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是被那親切的麥兒香喚來的。
在鄉下實習的日子裡,我有幸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到受麥香和農忙,不過這是在我成年之後;這次的感受,和孩提時代的感受大為不同。
草青青,麥黃黃,芒種忙。不錯的,入了芒種,人們又從先前的閑逸轉入到了一個忙季。沒有提前預約,也沒有收到請柬,田地里突然就熱鬧了起來,大街上也變得突然忙碌。這熱鬧是陣陣麥香邀請來的。氣溫變得熱了起來,鳥雀的身影多了起來,還有那清脆鳥的歡鳴,為芒種增添了很多樂趣。
芒種裡,收麥也是頗有樂趣的。我家門前,有成片成片的土地,全是麥田。一眼望去,全是金黃。金黃,是一種踏實的顏色。好像突然一下子,我家門前就熱鬧起來了:大型的麥子收割機發出的轟隆聲,從早上五點左右,可以一直響到深夜。我一向討厭震動和過大的聲音,但是對這次近在家門前的聲響,我卻有種莫名的偏愛。我看到大街上站滿了人,看着收割機在屬於自己的舞台上盡情表演。其中,有老人,有年輕人,有小孩,臉上全是興奮與喜悅;那是只有庄稼人才懂的一種情結,是我們骨血里對收穫的感念。現在,技術進步了,庄稼人可以少出點體力;收割與播種,都可以放心交給機器來干。此情此景,我們的先輩,那些本本分分揮灑汗水的人,也許都是連想都不敢想的吧!
最讓我感到震撼的,莫過於收割機走完T台秀之後,留下的那漫天撲鼻的麥香。風輕輕,麥香香,我使勁兒地吮吸着,心裡只想努力把這味道一次次地吸進肺腑里,然後留在腦海中。土地的饋贈,歷來都是無私的,它總是默默地成全着人們的每一個小小的願望。一種帶着汗水的付出,一次不畏辛苦的耕耘,農民如是,麥兒如是。成年後離開家鄉的我,也漸漸意識到,真實,是這世界上無比寶貴的東西。
自我上學以來,家中便很少主農事,而我常年在外求學,這又常常讓我感受到一種對土地的疏離。或許,正是因為與鄉村有了一點距離感,美,便從中不知不覺地顯露了出來,而我才可以從從容容地用眼睛觀看,用心靈去體會,用筆和文字去記錄。但當我浸泡在麥香中時,內心通達而明媚,我又一次,與腳下的土地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聯繫。土地的胸襟,柔軟而寬廣,如同慈祥的母親一樣,處處包容着你的小小的脾氣。
“芒種”一詞,自古以來都來着那麼幾分適中,親切而不流俗。我們的古人,彷彿個個都是大文學家,總是能把煙火籠上一層詩意。“芒種”又名“忙種”。看這幾日路上人們的行色匆匆就知道,農人是真的忙。勤勉,是庄稼人永遠不褪的底色。趁着這個“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的好時節,向來勤勞的農家人又怎敢懈怠呢!正如長卿的《芒種》一詩中所寫“王孫但知閑煮酒,村夫不忘禾豆忙。”要知道,錯過了小麥的收割時節,來年的豐收也就沒了希望。因此,你總能從農人勤勉而忙碌的身影中,被他們的樸質與任勞任怨,久久地驚奇着,震撼着。
鄉村,是一本寫不完的散文集,每一段經歷,每一個故事,都溫柔可親。從這些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我們就能懂得很多道理,芒種與麥香,不就是最好的體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