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刚开始写这个部落格时,自己的中文已经20多年没有常用,所以遭遇了一些困难。最彆扭的是Google Pinyin输入法採纳大陆的发音为标准,当遇到台湾发音不同的字,就可能卡在那儿,不知从何着手。后来搜寻网上的资讯,找到一篇很好的文章,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并且里面提到了海峡两岸中文发音差异的来源,主要是光復初期,国民政府请齐铁恨先生制定标准发音,教导台湾民眾。齐先生不但是老北京,而且是老学究,家里说话用语包含了一些古音,结果就造成了今日的差别。
其实语言的目的在于表情达意,原本就是相约成俗。昨天有读者要更正我写的“每下愈况”,这是《庄子》里的原版,后来被改成“每况愈下”,意思也变了。我小时候被告知前者才是“正确”的,这就有些矫枉过正了,两者应该都可以通用的。至于像是“莫名其妙”误写成“莫明其妙”则还没有被普遍接受,那么大家还是小心点,以免教育程度被误认为低等。在发音上,还是统一为佳,以利沟通,所以我自己也用心学大陆的版本。
我提到的那篇文章叫《从两岸对<垃圾>的读音说开去》,节录于下:
=====================================================
原来不知道大陆标准普通话的“垃圾”与台湾标准国语的“垃圾”发音完全不同:普通话把它叫lājī;国语则将之称lèsè,听起来就像“乐色”。
与台湾友人相处久了,接触台湾的广播影视节目多了,在再加上查看台湾出版的字典,便发现在标准“普通话”和标准“国语”中,不少常用字的发音都不一样。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是“我和你”的那个“和”字:在大陆读成hé,台湾则读成hàn(汗)。此外,还有一些例子,如:“滑稽”,大陆读huáji,台湾读ɡūji(古稽);“液体”,大陆读yètǐ,台湾读yìtǐ;“携带”,大陆读xiédài,台湾读xídài;“一艘”,大陆读yīsōu,台湾读yīsāo;“曝光”,大陆读bàoɡuānɡ,台湾读pùɡuānɡ;“包括”, 大陆读bāokuò,台湾读bāoɡuā;“通缉”,大陆读tōnɡjī,台湾读tōngqī;“挟持”, 大陆读xiéchí,台湾读jiāchí;“悬崖”,大陆读xuanyá,台湾读xuanái;“说服”,大陆读shuōfú,台湾读shuìfú; “角”, 大陆读júe,台湾读jiǎo,等等(当然,上述这些读法在两岸各自双方都同时有人採用,我们所说的是双方字典的规范标音或职业播音员的规范发音,并非指各地方言〕。
开始,我很奇怪,以为大都是闽南方言的缘故,后来才发现,台湾出版的国语字典就是如此标定的。问了台湾友人,他们告知,在学校读国文时,老师专门强调这些都是正确的读音,从前在大陆的那些读法则是错误的。最有意思的是许多外省人父母说话的发音,同现在大陆的普通话发音一样,他们的子女则因上学而纠正了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发音,改说一口标准的国语。如若坚持原来的发音,就会被笑话,被认为是没有教养。
后来,从学者翟华的考证更确知:1945年10月台湾光復,日语的“国语”黯然退出,台胞急着要回复祖国的语文,要说国语,要认汉字。 1946年4月2日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正式成立。台湾国语会的标志性贡献是编订《国音标准汇编》,作为推行标准国语的根据。 1946年5月1日起,由“老北京”齐铁根先生每日在清晨7时,在电台担任“国语读音示范”,播讲民眾国语读本、国语会话,国民学校国语、常识、歷史、各种课本,供学国语的人收听,匡正语音。当时的学校教师现听现学现教,使广大的学生也能及时学到国语,学习标准的国音。这位齐铁根当时成了家喻户晓的大师级人物,直到现在上年纪的台湾人还能回忆起齐先生娓娓动听的“京片子”,连词“和”读hàn(“汗”)就此在台湾深入人心。
大概上述垃圾等字词的发音也是当时纠音的產物。于是,笔者还专门翻阅了由台湾国语日报社出版,齐铁根先生所主编的《注音详解古今文选》,果然不少词的发音与现今大陆不一样。
在声调标准化方面,台湾国语与大陆普通话也有不少区别,如“综合”的综字读去声,即第四声(大陆读第一声〕;“侮辱”的辱字读第四声(大陆读第三声〕;“偽造”的“偽”字读第四声(大陆读第三声〕;“企业”的企字读第四声(大陆读第三声〕等等。
依笔者之见,这些发音的区别见仁见智,实际上是某些学究们的人为“纠偏”。问题是到底以古文还是白话文为主体,以北京方言还是以其他方言为标准发音。如果人们在口语上念“和(he)”,而非要纠成古语的“和(hàn)”,恐怕就过于牵强。例如:在古语中,将“游说”和“说客”读成shuì,而口语中的“说服”读成shuìfú,就显得太生硬。果然,一次听台湾某名主持人的节目,她在一字一板时用“说服(shuìfú),但在下面脱口而出时,却用“说服(shuōfú)”。
