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如外界預期,八二三第二階段的大罷免投票,依然是七比零;總計罷團針對藍委和新竹市長提出的三十二件罷免案,沒有一件通過。雖然大罷免案是由公民團體提出,但是大家都知道,此案背後有柯建銘的影武,更有賴總統的背書和民進黨的推動。對於這樣的民意裁判,賴總統不願學周處除三害,反而只讓黨秘書長換人、內閣微調,一群待罪之身繼續吃香喝辣,令人民失望。且讓我們幫讀者做些整理與盤點。
首先是換人的層級。卅二比零,兵敗如山倒的戰況,用賴總統熟悉的棒球術語來說,就是「才二局下半已經十比零落後」。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的球員調度竟然是:內閣微調。我們必須提醒當局:卅二比零的結果所反映的,絕對不只是單一部會失能,而是內閣與國安施政的整體失敗。賴總統以關稅談判、風災復原、預算審議尚未完成為由,留任行政院長卓榮泰。但過去這十五個月,卓內閣完全沒有施政的願景與想像,以致行政與立法的對抗竟變成政壇主焦點;賴卓體制就是國政空轉的源頭。大罷免大失敗後如果還是要十比零的敗戰投手繼續投,那麼現在到二○二八之間,大概都是垃圾時間了。
其次是換人的時機。像經濟部長郭智輝的不適任,已到「婦孺皆知」的地步。據報導,政府高層「因為擔心換人影響大罷免氣勢」,而一再延宕這個人事異動。經濟部長的任務是要處理台灣的經濟問題,卻因為考量大罷免氛圍,而任令不適任的部長繼續蹂躝台灣經濟長達數月之久。這種人事異動時機的荒誕思考,更增加了人民的反感,當然也遭到選票的制裁。
第三是換人的邏輯。大罷免目的是要大規模換掉藍委,但即便若干藍委言行惹議,這些言行較諸爭議不斷的行政官員,其實只是小巫見大巫。就拿吳釗燮來說吧,他過去近十年任外交部長與國安會秘書長,身邊卻爆發近年來最嚴重共諜案,對中華民國國家安全造成巨大危害,還拒絕國會監督。執政者不撤換這類官員,卻要勞師動眾搞大罷免,意圖換掉民意代表。這種本末倒置的換人邏輯,難怪得不到選民的認同。
第四則是換人的智慧。卅二比零雖然是慘痛的教訓,阿Q一點也可以說是改革的契機。但目前我們卻看不到改變的跡象。台美關稅談判中,內閣有經濟背景的官員態度消極,而最應發揮協調角色卻最像路人甲的,就是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此外,在過去近十年吳釗燮機要洩密案中與吳過從最密的跟班(跟著吳的腳步任外交部次長與國安會副秘書長),就是徐斯儉;如今全無外派經驗的副手卻要接掌最重要的駐美代表處。至於其他爭議閣員,例如將抗中視為內政重心的內政部長劉世芳、把檢調當成政治鬥爭工具的法務部長鄭銘謙,以及專責阻止兩岸交流的陸委會正副主委等,則似穩坐其位。看到這樣的內閣與國安布局,完全沒有反省與校正,只有戀棧與搶位,真會令選民吐血。
賴清德還「在路上」,內閣已爆逃難潮,沒跳車的玩大風吹;但現在浮上檯面的內閣與國安人事異動,都是「不換紗布、不清傷口、不貼膏藥」的擺爛,看起來主政者渾然不知環境之險惡。對國內政客而言,二○二八之前只是垃圾時間;但國際形勢卻不容許我們擺爛:對岸民族主義高漲、對台灣虎視眈眈;美國官員則一腦子金錢利益、想把台灣吃乾抹淨。現在還只是二局下半十比零,但檯面上的擺爛布局,也許有機會打破棒球史上最大比分差的紀錄。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