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首波大罷免大失敗,這波七名藍委的罷免案又悉數遭到否決。核三公投雖未過關,但支持重啟者接近七成五,也重重打臉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政策。此刻,賴總統摸著他滾燙的臉,應該感到無地自容吧?一年來,民眾看著總統和執政團隊耽溺在大罷免的瘋狂妄想中,荒廢了國政,徘徊在民主歧路。最後,選民用犀利的「反惡罷」吶喊,將他們驚醒;但賴清德真的醒了嗎?
嚴格而論,民進黨企圖用大罷免沒收在野黨國會席次、沒收剛完成的大選民意,以遂行擴權,已近乎一場「政變」。南韓前總統尹錫悅的政變,當即被國會議員擋下;而賴清德的大罷免則牽拖了一年多,才遭人民完封。七二六到八二三兩場罷免投票,台灣人民以無比清醒的意志擋下了執政者的狂妄,讓那些喧囂的跳梁小丑都沉默了。賴清德曾將大罷免形容為「更大的民意」,現在更大的民意出現了,他自己就站在大民意的對立面。那麼,接下來他要怎麼辦?
第二波罷免全軍覆沒,並不令人意外。不同的是,首波罷免的同意與不同意比例,約為四與六之比;但這次的罷免,「不同意」票數又更擴大,幾乎比同意票高出一倍,顯示選民對七藍委的支持更加堅定。換言之,賴清德在首波大失利後拒絕叫停八二三波罷免,就是在自取其辱。
以新竹藍委林思銘為例,二○二四年的立委選舉,他在「大綠」民進黨和「小綠」時代力量的夾殺下,得票率僅四成出頭。然而,這次同意罷免他的票數,卻不到不同意票之半。由此看來,首波大罷免投票後,賴清德呼籲黨內同志「繼續與公民站在一起」,讓選民愈發反感,因而用更強的力道表達對政府的不滿。
核三公投方面,由於絕大多數地區僅舉行單一公投,未合併舉辦罷免,導致投票率偏低。也因此,同意票未達到法定的選舉人數廿五%的門檻─即五百萬票,未能過關。值得注意的是,支持重啟核三者達四百卅四萬餘票,遠超過不同意的一百五十一萬餘票,這是一次強有力的擁核民意展現。這個票數,不僅比二○二一年「重啟核四公投」的三八○萬票還高,甚至連核三廠所在地的恆春南灣、大光兩里,同意票都高於不同意票。可以說,民意是以「輾壓」的態勢,重擊民進黨的「非核家園」能源政策。
核三公投未能過關,除了民進黨將公投與大選脫鉤外,最大原因是,賴總統曾稱「核安不是公投所能決定」,導致許多挺核民眾認為賴政府會以各種行政及技術因素百般阻撓,導致「投了等於沒投」。而回顧前兩次的「以核養綠」和「核四重啟」公投,不同意票都在四百萬出頭;但此次「重啟核三」公投,反核票僅剩一百多萬票,可謂完全崩盤。這也益見「七成民意」挺核的珍貴。民進黨「非核家園」神主牌,曾是它的光榮象徵,如今卻已成了票房毒藥。
首波大罷免大失敗後,賴政府並未表示反省和歉意,卻繼續一意孤行,在在導致人民的反感升溫。包括與美關稅談判結果、風災的救災和災後重建、官員的脫序表現、對司法的持續干預,以及層出不窮的光電剝削勾結亂象,都讓選民對賴政府的厭憎達到新的高峰。
過去一年,賴政府以為大罷免能為它帶來全面執政契機,不惜極力杯葛對峙,任憑國政空轉。如今,民意的海嘯席捲而至,賴政府若繼續走「當家鬧事」路線,「討厭民進黨」的氛圍將如鬼魅般揮之不去。「卅二比○」的大罷免及反核的崩盤,象徵著賴政府跛腳與難堪的開始。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