有意思的是,美国洛杉矶中文电台的播音员们,因某些字的读音,经常遭到来自两岸听眾的责难。例如:某次,一位来自大陆的节目主持人,将“口吃”读成kǒuchī;一位来自台湾的听眾来电话指出,怎么光天化日之下念白字,应该读kǒujī。为此,还引起一场小争论。
更有意思的是,不仅音调,两岸在某些用词方面竟有截然相反的理解,如“窝心”一词,大陆理解为“憋气”,而台湾则认作“快意”。
发表日期 : 2015-09-17 11:30
50 条留言
Kun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难怪我在Google Pinyin找不到。
Keats-long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打错了,已更正。我只讨论了发音,当然用词也有很多不同。其实美国和英国的英文,也有发音和用词上的差异,例如Schedule两边的发音就不一样,电梯美国说Elevator、英国说Lift。没有官方的督促,这种语言的分裂是自然的。
之乎者也 留言 :
那篇文章里还有一些不严谨的地方,比如“窝心”一词在大陆南方和北方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很多南方地区的用法和台湾相同,是“温暖感动”的意思。北方很多地区“窝心”是指“窝屈憋火不顺心”的意思。
我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大陆人虽然学的是简体字,但是只要上过学的,几乎人人都认识繁体字,读繁体中文一点困难都没有,就是很多繁体字写不出来。可是台湾人很多都说简体字看不懂,除非专门研究过,我去年给我台湾表哥带过一本小说,后来问他读完了没有,他说简体字看不懂,看得头晕,放弃了,然后我问为什么他上大陆网站就没问题?他说每次都是把网页用online繁简转换之后看的。 (2015-09-17)
王孟源 回复:
我想台湾人没有国际观,也没有欲望跳出本岛的局限,是一个因素。
世界对白 留言 :
现在央视新闻联播也改念确凿(zao)了,早年都念确凿(zuo)按说这么明显的多音字不应该念错,估计也是统一标准了,可怎么都听着别扭。
老北京的许多土话有时我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南北城的差异都很大.
北京电视台的主持赵媛媛一张口就知道是标准的”胡同串子“一嘴土话,而且是典型的北京大妞风格,现在很少见了。http://tv.sohu.com/20121227/n361820218.shtml
另一位主持阿龙则是更趋于普通话的京片子
www.iqiyi.com/a_19rqz6daqq.html?vfm=2008_aldbd
PS:不知王兄对教育的话题有没有兴趣?按说你们哥俩都出自哈佛应该很有心得,分享下呗。 (2015-09-17)
王孟源 回复:
那篇文章的原文也包括了一段抱怨,说台湾人把“癌”读成“炎”,这其实也只是误读,我自己小时候学的发音是ái,所以我就把它删了。我一研究教育就只能摇头嘆息;要担心的事多了,教育也就排不上前列。
frances 留言 :
2 about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often the don't make logic sense why they got simplified in certain way (except for the most basic logic-to simplify them for the sake of simplifying so they become more efficient and time/effort saving when you type/write)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ors are so beautiful though...honestly i can't stand new year red banner (tsun1-lien2) if they were written in sinplified characters. One beautiful tradition we shouldn't throw away... (2015-09-17)
王孟源 回复:
Language is utility first, art second.
frances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Chinese will survive. Other European languages are already withering.
