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訪林則徐故居
上小學的時候,我就讀過了“林則徐禁煙”這則課文。當時少年的我,心裡就對這位民族英雄懷有一種無比的崇敬。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除銷禁洋人鴉片煙的壯舉外,還是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察夷情,探新知,大膽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戰略思想,激勵後人向西方尋求救國圖強的真理。到了成年,我閱讀了許多有關林則徐的資料,對他的生平事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和敬慕。特別是他這句名言,一直成為我人生的座佑銘。
不久前的一天,我來到福州,路過三坊七巷後面的澳門路16號,意外地發現這是林氏故居,現在的林則徐紀念館。門前立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牆上兩面浮雕集中體現了虎門銷煙、治理水患等主題,兩邊卷門的上方有“左海偉人”“中興宗袞”題字。於是我喜出望外,踏進了館內。
故居的屏門上方是一座飛檐式的仿古和現代色彩相融裝飾的門樓,顯得寬大、莊重、氣派。上方橫匾上刻寫有“林文忠公祠”大字。這座房子建於1905年,占地面積8500平方米。裡面縱深有前院、中堂、正廳、後樓、廂房和園林等,建築古色古香,經過歲月的風雨,依然保持完好。紀念館是1961年在這故居籌建,1982年經過修繕後保持原有的風貌,向公眾開放。
從大門進去右手有“左海廳”,正中是一個牌樓,後面是大大的院落,院中兩棵古榕緊緊相抱,歲久年深,斑斑駁駁,高大蔭郁,遮蓋著大半個院子。迎面是一座“御碑亭”,正中是鹹豐皇帝得知林則徐病逝慰問其家屬的“聖旨”。左邊是“御制碑文”,為林則徐樹碑立傳。右邊是“御賜祭天”,為祭祀林則徐的碑文。刻寫著這位大清重臣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和壯舉,給人一種莊嚴肅穆之感。院牆上的<林公頌》和院落中還擺放著大小數門火炮,敘述和顯示出他生前抵御外敵、氣壯山河的氣概。
從院子的右側而進,是“樹德堂”,正廳安放著林則徐塑像。上方是“福壽”“功資石柱”大字和兩邊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偉人的有關林則徐的題詞。旁邊另一院落有海納廳、有容齋、禁煙展館等。轉過另一院是“林則徐史績展”,門前有林則徐畫像,兩邊有“青史憑誰定是非,白頭到此同休戚”對聯。裡面長長的畫廊隨屋環繞,有各式圖片和文字,還有人物塑像室,以雕塑展現林則徐海防的現場。並有聲像室,以現代音像手段演繹林則徐的生平事跡,特別是當年禁煙御虜的真實情景,再現林則徐一生的光輝歷史和成就。
左側是林則徐出生成長的居所,擺放著林則徐當年家中生活的用具,讀書的書桌、文具和書籍。介紹林則徐,字少穆,清乾隆五十年七月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其先祖是由中原入閩到莆田,後移居福清,清初遷到福州。父親林賓日是一個私塾先生,學識豐富,為培養兒子成材,帶兒授教。少年時的林則徐,好學詩書,聰穎過人,立志讀書求取功名,報效國家。青年的他中秀才,中舉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27歲時登進士,殿試二甲第四名,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後升編修。1820年外放,先後任監察御史、江寧布政史、江蘇巡撫、總督和兩廣、雲貴總督、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成為晚清的重臣。兩旁是林則徐江蘇興修水利、雲南和解民族、新疆墾荒造田,以及他建海防、創海軍、開放邊境“師夷之長技”、禁毒,以及清廉為官等一生功績的展館,還有水榭樓台、花園庭院等。
站在故居展廊中,我久久地思索。林則徐所處的時代,朝廷閉關自守、四周列強虎睨,大清王朝在風雨中飄搖。作為朝廷重臣和當時“經世致用”的代表人物的他憂國憂民,提出“海塞防御”的理論,積極籌措海防建設和建立近代海軍,力求水上主動出擊。同時關注西北邊境戰情, 防止沙俄等其他強國殖民擴張。還在新疆實行“屯田與邊防”結合,把墾務與鞏固邊院緊密結合在一起,建議把屯兵制改為由當地駐軍分期分批輪流進行耕種和訓練的“操防制”,使生產與練兵相輔結合,充實邊陲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並積極引進西方的先進設備,購置戰艦,制造槍炮,抵御外侮。在廣州任兩廣總督時,整頓廣東水師,招募水勇,保家衛國。
