送給仇敵?這和40多年前忽悠蘇聯自我閹割的那套宣傳如出一轍,結果Gorbachev把國家賣了,只拿到幾個獎牌;殷鑒不遠,居然還有中國人願意上當,真是愚不可及。 王孟源2020/09/13 10:35回覆
30樓. GUI-龟
2020/09/12 00:27
回复

前几天在观察者网看到了一篇介绍印度的文章,里边谈到了中国参与印度建设可能会资敌的问题(https://www.guancha.cn/MaoKeJi/2020_09_09_564503_1.shtml)。文章认为这种思路太过片面,因为“除中国外,印度确实是全球增速最快、内政最稳、发展持续性最好的大型发展中国家。尽管中国对印领先优势还在不断拉大,但印度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其实也在拉大,尤其是对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南亚邻国的优势近年来更是到达高峰”,所以“中国受益于全球化,不应该寄托通过断绝发展对印经贸交往以限制其发展,因为即使中国不输出资本、技术和商业模式,也会有日韩欧盟企业抢占市场,只不过他们成本远高于中国”。文章认为更好的方式是中国深度参与印度建设,用共同的经济利益把两者紧紧捆在一起。


我觉得文章认为全球化时代中国无力左右印度这种大型国家经济发展的判断是站得住脚的,但他的解决方案是有问题的。不知道是中国受益全球化崛起的本国经验还是全球化时代留下的思维惯性或是什么别的因素,中国智库很喜欢的一种思路(或是迷信)就是假设双方都是要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决策者(国家确实比个人在决策上要冷静得多,但基于这种假设发展出的理论显然没办法解释民粹国家的行为,更没办法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然后用经济利益把两者捆在一起合作共赢(中印、两岸、前几年的中美等等数不胜数),如果对方要挑事的话就会劝对方冷静:“这对你的经济有什么好处呢?大家还是和气生财比较好”。这种思路的前提假设显然有和现实不符的地方,比如川普政府里那一票损公肥私却手握重权的家伙,而且也存在隐患,就是我如何保证对方不会发疯没收我在对方国内的利益,比如tiktok就是最好的例子。


另外,我感觉国内专家似乎还是把川普政府当特例来看待,认为只要川普下台,中美就又可以回到大国理性博弈的轨道上来。现在全球暖化是大势所趋,这可能会带来全世界的粮食减产,我担心这种大危机会加速许多国家民粹化(就像现在的川普政府,能留下来的人大多靠的是拍马屁而不是专业素养)。如果全球变暖真的恶化到出现全球粮食危机(不是今年这种全球粮食总量足够但分配有问题,而是纯粹的全球粮食产量不足)的程度,这种对“国家都是理性人”假设的盲目迷信恐怕又会让贸易战初期的历史重演一遍。



PS:上篇回复似乎有的地方写得有问题,这篇已修正,上篇回复直接删掉就行。
印度的發展模式,基於英美財閥資本主義的教科書,在光鮮的芝加哥學派理論遮掩之下,是極端嚴重的官商勾結和貧富分化。在對實體工業發展真正重要的國民教育水準和物流基礎設施上,並沒有實際上的比較優勢。
近年來印度欣欣向榮的表象,其實始於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需要,因此發動在國際上的宣傳優勢(這是我反復提過,美式霸權的三大支柱之一),推銷全球資本進入印度市場,一旦有足夠的企業界信衆,被推高的成長率自然吸引更多的投資,成爲一個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私有企業要下場和歐美資本競逐印度消費市場,完全沒有問題,反正他們自負盈虧。但是國資企業,尤其是基建方面,内含國家多年來的資助支持,原本的目的在於增進中國自身的社會公益,那麽就絕對沒有道理去摻和一個深度仇中國家的社會建設;否則即使有點賬面上的盈利,算入隱性成分和代價,依舊是大大的賠本生意。中國沒有必要去遏制印度,但那和用國家補助去資敵是兩回事;說“中國無力左右印度經濟發展”的人,玩弄的是典型的狡辯術,我的讀者如果看不出來,只能是不用心。
至於要捆綁雙方利益來改進關係,這必須假設對方是完全理性,並且在乎的純粹是本身發展,而不是相對優勢;這兩個假設都根本不成立。只有完全不懂邏輯的人才會犯這樣的錯誤;爲什麽完全不懂邏輯的人能在中國學術界和思想界有影響力,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王孟源2020/09/13 10:19回覆
29樓. MAXWELL
2020/09/10 16:35
请教王兄,印度是一个不安分且反华情绪高涨的邻居同时也是亚投行第二大股东,2018年现任亚投行副行长的丹尼·亚历山大称印度是亚投行的最大借贷国。印度两次抗疫贷款加上之前用于基建项目的贷款,印度已经从亚投行借走4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3.82亿元)。但是对于中国而言印度贷款修基建也好买武器也好对中国都不利,因为印度现在陷入了一个怪圈,国内的改革进行不下去就通过煽动民族主义转移矛盾,前段时间印度三线摩擦同时挑衅中国,巴基斯坦和尼泊尔,那么中国本身如何在自己的战略发展和亚投行的独立性做出取舍。
中國會陷入當前的困境,原因很簡單:1)一帶一路的大戰略是正確的,但不應該也不可能强求所有國家一致做出正面反應;2)沒有頭腦清楚兼具勇氣自信的智庫和幕僚來指出印度、越南和若干非洲國家根本不適合親善合作;3)中國的政治文化要求政策執行單位不擇手段達成浮面的指標,結果不但自我欺騙、矇蔽潛在的問題,而且實質鼓勵這些先天敵對國家得寸進尺,還賦予他們額外的籌碼。
這裏解決之道在於對(1)和(2)做深刻反省和改革,(3)只是病症而不是病源。 王孟源2020/09/11 02:24回覆
28樓. shawinne
2020/07/09 15:35
洞朗新形势

