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22/04/07 淡水古城一日遊>滬尾礮臺、淡水河岸風光、淡水海關碼頭、原領事館船屋舊址、馬偕博士上岸處
2022/05/17 23:24
瀏覽918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凱文今天的淡水古城一日遊,要到位於這次行程最遠處的「滬尾礮臺」;而後要沿著淡水河畔走回淡水捷運站,沿途除了欣賞淡水河風光外,也會經過「淡水海關碼頭」「原領事館船屋舊址」「馬偕博士上岸處」等景點。

我們從「淡水紅毛城」走過來,爬了一點坡。「滬尾礮臺」位於「淡水五虎崗」從淡水河出海口看過來的第一崗,位處至高點,難怪當初要在這裡設置砲台。「礮」為「砲」的古字,音同「砲」。

滬尾礮臺的開放時間,與小白宮、紅毛城一樣,每週一至週五的09:30~17:00;週六、週日、國定假日則為09:30~18:00;每月第一個星期一休館。參觀要收費,每人80元,我們有在小白宮買票,可以憑票免費進紅毛城、滬尾礮臺。

滬尾礮臺創建於1886年(清光緒12年),是清法戰爭結束後,劉銘傳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設計新建的西式砲臺。淡水過往曾是外國勢力進入北台灣的重要港口,砲臺扼守於河口,更加突顯此處的重要性,對於台灣軍事發展史具有特殊的意義與價值。滬尾礮臺於1985年被正式訂為國定二級古蹟。

從入口處走進來,是一條長長的碎石子路,前方就是城門。

道路旁有一排漂亮的花。

這就是高高的城門,名為「臺門」,是礮臺唯一的出入口。

我們進了城門後,便會依建議,採逆時針方向參觀一圈,參觀的重點有兵室礮盤中央廣場

城門外,看到了鐵水泥製成的城牆「主牆」,高約7公尺,上斜下直的外型,顯得易守難攻。城牆外,有一圈「壕溝(護城河)」,環繞著礮臺四周,外圍還有「子牆」,主牆與子牆間隔著壕溝,有助駐軍防禦敵軍。目前壕溝已被填平。

城門上方有清朝大將劉銘傳於《清光緒12年(1886年)》親題的「北門鎖鑰」四個大字。

城門口內環有木門,不過看起來滿新的,而且不是那麼厚,看起來不是當初的木門,而是整修時重新刻製裝上的。倒是木板上的門環「椒圖」,看起來很有歷史,或許是當年所遺留下來的。

城牆一環一環的,有圓有方,非常厚實,想必以當時的科學技術能力,這城牆應該可以擋得住敵軍的砲火攻擊。其實,這城門也蓋得很有型,很有美感。

城門通道約有10公尺,走一小段,前方就可望見園區內的風景。

走過城門回望剛剛的通道,前方有紅有綠,加上城門的歷史痕跡,構成一幅自然的美景。

進到城門內,旁邊有一石階可以往上,不過這個石階目前禁止通行,我們就依著「參觀路線」往左走。

依逆時針方向走,看到整個園區。園區約有一個田徑場大,呈長方形狀,四面高而中間低的園區,周圍有一環小山坡,城門在南方。設計上,除了城門旁的樓梯可以往上外,城門的對面有兩個「甬道」,可以分別通到小山坡上。

來到園區的東側,鏡頭左前方就是「甬道」。東側這裡是一整排的「兵房」,建有一間雙層厚的彈藥庫,以及數間士兵的起居空間。

進到兵房裡面,目前似乎都已打通,未見彈藥庫與士兵起居房的隔間。

走出戶外,對面西側也有彈藥庫與士兵起居房,中央廣場則有其他用途,待會再來看。

我們要先由東北方的甬道,走上山坡。

走出甬道,看到「礮座」的遺跡。滬尾礮臺原本有四尊大礮,分別為12吋及10吋的阿姆斯壯後膛鋼礮,另各搭配一尊21公分的德國製克魯伯後膛礮,不過,大礮在日治時期即被移除。

礮座呈圓弧形,兩座為一組,以甬道相通,配備阿姆斯壯(Armstrong)後膛鋼礮,周圍壁體凹陷處有儲彈槽,礮口皆面對淡水河口。

眼前看到的凹槽,就是儲彈槽,當然了,目前是看不到砲彈的。

我們要從甬道走到另一頭。

從甬道另一頭(北側)走上來,看到了這座阿姆斯壯8吋後膛鋼礮,這是1:1的模型砲。

砲台在制高的地理位置,加上這厚實的城牆,是當時駐軍的最佳軍事堡壘。只可惜,前方樹木遮蔽,已經無法直接遠眺淡水河口。

礮座底下有滾輪,可以很快地調整方向,調整角度約左右各60度(共120度),應該也是避免調整角度過大,誤傷自己。

沿著土堤上走,可以鳥瞰整個園區。

從這裡可以直接望穿城門,土堤斜坡上,還有一道小城牆。

看到有攝影師帶著一對新人進來,應該是要來這裡拍婚紗照吧!

