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6 南投三日遊-Day3>貓囒山步道未竟之路、新井耕吉郎紀念碑、日月潭龍鳳宮、向山遊客中心、向山自行車道、永結同心橋、向山眺望平台、看見拉魯島平台
2025/05/16 23:06
瀏覽43
迴響0
推薦9
引用0
我們在日月潭的第三天行程,將走日月潭周邊的幾條步道,另外也要造訪日月潭知名的「日月潭龍鳳宮」,那裡有很靈驗的【月下老人】。
↓早餐後退房,今天的第一個造訪景點「貓囒山步道」,就在日月潭環湖公路(台21線)旁的岔路往上,在往「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中部分場」的旁邊。
↓貓囒山步道的盡頭山頂,有一座【台灣小百岳】的觀景台,可以眺望日月潭美景,週末及國定假日不開放(與官網公告一致),今天是週三,應該有開放。
↓沿著山路開車約1公里,來到「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中部分場」的門口,非公務車輛禁止進入;旁邊就是貓囒山步道的入口,附近有一個停車位。
↓入口旁有一座「新井耕吉郎紀念碑」,立於民國38年(1949年)。昭和11年(1936年),台灣總督府在貓囒山上設立「魚池紅茶試驗支所」,日本人新井耕吉郎當時即參與了試驗支所的選址。
↓昭和16年(1941年),新井耕吉郎擔任試驗支所長,前後共4年;期間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受徵兵影響,經濟消退,在經費及人力短缺下,仍致力於紅茶的研究改良與推廣,其認真態度受人敬重。
↓日本戰敗後,新井耕吉郎被台灣長官公署委以囑託職稱留任,續留台灣,民國36年(1947年)病逝於台灣。民國38年(1949年),第一任台籍的支所長陳為禎,為感念新井耕吉郎對台灣紅茶產業的貢獻,特立碑於此,供後人追思。
↓新井耕吉郎紀念碑旁,就是「貓囒山步道」的入口,只是,步道口被封住了!
↓因颱風道路災修工程,步道暫停開放,施工期到5/9,怎會這樣?官網及路口的告示牌明明說週末不開放(代表非週末開放的呀!),這裡卻完全不開放,有其他的遊客與我們一樣,鎩羽而歸,他們還是從路口一路爬上來的,更氣。
↓好吧!既然爬不成貓囒山步道,人都到這裡了,就順便研究一下「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中部分場」好了,這是原本的魚池紅茶試驗支所,海拔約為750~1000公尺,年均溫20度,是茶葉試驗研究的好場所。
↓車子不能進茶改場,就走路上去,一路上坡,沿途一大片的茶園。
↓約爬7~8分鐘,來到茶改場的門口,問過警衛,因為茶改場是改制區域,不開放參觀,也不開放從茶改場爬上貓囒山,我們的最後希望瞬間破滅。
↓留著下次再來一次貓囒山的懸念,開車回到路口進來約150公尺處,有一處日式宿舍群,路旁有一座觀景平台。
↓昭和11年(1936年),「魚池紅茶試驗支所」設立,從事紅茶的研究、改良與推廣,為提供員工居住空間,便在此貓囒山的山腳下,建造此日式宿舍群。
↓此日式宿舍群,是以檜木為主要建築材料,目前保存六棟,已被列入【歷史建築】,可惜只能遠觀,無法下去參觀。
↓來到下一個景點「日月潭龍鳳宮」,也在日月潭環湖公路旁。
↓日月潭龍鳳宮的入口牌樓兩旁,有龍與鳳的彩繪石雕,活靈活現的,充滿朝氣。
↓日月潭龍鳳宮建置於昭和9年(1934年),奉祀慚愧祖師、玄天上帝、天上聖母、九天玄女、三太子及福德正神等神明。
↓日月潭龍鳳宮位於日月潭邊的小山坡上,可以俯瞰日月潭。
↓而許多年輕人到龍鳳宮,最主要的目的,是正殿左前方的這座「月下老人祠」。
↓這裡有祭拜月老的流程,而這尊【月下老人】,其實原本是在日月潭的拉魯島上的,因為【921大地震】時被震垮,而被移至此處重新奉祀的。
↓在月老祠,可以求姻緣線及籤詩。
↓所求得的籤詩,解籤內容都寫在祠前的地板上。上上籤「他鄉遇故知,久旱逢甘霖,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須梅」;上吉籤「風弄竹聲,只道金珮響;月移花影,疑是王人來」、「夫婦也,昆弟也」,都是吉兆。
↓還提供祈福金卡給善男信女填寫。
↓祈福亭掛滿了單身及情侶們的祈福語句,一個比一個甜蜜。
↓我們老夫老妻了,來這裡的重點當然不是拜月老,而是要來欣賞這裡優越的日月潭湖景風光。
↓前方山巒層疊,左側是涵碧半島,右側則有日月潭的溢水口,右前方則是向山遊客中心。
↓風光明媚,值得留影。
↓金爐的四周,都是龍鳳的雕刻,獨具特色,果然是龍鳳宮。
↓停車場旁的大片牆壁上,還有Q版的月下老人圖像。
↓離開日月潭龍鳳宮,來到下一個景點「頭社水庫」,沒想到又被柵欄門擋下,因為工程中而未開放;可是工程牌的告示寫著3/30完工的呀!也難怪,政府的公共工程,90%都會延誤的,就像我們上班時,做專案90%都會延誤一樣。
↓無緣造訪頭社水庫,而來到我們這次行程的最後一個景點「向山行政暨遊客中心」,相信這是到過日月潭的朋友,應該都曾造訪過的景點。
↓向山遊客中心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建築寬廣的外部空間設計,獨特的弧形拱狀造型,在台灣獨樹一格,是『日月潭八景』之一。
↓走在遊客中心內外部,都可以感受其穿透性,遠遠地就可以直視湖面,具視覺的延伸感。
↓本建築是由日本的建築師所設計,不少日本的知名建築都出自他的手,從各個角度欣賞它的美吧!