FL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帮助人群互相沟通是语言的第一任务,所以不论歷史、美丑或个人偏好,最重要的是统一。英语已成为西方的共通语言,中文或许还能成为第二世界语。
crztrader 留言 :
职场上的经验是懂越多吸收越快的人越愿意教人,三脚猫功夫的,找你帮忙时叫你大师,你请教他某个他做过的东西就遮遮掩掩。 (2015-09-17)
王孟源 回复:
我想因为地大人多,人才也多,想要独霸自己的心得没有意义。台湾人的确比较小家子气,喜欢斤斤计较,占小便宜。
台湾国比大陆强太多太多 留言 :
王孟源你中英语都懂,哪种语言厉害? (2015-09-17)
王孟源 回复:
我专用英语20多年,写起正式的稿来,其实用英语比较舒服。中文要写好,必须懂歷史知典故。英文则常有很多所谓的同义字,其实口气有些许的差别;能经常地分辨出哪一个字最合适,就露出受过高等教育的气息。
bzmbj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谢谢指教。
passingby 留言 :
保持一些地区区别的趣味还是蛮不错的
某些学究还想拿着康熙字典教人"正音"
其实他们学就了大半辈子 对中文各地方言的中古音上古音却完全不了解
还得靠一位瑞典人高本汉才解开了通往古音拟测的路
这就是学术和学究的差别 (2015-09-17)
王孟源 回复:
请用散文格式留言。
dofin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方言有千百种,这里讨论的是国家标准发音。
南山卧虫 留言 :
//去年刚开始写这个部落格时,自己的中文已经20多年没有常用,所以遭遇了一些困难//
“遭遇了一些困难"这种写法,令人想起少男少女之间的偶遇,哈。
不少中文用辞,隐含了不少暗示或预设,一般人用惯了,往往习焉不察──不过,在思考重大问题时,就要小心了。例如,之前不久王兄提过的“天命"一词,当时就想说一下,事忙,现在顺道补述一二。
参看以下词组:
遭遇、命运、宿命、概率、或然率、缘分、天命、天意
由于日常的用辞习惯,在考虑或思辨相关问题时,思维习惯上的些微差别(尤其是起首),就可能令我们远离真理了,不可不慎──慎思,方可明辨,信焉。 (2015-09-18)
王孟源 回复:
我不能体会你所说的写作笔触上的差别。其实我用的句法,常受到英文的影响。英文本身是比较抒情的。
姚广孝 留言 :
现在新加坡都大陆化了,图书出版都是横版简体中文。汉字简体会其实这都是时间问题,我认识一个香港人在大陆工作两三年,回港后很多繁体字就不会写了,真的是太麻烦。这种麻烦还存在于我看台版的书的时候真的看的很吃力。
慢慢的我觉得中国00后基本就不认识繁体中文。20世纪出生的中国人还会有练练书法的习惯,也就意味着小时候看过繁体字,这代人处于简体和繁体的过渡期。而现在的人一个个不但繁体不认识,字也写的越来越差。甚至简体字都不会写。
都是手机给害的。我一直觉得手机是全人类的文革。
另:我原先以为台湾人看简体中文就如同五年级做三年级的数学题会更加简单,没想到原来是反的?
有关于大陆人看繁体不用过渡我也觉得不正常,我现在有些繁体都不认识。 (2015-09-18)
王孟源 回复:
要做这么大的变革,必须有很大的利益;我看不到这个必要。当然,台湾现实的政治环境也是不可能的。
籦 留言 :
其他如:亲不见,爱无心,產不生,厂空空,麵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涌无力,云无雨,开关无门,乡无郎等更一夕破坏千年逐渐发展的中文字体意涵 (2015-09-18)
王孟源 回复:
前面已经说过,语言的首要任务是沟通,歷史和美丑都是次要的。
gdlz 留言 :
现行字体来自于两晋的楷书至今1500年左右,现行繁体版本来自满清康熙字典更是只有300年左右。
所以要讨论简体字的好与坏请拿出有逻辑有根据的论点和论证,不要玩弄酸儒的文字游戏 (2015-09-18)
王孟源 回复:
拿出论据就可以了,不要情绪化。
陆老头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大陆改字体已经改了,再改回来没有足够的必要性。
chenwj 留言 :
我觉得在使用上这都是习惯问题。刻意去区分优劣、去消灭繁或简,在我看来很奇怪,就让时间去融合两者即可。我想大家也不必执着繁简之争了吧。 (2015-09-18)
王孟源 回复:
同意。有需要的人自然会两者都学,两边也都不可能改,吵这个议题没有意义。
evergrand 留言 :
故双方支持者在博主宝地讨论问题,都不能上纲上线,甚至互相挞伐,把单纯的问题上升到永远无解的神学层面。更不能捡起一些不入流的深绿、港灿、愤青等被意识形态绑架的生物,或者借由满嘴喷粪来显示自己存在感的网络喷子们的糟粕,借繁简话题偷渡到肆意侮辱、人身攻击,表达自身优越感的层面。
我想博主行此文之目的不是在于要分出简繁汉字孰好孰劣、孰卑孰雅,而其开宗明义就已说明:\\在发音上,还是统一为佳,以利沟通,所以我自己也用心学大陆的版本\\。
此博本为王兄为台湾人所开,但显然现在已演变海峡两岸交流切磋、互通有无的重要的高水准的平台。既然如斯,双方更重要的是找到共识而非放大互相之间的分歧。留言中已隐隐出现超出理性表达观点的情绪性的发言,此风必须被扼杀在摇篮。自制!。(或者是我太敏感了)
回到大家繁简之争这个话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1.汉字简化书写已有数千年历史,所以汉字简化只存在是否步子迈的太大的问题,而不存在行为正当性的问题,对使用简化(繁体)字的人群进行人身攻击等语言侮辱的行为实在可耻;
2.现实层面上看,简化字是个超过13亿人的使用市场,随着这个市场的扩张,早前的海外繁体市场绝大部分被简体取代不可避免。在这个背景下,繁体字就显得甚为小众,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处于主导地位的简体文化圈包容、保护这个繁体的弱势文化圈才是个健康的心态。
按照目前的趋势,识简体必然是使用繁体文字的族群未来的一个必须课。被“正统性”这个心理障碍桎梏而内心排斥简体字,在现实层面来看实在不明智,颇有“愚忠”的意味。
3.繁体文化圈应该团结大陆喜欢繁体字的人群,当与其形成合力将繁体之美推广之。不要因为简化字而将大陆打倒一片,误伤到这群喜爱繁体的族群。
...