土堤這裡約有2~3層樓高,大概是為了維護古蹟的原形及完整性,並未加裝欄杆圍籬,走在這裡要小心,尤其小朋友,可別不小心掉下去了。

土堤上,有一長排的「通氣孔」,總計有36座,做為甬道及兵房等的空氣調節之用。

來到園區的西側,從另一角度鳥瞰園區。在西北側這裡也有另兩座砲台,不過並沒再看到鋼礮。

來到南側、城門的上方,走在這裡也要小心,切勿不小心摔下去了。

園區的中央草地上,有一區「中央廣場遺跡」

繞了土堤一圈,從西北側的甬道往下走。

甬道的設計很令人驚奇,兩邊的牆壁是以石塊堆高,上頭則幾乎就是水泥加紅磚所堆疊出來。紅磚經過多年的歲月變化,呈現如眼鏡蛇的皮紋,有弧度又都不會掉下來,純靠磚塊拼接角度支撐及水泥黏著,確實不簡單。

我們從地圖底下的城門走進來,依逆時針方向走一圈,從甬道上到東北側及北側的砲台,看到阿姆斯壯8吋後膛鋼礮,沿著土堤走了一圈後,從西北側的甬道走下來。

甬道的牆壁有著歷史的漂亮痕跡,值得再多看一眼。

回到平地的廣場上,看到這座鋼砲的鐵架雕塑藝術,很符合地景地物意象。

南側這邊有一間「休息室」,進去看一下。

休息室與甬道的設計相仿,空間滿大的,推測也是當初做為彈藥庫或士兵起居房的兵房。

回到室外廣場,看到了「中央廣場遺跡圖」。1991年滬尾礮台進行修復時,在眼前的中央廣場挖掘到舊有建築基礎,考證原為「清朝中央兵署」建築的位置,並畫出「中央官廳考證示意圖」。

前方草地上有多片方形區塊,便是舊有建築基礎遺跡。

結果凱文發現,剛剛進來的一對新人,正由攝影師指引拍攝婚紗照中。只不過,新娘就站在土堤的邊緣,讓人看得心驚膽跳;尤其新娘的裙襬特長,很容易不小心就被自己或他人誤踩而踉蹌摔倒的…。

準備離開滬尾礮臺前,看到了後城門這一面牆的牆頂上,有塗過、重修過的痕跡。原來這裡在多年前曾被某政府官員落名掛上匾額,意欲與前城門劉銘傳親題的「北門鎖鑰」呼應,只是在古蹟上的如此行為,顯得不倫不類,不知何時,就被拿掉並充新整修過了。

如此美景,讓凱文懷念起加拿大路易絲湖飯店的「天下第一窗」美景,滬尾礮臺美景雖遜於路易絲湖飯店的「天下第一窗」,不能出國的現在,有此美景也很讓人陶醉了。

離開前,在城門前的通道欣賞花景,滿意地離開了滬尾礮臺。

滬尾礮臺的售票亭前,有公車可以直達淡水市區及淡水捷運站。不過,我們決定直接走路下山,約5分鐘就來到了淡水河畔

過了馬路,河畔有長長的人行專用步道,我們要沿著河畔走回捷運站。

河水還算乾淨,並沒有一般我們對河岸飄臭味的刻板印象。可惜下午並沒有太陽,少了映照河水的青藍耀眼。

河岸對面就是觀音山。

右前方是淡水河口及興建中的「淡水大橋」。

河堤步道沿著有凸有凹的河岸而建,時而往河中央靠,時而往後縮。河岸的商家也因應而生。

走在淡水河岸步道,覺得景觀不輸國外的景點,值得市政府多花心思發展,未來必可成為國際觀光大城。

來到了岸邊,這是淡水海關的西段碼頭。相信到了假日,這裡一定有很多的遊客坐在這裡欣賞河岸風光,這裡也是欣賞淡水落日餘暉的最佳地點。

繼續沿著河岸往前走。這一段就是過去的「淡水海關碼頭」。左前方三棟紅色建築物,是清朝時期的洋樓與日據時期的港務倉庫,是淡水開港通商的見證。

淡水海關碼頭全長約150公尺,分為東、中、西三段。海關碼頭的「交丁砌法」是土木工程發展史上的重要證物。淡水海關開港後,帶動了旺盛的出口貿易,吸引了中國移民的湧入,造就了如板橋林家等大家族的誕生,也帶動台灣經濟、政治重心由南轉北。