最近中印边界冲突,又让我想起之前的洞朗地区。于是我用谷歌地图看了一下。

形势图红圈放大

如果图床不能用请自己找卫星图,这是经纬度:88.92917,27.29944 。

从形式来看,中印双方的道路都已经修到边界,而且是驻营对垒。总体印方是保持了极大的克制,因为中方在红圈内放置了一个巨大的“设备”,不但,为这个设备把路都升级成沥青路面,而且,围绕这个“设备”的三面都有战壕。这个“设备”我不了解,我猜是相控阵雷达。若果是雷达的话,那孟加拉国以及与之相邻的印度几个邦的空情就会被中方掌握(中孟关系有望升级到中巴关系的水平),当然不足也是有的,就是这个雷达站向西视野很好,向南视野有部分被南侧山脊(中国与不丹的边界)遮挡。我估计之前洞朗修路的目的地就是这个位置绝佳的南侧山脊,印度自然是不可能视而不见,于是就有了洞朗冲突。最终,中方只能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现在这个位置。

现在的情势虽然有利中方,但也不是没有后患的。我要是印方,一定会先占领南侧山脊,也建立一个雷达站(只要波段对、功率大就行),然后开足功率,干扰中方的雷达信号,让中方只能得到一屏幕的雪花,绝对是事半功倍。

修路、築堡都是必然的,要說雷達證據不足,也不合理,因爲距離邊境差幾公里並無大礙。 王孟源2020/07/09 22:23回覆
27樓. 北美码农W
2020/06/23 07:50

提一个很有意思的巧合 , 洞朗危机的时候 ,正好适逢朝鲜核实验,朝韩关系极度紧张 , 这次中印危机 ,又碰上朝鲜炸毁朝韩联络办公室 ,想请教王博 :这些仅仅是巧合么 ??我在想 ,无论这背后是否有美国从中作梗,若是中印 ,朝韩危机碰巧同时爆发 ,台湾大概率会趁机宣布独立 ,到那时 ,中方三线作战 ,会不会是一个巨大的危机 ?

我認爲是巧合。朝韓關係向來是緊張多、緩和少,朝鮮擁核之後,真打的機率進一步降低;中印之間也只是低烈度對峙,連戰區後備部隊都不必用上,更別提和北部戰區搶資源了。
像是中國這個級別的國家,是真正可以同時打兩三場中大型陸上戰爭的。台灣宣佈獨立更加談不上:民進黨的終極目標是不斷贏得選舉,以便侵吞國家資源;宣佈獨立對實現這個目標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有危害。 王孟源2020/06/23 11:46回覆
26樓. MAXWELL
2020/06/20 11:07
印媒《thewire》报道“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声称“没有人侵入过我们的领土”,这与印度政府发表的声明相矛盾。印度政府此前发表声明,称本周在拉达克的加尔万(Galwan), 20名印度士兵在与中国军队的战斗中死亡”。莫迪还声称“20名军人牺牲,为那些觊觎印度的人上了一课”。
这符合王兄预判,双方在避免事态升级,事后印度人确实又开始给自己找台阶下。
印度軍方只是在要軍費,所以願意犧牲幾十個基層官兵的性命,現在已經拿到錢買33架俄國飛機,應該滿足了。Modi有Nehru在1962年戰敗后鬱鬱而亡的前例,也不敢真的冒險。這事雙方都不想升級,就任印度吹牛吧。 王孟源2020/06/20 13:5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