...
献丑了,欢迎指正。 (2015-09-18)
王孟源 回复:
我也觉得,既然现状不可能改变,大家就应该接受事实。两者兼用并不困难,对一般知识分子也就是几天的工夫。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的差别更大些,可是两边的知识分子通常还是会下点工夫去学对方的语言;何况中国大一统的传统更强些。
陈晨 留言 :
www.guancha.cn/Lidian/2015_06_25_324557.shtml (2015-09-18)
陈晨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这些都是末节。语言没有好坏,只有方便与否。
jeffchang 留言 :
不过有些台湾朋友关于简体字的看法被媒体的故意抹黑给误导了,我在这里澄清一下。比如很多人认为简体字是中共凭空造出来的,这是错误的。其实简体字几乎都来源于古汉字的异体字(古代汉字往往一字多形),今天通行的繁体字来源于满清康熙皇帝的钦定字体,因为康熙有感于几千年来形成的一个汉字往往有好几种写法的混乱局面,决定为每个汉字指定一个法定写法,但由于康熙个人独特的审美观,特意为每个汉字选取了最繁杂的那个写法作为正字。所以有人说,现在通行的繁体字也并不能代表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因为它只是距今300来年的康熙颁布的。
而且汉字简化不是中共的首创,国民政府迁台之前就打算做这项工作,结果因为输掉了内战,汉字简化被中共抢了先,蒋介石本着“汉贼不两立”的思想,就不再打算搞了。
下面观网的这篇文章针对台湾社会关于简体字的误解有详细的考据,有兴趣的台湾朋友可以一读,或许会改变你的固有观念:
www.guancha.cn/Lidian/2015_06_25_324557_2.shtml
(有意思的是,里面展示了一封蔡英文手书的亲笔信,里面用了不少简体字)
(2015-09-18)
王孟源 回复:
一个可以完全以理性分析的议题,沾上政治气息之后就情绪化了。
PC 留言 :
不过,很大的争论就在于”逐渐的演变“和”全面的创新“的异同吧。我们的方块字从秦篆汉隶,到楷书行书草体,千年以来已经是一套相当稳定完整的通用符号。直到中共系统化的简化,才有这一个古来未有的突然转变。当然这跟彗星消灭恐龙一样无所谓对错,就是发生啰。简体字通用之广,早已是世界主流。繁体,或正体,应该会像黑胶唱片,底片相机,秦篆汉隶一样,被当成艺术品被赏玩吧。
至于有一两位朋友强调现在的繁体字是根据“清朝康熙字典”,”不过三百年“,似乎是暗指繁体字是异族朝代不久之前才定规下来的?这一点应该和歷史事实不符所以在下不能苟同。找找宋朝明朝留下来的书法,应该可以很清楚看出现在的繁体字楷书的定型,远早于清朝。当然在怀素的狂草里也到处都是简笔字。
最后蛇足一句:要说谁吸收传统中华文化程度高,我们这里谁也牛不过康熙皇帝! (2015-09-18)
王孟源 回复:
我觉得这些论点都不是关键。真正的重点是语言的任务在于方便沟通;大陆和台湾有不同的系统,各自都没有理由改变,那么须要跨越两岸的就两者都学吧。讨论所谓的”优劣“实在是玄学而不是科学。
PC 留言 :
www.facebook.com/photo.php (2015-09-18)
王孟源 回复:
他的分析是正确的,所以我也认为两者皆可。
PC 留言 :
唯一一个从前没有听见过的,就是发“酵”念成“叫”。害我第一次看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彆扭了好久。 (2015-09-18)
王孟源 回复:
”酵“字的发音我也是昨天才受教。
世界对白 留言 :
我想在古时,人们是没有垃圾这一概念的,毕竟那时候没有什么不可分解不可反复利用的物质,所以垃圾这一概念,是近代工业化产生大量不可处理的物质后才出现的。
在这种情况下,垃圾虽然由乐色演化而来,恐怕已经被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已经不再是乐色了。
另:我觉得乐色、邋遢、赖赛可能是一个词,乐色和赖塞在我们方言里发音十分接近,邋遢可能更接近北方口音。
其实语言本身就是很主观化的东西, 大多数人说的就是正确的, 毕竟语言的根本用途就是沟通.