這裡是淡水海關的中段碼頭,碼頭邊還留有混凝土圓柱體的繫船柱。

1858年,滬尾正式開港,成為台灣第一個國際通商口岸。1862年滬尾設關、徵稅、管理外國貿易,為全台關務的總理機構。歷經清領、日治時期,建築配置包括:關署區(位於紅毛城停車場,已不復見)、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碼頭區。2000年經台北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今新北市定古蹟)。

繼續往前走,前方右邊有一個「地景造型觀景台」,是熱門的拍照地點;左邊及前方一整排的榕樹,是日治時代就種植的,也是淡水河畔景觀的一大特色。

沿著地景造型觀景台前的這條小巷往左走,來到真理街對過來的馬路口,這裡是「原領事館船屋舊址」

原領事館船屋遺址是1863年英國在紅毛城設置英國領事館時,所建之唭哩岸石砌的船屋遺址,為過去淡水港內獨特的景觀。

這裡原本是船屋碼頭,不過,二戰後淡水封港、航運沒落;1972年領事館撤館,此船屋便開始荒廢,甚至於80年代被拆除。為了重現領事館周邊空間的歷史意象,淡水古蹟博物館於2009年原貌重建,只是原址空虛到連『家徒四壁』都不及的空屋,部分空間還當作單車停車處,歷史古蹟聊備一格。

我們在地景造型觀景台這裡,今天一整天其實已經走過絕大部分預計要走的景點了,繼續沿著河岸往捷運站走。

這個依河岸凹處而建的跨海小橋,頗具特色。

來看一下淡水河岸的歷史演變。

淡水自17世紀起已有西班牙、荷蘭的船隻在通航。清治時期,船隻亦從大陸經淡水進入台北,在17、18世紀,漁船、貨船進出無數,漢人也於18世紀大量自海上經由淡水進入北台灣,至19世紀中葉淡水港已成為國際商港。

由照片右方1885年淡水河聚落沿岸碼頭分布圖,可推測當時各個機關、碼頭大致的分布位置。過去河岸常因水位隨著潮汐漲退而改變,經過填河造堤,水岸邊界才趨穩定。歷經多年建設,淡水自行車道與水岸景觀步道已臻完善。

沿著河岸,有許多的異國景觀餐廳,讓遊客可以邊用餐邊享受河岸夕陽風光。

來到一個轉角,又看到一對新人在拍婚紗照。只是,這個場景讓凱文又驚嚇了一次,新娘就站在河堤上…。年輕人結婚真是受了不少的折磨,今天看到兩對新人拍照,一站在山之崖,一站在海之濱,祝福他們愛情如山高海深、長長久久。

經過一家很特別的商店,外牆柱子以數百枝酒瓶拼接,所有的遊客坐在店裡,腳都垂在窗外。這個場景又讓凱文回憶起以前去澳洲墨爾本玩時,搭普芬火車(Puffing Billy),所有人都把腳垂在火車外穿過山林才夠味。唉!又想出國了。

這個鏡頭是淡水海邊很經典的鏡頭,很多電視、電影都出現過這個鏡頭。

往前來到了今天行程中最後一個景點「馬偕博士上岸處」

1872年3月9日下午3時,加拿大宣教士馬偕博士搭船由此登陸,自此以淡水為其宣教、醫療和教育之基地,並擇淡水為家,在此娶妻生子,死後埋骨於斯土。一生傳奇影響深遠,塑造了淡水獨特的歷史文化。

為追述當年往事,於2007年立馬偕博士藝術銅像於此。

馬偕博士跨海來台宣教,以單膝跪在一葉扁舟旁祈禱,並以一只皮箱及聖經,追尋理想及救世精神之高情操,配合淡水河河水拍打上岸之景色,遊客可發思古之情,延續淡水在地歷史傳承精神,銅像也成為淡水金色水岸代表之地標。

往前經過現行的航運碼頭,從這裡分別可以到漁人碼頭、八里左岸、關渡碼頭,不過今天停航。

經過一棵開滿花的苦楝樹。苦楝樹又名苦苓,3~4月開花,難得看到這麼大棵的苦楝樹。不過花雖然開得漂亮,但是其根、莖、皮都有毒,遠觀即可。

凱文與老婆隨後沿著淡水老街走,沿途買了凱文喜歡吃的大餅、老婆喜歡吃的魚酥。隨後吃過晚餐,回到淡水捷運站搭車回家。今天的淡水古城一日遊的行程,非常充實滿意,雖然有幾個景點沒走到,卻也預設了下次再來的好理由。

** 相關連結 : 淡水一日遊(1/4)

** 相關連結 : 淡水一日遊(2/4)

** 相關連結 : 淡水一日遊(3/4)

※※※

淡水古蹟博物館:官網(點選連結)

滬尾礮臺-開放時間:(閉館前30分鐘不再售票)

週一至週五 09:30—17:00
週六、週日、國定假日 09:30—18:00
休館時間:每月第一個星期一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國內旅遊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