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壩,造成光復鄉嚴重破毀,居民迄今還在遍地泥濘中尋找親人,景況令人不忍。中央與地方對責任歸屬爭論不休,但更該釐清的是,這場災難是否原可避免?整理政府這一路的處理態度,光復鄉的命運,可能在堰塞湖形成時即已種下危機。
馬太鞍溪坍方雖由來已久,但從形成堰塞湖到溢流成災,是近兩個多月的事。這段期間,中央的農業部、內政部及經濟部原有機會積極作為,將災害降至最低,卻一再錯失。第一個時間點,是薇帕颱風豪雨造成堰塞湖形成的七月廿六日,當時堰塞湖面積僅十八公頃、水量一四○○萬公噸,湖面與壩頂落差超過一百公尺。然而,農業部林保署只採取空勘、航測建模等消極手段因應,並未積極面對。
第二個時間點,是八月中旬楊柳颱風來襲,為防堰塞湖溢流,花蓮縣預防性撤離近七百人。當時立院正協商《丹娜絲颱風及七二八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草案,在野黨要求把馬太鞍溪堰塞湖整治納入。但農業部長陳駿季認為「沒有立即潰堤危險」,並說由於地處偏遠、重機具難以到達,「短期內無法清除」;只能透過下游疏濬、預防避難等措施因應,待「防汛期過後」再作長期打算。另一個處理堰塞湖的機會,又告失去。
亦即,農業部八月中即已定調,除了監控,不對堰塞湖進行任何處理。陳駿季的說法中,又把「暫無危險」、「無法處理」及「暫不處理」全混為一談。從結果看,堰塞湖顯然不是「沒有危險」;可見,農業部是把「沒有危險」當成「不處理」的藉口。溢流前,水量驟增至近億噸,當然也就不可能處理,「水淹光復鄉」遂成了必然結果。
如果對災情評估得當,疏散計畫明確並落實執行,災難仍有可能降至最低,但農業部苟且因應。花蓮地處颱風、地震頻繁區,近年災情不斷,但林保署邀請的專業團隊卻排除「潰壩」可能,認為「晴天溢流」的機會較大。直到九月廿一日,林保署的緊急通報,仍僅建議撤離二百多戶約六百人。次日,李鴻源率領的台大團隊評估出爐,情況急轉直下,將撤離戶數大增為一千八百多戶、八千多人。但如此臨時的驟變,地方政府已措手不及。
因錯估溢堤時間和水量,也影響相關因應。由於溢水量超過預期四倍,馬太鞍溪橋瞬間被沖垮;至於水利署用水泥塊、太空包填補的馬太鞍溪堤防破口,當然也被沖毀,洪水迅即灌進光復鄉民宅街區。尤其,內政部的指引將「垂直避難」列為選項,導致居民危機意識降低及疏散效果不佳,終釀成不少老人淹死家中的慘劇。
賴政府堅稱馬太鞍溪堰塞湖是「溢流」,而非「潰壩」,明顯避重就輕。目前堰塞湖水量只剩先前的七分之一,高度剩二分之一,其實就是「潰壩」。政府堅稱「溢流」,只是為迴避自己評估錯誤、規畫不足之失,以便把責任推給地方執行疏散不力。
二十多年前九二一震災後,九份二山亦形成堰塞湖,當時水保局冒著餘震、土石不穩之險,一個月內建成臨時溢流道,避免了溢流和潰壩的危機。前後對照,林保署的避重就輕,令人扼腕。
這場災難,若非內政部兩周前緊急找李鴻源領導台大團隊加入評估,因而提出大疏散之議,災情恐將嚴重數十倍。而內政部長劉世芳會說出「頂多家門口有些水淹過就算了」這種話,也暴露了其輕率及敷衍。政府團隊低估危機,不斷為自己的「不作為」找藉口,正是「水淹光復鄉」的真相。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