而且语法发展演变也很迅速, 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如此之快的情况下.
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 水道自然渠成, 留下来的就是正确的. (2015-09-18)
王孟源 回复:
同意。
jeffchang 留言 :
一、
\\至于有一两位朋友强调现在的繁体字是根据“清朝康熙字典”,”不过三百年“,似乎是暗指繁体字是异族朝代不久之前才定规下来的?这一点应该和歷史事实不符所以在下不能苟同。找找宋朝明朝留下来的书法,应该可以很清楚看出现在的繁体字楷书的定型,远早于清朝。当然在怀素的狂草里也到处都是简笔字。最后蛇足一句:要说谁吸收传统中华文化程度高,我们这里谁也牛不过康熙皇帝!\\
不,我想阁下完全误解了我的意思。我没有华夷之辨的想法。我只是想说中国汉字自古就是“一字多写”,例如光是“国”字,自古就有“国囯国囗圀”等多种写法,甚至有人统计过,国字共有41种写法。但是把"国"定为guo的标准正字只是康熙时候的事,难道只有“国”才算是guo?而自古就有的“国和囯”等就不是guo了吗?因此认为当前通行的标准正体字才是传统中文这一观点实在有失偏颇。我的观点是无论繁体字还是一些所谓的简化字,都是自古就有的,没有谁更比谁更高贵的道理。有些台湾朋友在这个问题上具有深深的优越感实在是没有历史依据。中共颁布的简体字也只是选取了一些笔划最少的字形作为标准字而已,我认为中共的简化字方案和康熙的《钦定大清正字》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二、
\\不过,很大的争论就在于”逐渐的演变“和”全面的创新“的异同吧。我们的方块字从秦篆汉隶,到楷书行书草体,千年以来已经是一套相当稳定完整的通用符号。直到中共系统化的简化,才有这一个古来未有的突然转变\\
这一观点在学术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我并不认为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然转变,因为前面已经科普过,并不像有些人臆想的那样——简体字是中共凭空捏造出来的,实际上很多简体字自古就被我们的祖先和繁体字同时使用,并行不悖。
至少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变化并不比秦篆到汉隶的变化来得更激烈,不信的人可以去看汉隶,你绝对大部分都认识,然后你再去看秦篆,保证你一个也认不出来。事实上学术界早有定论:从秦篆到汉隶的转变,这才是中文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文字变化,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才形成。此后的若干次文字变化,包括繁简之变,都只能算是小打小闹而已。 (2015-09-18)
王孟源 回复:
这些歷史的细节,实在不是这个议题的关键所在。大家虽然做的讨论是理性的,也不算离题,但是已经太钻入牛角尖了,请到此为止。
hiking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这可能是受政治环境压力的影响。繁体、简体的优劣无关宏旨,请大家不要继续讨论。
励言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同意。
laofu 留言 :
滑稽在台湾我想大部份人都读huaji,譬如我几乎没听人把“滑天下之稽”的第一个字说成gu3。我国中时的国文老师(本省人)就坚持念huaji,他认为guji的念法是国语日报那些人故弄玄虚搞出来的。
“偽”字在台湾字典里都注四声,但一般人多读三声,我曾为此困扰很久。就像“脂”该读一声,但大半的人都读三声,“韦”该读二声,大家还是爱读三声(大陆没“韦”的问题)。
至于液念ye,携念xie,甚至大厦念大sha,台湾三十年前主播台前还是“外省人国语”当道的时候,这些读法是常常听到的。
(2015-09-18)
王孟源 回复:
嗯,有意思。
laofu 留言 :
另一个例子,是“地壳”。我说“di4ke2”,我爸则念“di2qiao4”,和目前大陆主流的发音相同。
蒙古的“蒙”,台湾二声,大陆三声。说“蒙古”的时候听不出区别,但说“内蒙”时声调的不同就出现了。
(2015-09-18)
王孟源 回复:
“朴”字本音pu3,piao2应该是韩国人的发音,大陆沿用,台湾不在乎。“壳”字读ke2或qiao4,似乎两地都是两音皆可。
“蒙”字读三声,我是第一次学到。
