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所以當 上帝的道行遍天下時,人間便不需要聖人和智者來教導人民。因為人人盡其本分依照 上帝的旨意行事,不執著本分以外的名利權位,自然就有百倍的獲利,如《約翰福音》記載耶穌說的:「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而且要做比這些更大的事。這是因為我就要到父那裡去了。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什麼,我將行這事,好使父藉著子得榮耀。如果你們奉我的名向我求什麼,我將成就。」而大道行遍天下,世間也不必提倡仁、義,人民自然就能回復孝順慈愛的本性。使人去除投機取巧與貪圖私利的想法,世間就沒有盜賊作亂,故《道德經》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前面講的這三句話是用作文飾大同世界的樣貌,但真如自性佛的法門無邊無盡,這三句話並不足以讓人了解 上帝所有的真理,所以須使人心歸屬於 上帝,自見清淨光明的本性,反璞歸真,減少雜思、慾望,放下世間所知所學,才能真正免於憂患,因此《道德經》又說:「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那為什麼老子告訴我們必須放下世間的學問才能免於憂患呢?《哥林多前書》提到:「在神看來,這世界的智慧就是愚拙。」人若死守世間的學問,只會使自己落入魔鬼的陷阱裡。想想看,近幾年來,有多少人拿佛經誹謗 上帝和一貫道,拿《道德經》批評孔子,拿《聖經》批評佛教,或拿《可蘭經》發動宗教戰爭呢?又有多少專家、學者拿科學研究的成果來否定 上帝的存在呢?這世界上發生的種種天災人禍,難道不都是來自人心的驕傲和固執嗎?事實上,真正的佛經存在每個人的自性中,不在世間的經典文字上,所以六祖惠能說:「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因此《金剛經》也告訴我們:「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總之,我們活在天地間,若想要免於憂患,必須放下在世間所知所學的,摒除驕傲的心,減少造業,虛心跟 上帝學習,由 上帝帶領著我們行各式各樣的善事,使我們重現 聖靈的光,如六祖惠能說的:「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這樣一來, 上帝的光才能普照天地,萬物才得以生生不息、欣欣向榮。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