特別是面對當時洋人鴉片大量輸入,嚴重敗壞了晚清社會和政治風氣,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建康。同時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了東南沿海地區工商業的蕭條和衰落。朝廷從雍正七年(1729)起禁煙。道光元年(1821)至十四年(1834)6次頒布禁令。可是鴉片還是越禁越盛,肆虐整個神州大地。道光皇帝對禁煙決心舉棋不定,林則徐奏折稱:“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充餉之銀。”之語打動了道光皇帝。皇帝意識到若再不禁毒,將危及大清江山社稷。於是1838年12月,道光皇帝連續8天8次召見林則徐,商討禁煙方策,並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馳赴廣東查禁鴉片。為國為民,林則徐欣然前往,表示:“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他到廣州後頒布告示,收繳一切煙土煙具,要求人人檢舉揭發售煙害民者。並要求英國不法煙商將走私鴉片2萬多箱、237萬多斤鴉片限期全部交出,將鴉片放火焚燒和在虎門的地方用海水與石灰銷化,衝入海中,此舉為之四海寰宇震驚。
1842年林則徐因禁煙得罪洋人,朝廷屈服洋人的壓力,將林則徐撤職查辦,遣戌新疆伊犁。行至酒泉時,傳來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他痛心疾首,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詩句,抒發自己的憂民之心和報國之志。1850年,晚年的林則徐回到家鄉這故居養病,在這期間,他每天人在此處,仍心憂國家大事。期間英國人曾進入福州城內,住在神光寺和積翌寺,企圖把福州作為據點。林則徐率眾鄉紳據理力爭,迫使英國人退居城外。為防止英國艦船騷擾破壞,他帶病乘小船出海觀察福州海防,提出調兵、演炮、募勇以加強海防的建議。1850年11月,林則徐再次受命欽差大臣赴廣西,途中病逝於廣東普寧行館,終年66歲,謚號文忠。
習總書記當年到這裡參觀,告誡人們:“繼承、發揚林則徐堅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氣貫長虹的民族正氣。學習他廉清剛正的高尚風範,學習他‘開眼看世界’的開拓精神。”林則徐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官吏,他宦海30多年,曾“歷官十四省,統兵四十萬”,官到極品、封疆大臣、欽差大臣。一生勤政國事,革故鼎新,懲辦貪腐,體恤百姓,廉潔自律,勤儉持家。他在1876年到1819年兩次出任江西、雲貴鄉試考官,他針對科舉高官顯貴有錢買通中試現像,拒通“關說”行賄之門,杜絕舞弊,嚴格選拔,錄取學子皆為清貧而優秀的人才,世稱“清榜”。他在江蘇任巡撫和總督時,嚴肅官紀,為抗稅無辜入獄的百姓平冤,嚴懲涉事的多位貪官,引起了震動。他勤政廉潔,當年因母喪在家丁憂時,見福州西湖淤塞,促官府出資出力,自己親自主持修浚。他的生活非常儉樸,家中福州的居所地勢低窪,洪水季節常被水淹,曾想另購住房,但因家資不豐,無力購買。他去世前曾將全部家產分給幾個兒子,每人只有很少的一部份。這些等等,在今天對開展的反腐倡廉教育活動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正面教材。他的行為,也是一面很好借鑒的鏡子,值得各級黨員干部深刻地反思和對照。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兩句詩足以概括他一生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操和品德,也讓我有了更深的體會。現在這裡是全國最大的林則徐紀念館,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防教育示範基地、禁毒教育示範基地、人文科學普及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每天來這裡參觀接受教育的人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