陈晨 留言 :
/“壳”字读ke2或qiao4,似乎两地都是两音皆可。/这是语言习惯问题,口语里常用ke2,四川的方言常说脑壳坏掉了···而书面语里还是用qiao4,表示地面等意思,普通话里则基本不说脑壳,说脑袋。
/“蒙”字读三声,我是第一次学到。/这个字实际有三种读法,1.2.3皆可,关键是看你表达的意思。
一声:蒙人 蒙骗 蒙事 蒙头转向(多用于骗人,东北方言中常见)
二声:蒙蔽 蒙尘 蒙哄 蒙混 蒙眬 蒙您照顾(这是常用发音)
三声:蒙古族 蒙古 蒙古包(基本是蒙古专用发音,不过连读时听起来像2)
看看例子应该能找到规律。普通话的发展其实就是综合南北的方言以及一些特殊用词后混合而成的,所以对各地方的人来说,都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2015-09-19)
王孟源 回复:
普通话里的多音字确实比国语多。我想齐先生制定标准发音的时候,大概不须要满足许多第三者的要求和建议。
uo 留言 :
baike.baidu.com/link
台湾其实和大多数东南省份一样,有自己的方言(闽南语和客家话),同时以国语(普通话)为标准用语。不过痛心的是日文开始占据台湾,要知道日文中很大一部分字是直接剽窃中文的,如今却反过来入侵中文,一声叹息!。。。。 (2015-09-19)
正心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不过未来几年台湾社会还会继续下沈,要痛心的事还多着呢。
uo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希望如此吧。
鱼翁 留言 :
而中文在台湾可说每况愈下; 所谓的台湾国语 (腔调)表明的就是年轻的一代在基础的发音上普遍的没有学好, 再来就是词意表达的破碎. 我常常在看到台湾报纸的内容时会有一种快要昏倒的感觉; 因为撰稿的记者可以把一件很简单的事, 写的让你看不懂到底发生了甚么.
而我跟台湾的年轻人交谈时, 十个里面有九个讲话都是支离破碎意思表达不完整, 听起来会让你觉得很累. 相较于去年我回台时在合欢山碰到的一群马来西亚的年轻华人, 人家的国语就说的很道地完整. 这种现象真是令人泄气; 搞不懂台湾的小学教育这些年来是怎么教语文的.
(2015-09-19)
王孟源 回复:
我觉得这不算是语文的问题,而是逻辑思考能力的欠缺。它也不是台湾独有的现象,全世界或多或少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歷史上每一代人都会嫌下一代退化,不过我认为这次是真的;主要的祸因来自手机和互联网。如果沟通主要靠按两三个键,送一个Emoji来解决,怎么可能会培养出深入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所以读者可能注意到我不用Emoji。。。
Keats-long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这些应该是初中以前就学了的事。
Dave Wang 留言 :
我举个例:
A问:[请问兄台在这部戏里扮演甚么(决)色呢?]在这理念(决)音,有大腕儿的意思表示其重要性,也有抬高对方之意。
B回答:[不敢!小弟只是演一个小(脚)色罢了!]为了自谦,回覆时不宜念"决"而是念(脚)音。
中国人发音常常因"语意"和"语境"的变化有所不同,随着时空的演变要想掌握好语文的妙处实在不容易,现今有人念(脚)或(决)只是一种习惯使然,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了。另,中国南方很少卷舌音,我想这是台湾习惯念(脚)色不念("决儿"色)的原因吧。
一点自己的想法,请多指教 (2015-09-19)
王孟源 回复:
如果真是这样视尊卑而变,那还真有点日语的味道了。
世界对白 留言 :
最有意思是用先生《秋夜》中“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做范文讲解“新颖,细细品读能体会到那份孤寂和愁闷"。之后有次写作文想抖个机灵直接把枣树换成槐树,得到的评语是”废话连篇“
有兴趣补上这一课的台湾朋友可参阅http://www.docin.com/p-686350759.html
(2015-09-20)
王孟源 回复:
人文学科没有绝对的是非,只有主观的优劣,所以向来都是知名度的竞赛,不过这无关国计民生,不是问题。美国经济学和超弦学界骨子里也是这样的,只在表面披上数学的外衣,危害反而极大。
中台声音 留言 :
另外一样困扰人的还有 “中点” 和 ”终点”, 我还没看到好的解决方法.
