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聯合報社論/月入五萬以下免稅:一句討好背後三項難堪
2025/09/25 02:14
瀏覽139
迴響0
推薦10
引用0
2025-09-25 01:33 
賴清德總統(左)日前表示,月入5萬以下的上班族明年免繳所得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總統近日在苗栗拜廟時拋出「大福音」,宣稱月入五萬以下的上班族明年免繳所得稅,稅收主要將由一%的高收入者承擔,明年將是國人「稅負最輕」的一年。此話,被視為他拉攏年輕世代的「德政」。事隔兩日,財政部跳出來幫他擦屁股,稱不是所有月入五萬以下者皆適用,必須是「單身、租屋、自住、無其他收入者」方符資格。賴總統急於討好年輕人,卻犯了輕率、誇張的毛病。

「高所得者承擔」、「稅負最少的一年」都是吸引人的話術,但這其實並非政府最新政策,財政部去年八月即宣布過了。根據稅制設計,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年所得在六十二.六萬以下」的公民,可以免繳所得稅。賴清德卻把這個數字除以十二,簡化成「月薪五萬元以下」,聽起來確易懂而誘人,但兩者卻大異其趣,劃不上等號。

所謂「年所得六十二.六萬以下」,是將免稅額九.七萬元、標準扣除額十三.一萬元、薪資所得扣除額廿一.八萬元、及租金扣除額十八萬元等加總而得。無論如何,絕不等於「月入五萬元」。比方說,年輕人若與家人同住,沒有租金扣除額可扣抵,即使月入五萬以下,未必滿足免稅的條件。如果有其他兼差、年終、獎金或股利所得,當然也就不符合免稅條件。賴總統雖說出了年輕人愛聽的話,但等到承諾無法兌現時,他勢必受到反彈衝擊。

硬將「年所得六十二.六萬」說成「月入五萬以下」,雖簡明易懂、直入人心,卻大大偏離了事實。也難怪,財政部要急忙幫他踩煞車,補正修辭。但賴清德犯下這樣的錯誤,已不是第一回。二○一八年他擔任行政院長時曾說,台灣勞工的「平均薪資」是四.九九萬元,如果薪資不到此數,員工可以向老闆要求加薪。其實,那年勞工平均薪資「中位數」僅三.九萬元,賴清德為了誇大勞工薪資,將紅利、年終、績效等非經常性薪資都計入,將勞工薪資膨脹了一萬元,還拿不實數字說嘴。事隔多年,賴清德顯然仍未學到教訓,也還沒學會實話實說。

「月入五萬以下免稅」及「稅收由一%高收入者負擔」,聽起來都是悅耳的德政;從另一面看,它傳達的卻是台灣貧富不均加劇的冷酷現實。財政部統計,台灣一%最高所得的人,合計繳交了全國四成的稅;另有四成三的民眾則因未達門檻,完全不必繳稅。這樣的統計,刻劃的不正是「貧富兩極化」的圖象嗎?如果一個國家正達青壯年齡的工作人口,有極高的比率達不到納稅門檻,試問,十年廿年後,國家的未來要靠誰支撐?

賴清德把「年輕人不納稅」當成自己的德政,卻沒看出,這正是國家經濟及社會發展不均的病態。如果台灣的財政要仰賴那一%的富人,而年輕世代卻被當成「弱者」加以呵護,這樣耽於病態現狀的社會,奮進提升的活力要從何而來?更令人驚心的是,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去年台灣勞工的實質經常性薪資中位數為三.四五萬元,這個數字比起賴清德二○一八年擔任閣揆時的三.九萬元,竟還降低了五千元。六年過去,平均薪資竟是倒退,總統卻還在炫耀台灣經濟超越南韓,如此見樹不見林,不會太諷刺嗎?

無論「月入五萬以下免稅」是否德政,此議題帶出背後的三項事實,卻是極其難堪。一,台灣近年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到了可怕的地步;二,我們的年輕世代,被擠入無關緊要的行列;第三,賴總統一心想著討好,卻忘了經濟根本與社會公平亟待修正。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