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兩岸2022國際數學奧賽成績看台灣教育倒退嚕
一、 兩岸數學成績台灣輸得很慘
第63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剛公布成績,中國大陸大獲全勝!據主辦單位公布,本次中國隊共有6名學生參賽,6名學生最終都獲得滿分,總成績排名全世界第一。這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二次獲得總成績滿分,上一次全隊6名成員滿分的成績出現在1994年,由美國隊獲得。7月6日至7月16日,今年的IMO於挪威的首都奧斯陸舉行,104個國家地區及589名學生參賽。兩天時間內,學生每天要在4個半小時內解3道題,每題7分,滿分42分。今年的六道題目涉及領域依次為:純組合,代數,組合數論綜合,幾何,數論,組合。中國隊以超過第二名44 分的成績奪冠,韓國和美國分列第二、三名,第四名和第五名由越南隊和羅馬尼亞隊獲得,排名6 到10 位的國家分別為泰國、德國、伊朗、日本和以色列。這次比賽是中國隊首次實現全隊6名成員滿分的成績,也是IMO歷史上的第二次。
這次台灣總成績排名第14名,較去年第9名下降5名,最重要的是輸給亞洲許多看起來傳統上落後台灣的國家,贏過台灣的國家有韓國(第2名)、越南(第4名)、泰國(第6名)、伊朗(第8名)、日本(第8名)。個人成績中,中國大陸有6人第一名,日本及越南各有1人第一名,台灣最好的個人成績是第23名。去年台灣個人成績最好是第3名,顯見台灣數學教育甚至整體教育都在倒退嚕! 2020年9月29日聯合報報導,該年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台灣團隊成績排名第23是歷年最差。教團觀察,我國過去五年在國際賽事的競爭力下滑,這是對台灣數學教育的一記警鐘。台灣代表團參加國際奧林匹亞各項競賽中,就屬數學規模最大。但各年度國際排名,卻有逐年下滑的趨勢,例如2019年排名第21名,表現最好是2014年的第3名,當時是馬英九執政。不只國際數學奧賽名次下滑,美國數學學會主辦的「全美中學數學分級能力測驗」,相當國二程度的「AMC 8」測驗,台灣過去表現也不如往年,2019年僅三人滿分;2020年雖提升至20人滿分,但對比2016年前成績仍差。台灣在近年國際學術賽事成績下滑,主因可能與學校教育有關,「學習的內容與深度,都比以往來得少且淺」,尤其新課綱上路,平庸化明顯。國人以為數學只能用在考試,畢業後也所用不多,但現在是人工智慧、物聯網及大數據時代,數據科學成為未來產業的基礎,是「關鍵力」,包括統計、精算、經濟等領域,都和數學息息相關。
二、 論文抄襲與台灣研究衰落
政治很黑,若參選政治人物把學術界也弄得很黑,則年輕人沒有前途,國家沒有希望,論文抄襲已經染黑大學制度,最近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被爆就讀中華大學和台灣大學的論文都是抄襲,不管事實真相如何,學術界、司法界均應秉公處理,應比照先前國民黨李眉蓁模式追查,不可有雙重標準。事實上,學術研究精神影響到國家科技是否進步,科研排名相當於國家競爭力排名。「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是學術出版集團《自然》旗下,觀察、衡量學術發表的量化指標。它的取材範圍包括物理、地球與環境科學、化學、生命科學,共四項自然科學領域,一共68種期刊。英國《自然》雜誌網站發佈2022指數排名,中國科學院在全球科研機構排名中繼續位列第一,在國家排名中,中國雖然仍排在美國之後居第二位,但在前10名中分值增幅最大。台灣最高學府台大僅排名184名,且退步12%。
美國IBM在企業機構中排名第一,瑞士兩大製藥巨頭羅氏和諾華分列二、三位。中國華大基因排第12位,在中國企業中領跑。此外,在《自然》列出的四大核心學科排名中,中科院在物理、化學、地球與環境科學3個專業排名全球第一。擁有《自然》雜誌的自然出版集團發佈《轉型中的中國科研》白皮書。白皮書稱,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地位相稱的是,中國現在的研發投入和科研產出均居於世界第二位。中國的自然指數都顯示中國高水平的科研實力。在高校方面,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和東京大學位居前三,北京大學排在第11位,在中國學府中排位最高。中國高校躋身前50名的還有南京大學(20)、清華大學(24)、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6)、浙江大學(37)、復旦大學(38)和南開大學(50)。此外,中國各類科研機構前十位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和蘇州大學。其中蘇州大學異軍突起,其高質量科研產出達到了25%的年復合增長率。
三、 台灣熱衷政治不喜科學研究創新失去競爭力
路透社發布的亞太最具創新能力大學排行榜。韓國科學技術院蟬聯登頂,而上榜的75所院校中,中國的大學數量最多,台灣繼續無院校上榜顯示台灣的競爭能力及科研能力繼續衰退中。教育的目的有二,第一,訓練人的生存能力的,第二,挖掘人類的潛力。今天的台灣,一個人可以從幼稚園到大學畢業,完全碰不到「吃飯技能」這檔事。問題是,新一代的台灣人每一個人都可以讀大學,邏輯告訴我們,荒腔走板的12年國教課審會不排除讓國中小學生當委員或列席,學者批不尊重專業,恐讓教育「弱智化」!即使最民主的美國,也不找學生當課綱委員。缺乏競爭力的台灣教育讓90% 的台灣人未來不易找到工作,台灣的大學密度居世界之牛耳,約165所,香港的大學數量是8所,照它的密度,台灣不應該超過25所;新加坡正式的大學只有兩所,換算人口,台灣不應該超過 10 所。2011年韓國前總統李明博總統公開向全國宣示,大學數量太多已經削弱了韓國的競爭力。韓國教育部長也說,大學數量最好減少 40%。真正的全科大學,台灣有20家就足夠。事實上,台灣第一的台灣大學,世界排名在百名之外,亞洲排名也僅得15。
世界已經在翻轉,台灣應保留 20 家真正的大學後,其他所謂「大學」都應該轉化為專科。在具體實施上,專所完全可以和產業界以及創投基金結合。企業若願意,可以「前廠後所」;投資界若願意,可以從青年入所一開始就導引創業。所與所之間,可以依性質結盟,形成雲端的「技能交換、創意、創業雲」。在世界的潮流下,無人車,無人機,無人物流,電子商務、網上銀行、MOOC、萬物相連網發展迅猛,今天台灣制式教育的內容與世界脫節的程度,十年之內可能就讓台灣變成失業島,或者落為手工服務業的「小確幸島」。台灣的學術以及教育體系,必須翻轉。如果教育「部」不開始做,那麼不要它也罷;我們不能為了要一個教育「部」而失去了教育的與時俱進。社會能自力救濟的,趕快開始自立救濟,翻轉我們的教育機制。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