(2015-09-21)
王孟源 回复:
像中文这样的单音节语言,先天就有这方面的困难吧。有人对全世界的主要语言做过研究,要表达同量的资讯,中文是耗用音节最少的之一(只有越南语更为简洁)。音节少,自然会有很多不经意的同音词。
K. 留言 :
说得好,请看此文:http://www.douban.com/note/86963200/(每个世纪的英国人都会抱怨英语在他的年代堕落到极点,上个世纪的英语才是英语的完美状态……每个世纪皆如是)
其实简繁之争很简单,如果出于命运的捉弄,大陆用繁体,台湾用简体,现在大陆人和台湾人依然会以同样的狂热争辩繁体/简体更好,只不过方向会反过来
其实日本也有很多简化汉字,有些字甚至比大陆公认过分的二简字还过分,例如「渋谷」的「渋」是「涩」的简体、「弁」同时是「辩、辨、瓣、辫、办」的简体,但台湾没人在意,台湾人学日语的时候也是要写这些简化汉字的,但他们好像意识不到自己在写简化汉字 (2015-09-21)
王孟源 回复:
繁简体之争没有实际的意义,纯属个人意气喜好,请不要再多做讨论。
K. 留言 :
这叫上口,是一些字的古音或方言读法,常听中国传统戏剧的人会很熟悉,例如车要读ju1、白要读bo2、喊要读xian3、贼要读ze2、等等等等
就是为了押韵和顺口(听一听传统戏剧就能明白,例如有些地方读“伯伯地”就是要比“白白地”舒服),每个演员的习惯不一样,也没有一定之规,至少我没见过上口字是视尊卑而变的说法 (2015-09-21)
王孟源 回复:
我不懂这些,不过听来合理。
Stan The Man 留言 :
其一是在台湾发展的义大利籍艺人韦佳德,他有一篇以他语言学背景探讨母语养成之重要性,值得令人深思
https://www.facebook.com/ruike85
其二为台大中文系毕业且在台从事英语教学的美籍人士毕静翰,他不但中文造诣非常高深,也发表了很多可引人深思的论述.
https://www.facebook.com/john.barthelette?fref=ts
看到这些新移民居然中文造诣还比多数的台湾人好,真的是令人感到汗顏. (2015-09-21)
王孟源 回复:
真抱歉,我不上脸书,连账号都没有。
中台声音 留言 :
我当初在电脑不普遍的时候, 就拿繁简对照字典熟悉简体字, 到如今还是对有些字不习惯, 但我问过大陆籍的同事, 他们从小就学简体字, 对我说的那些问题, 完全没有感觉, 反过来对许多繁体字感觉没有必要这么麻烦.
和他们逛名胜古蹟时, 许多大陆人看不懂石碑上面的字, 也只有在这种时候, 他们会有点想学繁体字.
繁简问题和其他许多两岸间的问题一样, 目前大陆是没有办法和台湾好好讨论的, 因为台湾搞不清自己发言或谈判的份量, 也似乎没有太大的诚意要去谈那些问题.
(2015-10-13)
王孟源 回复:
繁简无所谓优劣,习惯就好。有需要的人自然会两者都学,没什么难的。
ziyomo 留言 :
王孟源 回复:
从白话文到文言文,跨度比学繁体字大得多了。可是学古典文学的人,有需要自然就会去学。欧洲人学语文纯好玩,可以学到十几种;繁简之间的差别很小,没有什么好争的。
丁典 留言 :
二、但如果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我认为繁体仍是比简体要优秀一些。因为中文字并非表意文字,字体本身有其体系,繁体字毕竟是汉魏以来楷书的直接继承者,繁体字承载文化体系的内容会较简体完整。这种传承也非民间俗体字所能比拟(目前简体字有不少是从俗体字而来)
三、但我不反对字体简化,有些字体笔画太多,简化确实是有其教育上的优势。且就中国文字长期趋势而言,太繁难的字确实也是会逐渐变得简易。所以,大陆地区的简化汉字政策,我认为这本身并不算错。
四、但也无庸讳言,大陆地区的简化汉字,有些地方确实简得不好,这可能是当年推行简化汉字时,考虑得不够周详所致。我非中国文字的专家,只能举例说明,比如说姓氏的「萧」变成「肖」,这两字本身意义不同而以音值相近而假借已经有问题了,同时却仍保有甘肃的「肃」,肃与萧两字字形差异不大,这样又使得「萧」变成「肖」似乎是为简化而简化。因此,我赞成某些简体字恢復成繁体字,或别寻他字取代,或创新简体字以取代。总之