↓遊客中心有一座水池,其設計似乎是仿造涵碧樓的無邊際泳池的概念,視野可以延伸至湖面;可惜維護不佳,湖底土黃,完全無法與涵碧樓的美景相比擬。
↓從水池望向湖面,對岸是涵碧半島上的涵碧樓、漢來日月行館及日月潭教師會館,如紅色圓圈處。
↓我們是『步道控』,來這裡當然要走一段旁邊的「向山自行車道」,這條其實是自行車與行人共道。
↓很快就可以看見湖面,向山自行車道全長約3.4公里,就建在湖岸邊,部份路段甚至就搭在水面上。
↓來到向山著名的「水濱婚紗廣場」,就位於向山遊客中心旁,有愛心形狀的植栽造景,並與日月潭的自然景色、落雨松的夢幻相互呼應,常吸引新人到此拍攝婚紗留念,名符其實。
↓水濱婚紗廣場有一整排的落羽松,秋冬時節轉紅時,更是吸引無數的遊客前來,是國內知名的賞落羽松景點之一。
↓繼續往前,不遠處就有一座跨湖的「同心橋」。
↓從橋上欣賞日月潭美景。
↓過了橋,看到一群來自國外的朋友;日月潭的湖光美景,又有方便的自行車租借,沿途欣賞自然風光,應該能讓他們值回票價(其實是免費)才對。
↓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美。
↓前方是「永結橋」,與「同心橋」共造『永結同心』,多麼詩情畫意啊!
↓「永結橋」弧形橋面的設計,有著白色的橋墩,多少有意讓遊客下車,緩緩牽行而過,享受這一刻的浪漫。
↓「永結橋」為鋼質結構,橋面約45公尺長,流線形的造型,相當吸引人。
↓前方是向山遊客中心,以及剛剛看到過的水濱婚紗廣場。
↓拉近這樣看,更能感受向山遊客中心的建築穿透性。此外,遊客中心在上,自行車道在下,形成立體空間的層次感。
↓繼續往前,來到這座「向山觀景台」,其實也是一座休息涼亭。
↓涼亭的木柱屏風上,有同心的造型,心中有景,形成一幅美麗的圖案。平日遊客不多,這裡成了我們的私房景點。
↓觀景台上有270度的湖景,此景不輸國外名勝。
↓原路折返遊客中心。
↓向山客運站,有不少路線可達向山遊客中心。
↓回到向山遊客中心的下緣,剛剛我們從遠處往回看,自行車從向山遊客中心的水池下方經過,就是前面這條步道。
↓這裡有一整排的座位,可以坐在這裡欣賞湖景。
↓左前方紅色圓圈處,是我們剛剛去的向山觀景台。
↓休息了一下,沿著自行車道往前行。
↓沿途有濃密的遮蔭。
↓前方樹縫中望過去,是永結同心橋。
↓來到了岔路口,往左到「向山眺望平台」,往右則到「看見拉魯島平台」,我們要先取左行。
↓「向山眺望平台」就在前方,由於平台上有人數及重量的總額限制,自行車只能停在平台的入口處。
↓此平台於民國103年(2014年)啟用,為鋼材結構,限承載人數為30人;由於鋼樑結構具彈性的特性,漫步其上時,會猶如吊橋般地律動。
↓從側面看,它是一座約10公尺高的懸臂式平台,以邵族「杵」的意象為設計概念,向兩側採弧形方式支撐著平台。
↓平台延伸至湖面上,有一種船俯衝入潭的錯覺。平台表面採用鏤空的格柵,踩在平台上,有一點虛幻感及搖晃感,也要注意手機不要掉到格縫中了。
↓平台上有270度的視野,可以環視大半的日月潭湖光山色。
↓我們是接近下午1點到的,其他遊客大概都在吃飯,整個平台被我們包場了。
↓眺望平台的正前方,是日月潭文武廟,還有雲品酒店。
↓左後側是水社壩。
↓左前方是涵碧半島。
↓右前方則是青龍山脈的慈恩塔、玄奘寺、玄光寺及玄光碼頭。
↓繼續走向岔路的另一頭。
↓約10分鐘,來到步道的終點處,這裡有一座「看見拉魯島平台」,是距離拉魯島最近的平地。
↓拉魯島是原本的「珠山」,因日月潭建壩而隱沒潭中,形成今日之模樣。作者創作此作品,採借景借位方式,宛如回到當初看見拉魯島的意象。
↓前方紅色圓圈處,是目前看到的拉魯島,距離其實也還滿遠的。不管了,坐著靜靜地欣賞美景比較重要。
↓水上的船屋,竟然有門牌呢!準備折返,回到向山遊客中心了。
↓老婆臨時起意,要再去涵碧樓吃一次下午茶,時間上差不多,剛好也還有位子(平日嘛),便又開車來到涵碧樓。
↓用餐前,當然要先來享受涵碧樓超優的湖景視野。
↓右前方是剛剛的向山遊客中心,左前方紅色圓圈處,是懸空的向山眺望平台,從這個角度看,還真的有些驚險呢!
↓無邊際水池湖景,下午茶的費用,包含了這面湖景的價值。
↓準備享用下午茶了,怎麼都是貴婦呢?
享用完下午茶,心(腹)滿意足,時間上也差不多該返程了,連續三天走了不少的路,平日交通還算通暢,比我們預計的還快回到桃園。
※※※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