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國慶日,賴清德總統在演講中以「台灣」這個名詞反覆強調國家主體的存在,這不僅是一場儀式性的政治表達,也是一種經濟戰略上的宣示。當他呼籲兩岸維持現狀、反對脅迫,並強調印太區域的和平與穩定時,背後實際關乎的不只是安全,更是經濟命脈的延續。對今日的台灣而言,安全與經濟已密不可分,失去任一方,都會讓國家的未來失去支撐。
台灣的經濟在過去幾十年裡,憑藉半導體與電子製造業的驚人成就,創造出「矽盾」般的全球地位。但這道護盾也有它的脆弱之處。長期仰賴外需與代工,讓經濟過度集中於科技出口,整體結構的多樣性不足。只要全球需求下降或供應鏈受阻,台灣的成長曲線便立刻顯現疲態。尤其在地緣政治日益緊繃的情況下,經濟的風險與國防的風險,其實已是一體兩面。
如果說賴總統的演講中最明顯的訊息是「安全第一」,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安全與經濟能否並行?當國防預算不斷攀升、軍事現代化成為共識,社會資源該如何在安全與發展之間取得平衡?台灣的挑戰,正在於如何在有限的國家能量中,同時強化防禦能力與經濟韌性。如果國防成為唯一焦點,而創新、科技投資、產業升級與青年就業未獲相應重視,那麼安全最終只會變成昂貴的保險,而非永續的力量。
在演講中,賴總統提及社會韌性與國家團結,但在經濟願景的篇幅上仍顯保守。或許這是一種政治語境的取捨,但也反映出台灣經濟正陷入一種需要突破的瓶頸。近年來,GDP數據看似穩定成長,但中產階層與基層勞工卻難以分享成果。房價高漲、薪資停滯、生活壓力沉重,使得所謂的「成長」顯得虛幻。經濟數字之間的鴻溝,正慢慢變成社會信任的裂縫。政府若無法以制度性方式改善所得分配與社會流動機會,民眾對未來的信心將逐年流失。
除了收入問題,人口結構的變化也是經濟隱憂。少子化與老齡化的加劇,不僅意味著勞動力的萎縮,也預示著財政壓力的上升。未來的台灣,將需要同時養得起長者,又能讓年輕人留得下,這是一場跨世代的財政考驗。若政策沒有前瞻規劃,今日的安穩只是暫時的幻影;若真想為台灣建立長遠願景,除了口頭上的「希望」與「團結」,更需具體指出如何讓產業升級、技術創新、社會福利與稅收制度形成良性循環。
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關鍵,是如何將技術轉化為價值。代工模式能帶來穩定的收入,卻難以孕育高附加價值的品牌與文化能量。台灣長年以來缺乏足夠的品牌輸出與市場話語權,這使得勞動報酬停滯、創意產業難以茁壯。要扭轉這種局面,必須讓經濟從「製造」轉向「創造」,從硬體輸出轉為智慧解決方案。教育與創新政策若能支持這樣的轉變,台灣不僅能守住科技優勢,還能在文化、設計與綠能領域開拓新的成長曲線。
此外,能源與永續議題已不再是環保口號,而是國家競爭力的一部分。世界正以極快的速度推進綠能與減碳轉型,歐洲與美國的碳關稅機制已對出口國構成壓力。台灣若要保持外銷競爭力,必須加速再生能源、儲能技術與氫能的發展,並讓中小企業能夠負擔綠色轉型的成本。這需要政府在政策、稅制與技術支援上提供長期穩定的架構,而非臨時的補貼。
總體來說,賴總統此次的國慶演講在象徵與安全層面展現堅定立場,但在經濟層面的描繪仍顯保守。台灣的下一個十年,不僅要保有現存護國神山,也要能夠創新和突破,才有能承接未來的新山群。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