儘量使得繁简之间有一对一的对应,且儘量符合中国文字的原理,会是较佳的简化方式。
(2015-10-13)
王孟源 回复:
当然不是完美的,但是语言是沟通工具,够用就好。
世界对白 留言 :
PS:之前王兄和其他网友就说过不要再纠缠简繁之话题,望众位亲打住! (2015-10-14)
王孟源 回复:
繁简之间的些许差别,在沟通的大目标下实在无足轻重,请大家到此为止。
gphuang67 留言 :
以前篆字是用刀刻在竹简上,而篆字有许多大小圆弧,刻起来非常辛苦,因此发展出隶书,提升书写速度。不过毛笔不久便被发明出来,书写隶书与篆字一般便利。~~一段似曾相识的歷史。 (2016-01-01)
王孟源 回复:
是吗?有意思。
K. 留言 :
请搜索“入声”
朴的中古音是pok,传到韩国变成pak
韩语和日语保留了许多(读讹了的)中古汉语或吴语等方言发音,例如
角→kuk→韩语gak/日语kaku
学→gak→韩语hak/日语gaku
汉语音韵学是另一个小眾而极惨烈的网络口水战场,程度不比繁简之争差(都是为了自己在歧视链上占据更高地位而战),只是不为外人所知 (2016-01-02)
王孟源 回复:
政治斗争的惨烈程度,向来与团体的大小和利益的多少无关。
K. 留言 :
现代也有类似的例子,英语的-ing日本人一定要发成-ingu,“King of the Ring”日本人会读成“Kin古・欧布・咂・林古” (2016-01-02)
王孟源 回复:
多谢指教。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2樓. 老鼠愛生米2020/04/05 23:26發音
我國中小跟王博士一樣讀鄉下公立學校,高中也是去中一中,不過初中時週六學校會把聰明的集合起來加課,雖然教育部明令禁止能力編班,記得我國中國文老師說過一些發音規律,根據老師上在職進修的教授教的我總結如下:
我查齐铁恨是蒙古人,老師是說mandarin(普通話)用音譯是跟滿足有關,首都北京的官話有滿蒙口音,影響後來官方的標準注音,(雖然網路寫mandarin和滿族無關)八旗人把(平上去入中的)入聲字全部念成四聲,才有您在正文的這段
“ 在声调标准化方面,台湾国语与大陆普通话也有不少区别,如“综合”的综字读去声,即第四声(大陆读第一声〕;“侮辱”的辱字读第四声(大陆读第三声〕;“偽造”的“偽”字读第四声(大陆读第三声〕;“企业”的企字读第四声(大陆读第三声〕等等。 ”
入聲字現在比較難判別,簡單的方法是用古音,閩南語(河洛話)就是台灣人熟悉的方法,河洛的黃河洛水在中原一代就接近北京,用台語唸唸看比較短促的就是入聲,滿族人把全部入聲念四聲,口語上有時避免四聲太強烈有時又會回復原本的聲調。
另外:“癌”症、牛“仔”褲的發音也是教育部矯枉過正,後來要改回我們常念的發音,有些發音其實教育部部編版字典和大陸是一致的,只是民間播音員、主播等積非成是,久了民眾也習慣錯誤的發音
竊以為能溝通就好,發音別太在意,像拉丁文一樣死掉的語言才有不會變動的常態,您在57用“靠譜”被嫌大陸詞彙更是沒道理,我講話大陸人一聽就知道台灣人還是會被台灣人沒那麼台味
雖然在電子傳媒時代,不同區域之間因爲可以簡單交換錄音和視頻,語言分化的速度減慢,但也不是完全靜止。有些差別很正常,所謂優劣之分沒有客觀上的意義。
歷史上,舊式的發音往往在文化邊緣區獲得較好的保存,就連英美之間也是如此:美國口音其實是18世紀的老英國發音,現代很花俏的各種英式英語是在19世紀英國作爲文化核心區快速演化出來的。
王孟源 於 2020/04/06 02:30回覆 - 1樓.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2019/03/02 08:28「和」字,在台灣教育部所編的國語詞典𥚃,有六音。在大陸的漢典𥚃,只有五音,並無han4音。
「和」字還可唸成hu2。麻將詞彙𥚃的「胡牌」、「壺牌」,正字是「和牌」。上述兩本詞典都如比說。可是若寫道「我昨晚和了個大四喜」,相信沒多少人看得懂。Okay,謝謝。 王孟源 於 2019/03/14 05:3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