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粽子嘍、有火腿包的粽子、有蜜棗粽子……”周末的清晨,樓下傳來擴音器悠揚的叫賣聲,習慣記陽曆的我,這才意識到端午節快到了。隨着吆喝聲同時將我的思緒也一下子拉回到兒時在農村過端午節的記憶裡。
“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端午習俗傳千古。”“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草,掛香囊;五綵線,手腕綁;吃粽子,蘸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端午節的童謠,兒時的夥伴幾乎都會唱上幾句。端午的各種民俗儀式給生活增添了一份趣味,更多了一份祥和。
說起端午節的習俗各地都大同小異。在我們蘇北家鄉,端午節要在大門屋檐上插兩根艾草,大人小孩都要吃煮雞蛋煮大蒜;端午節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在小孩脖子、手腕、腳腕上系七彩絨線的習俗。
端午節的清晨,父親拿着鐮刀我跟隨後面一起來到門前池塘邊割艾草。小的時候,池塘碧水悠悠,荷花下的魚兒在清澈的水中恣意暢遊,周邊楊柳樹枝葉茂盛、水草叢生,池塘西南角一處荒地上,艾草長有一米多高,鬱鬱蔥蔥,微風吹來,暗香浮動。
我家門前池塘邊艾草有席子那麼大一片,可每年端午節,父親就割一把,我問父親為何不多割點艾草?父親說,莊上就我們家這裡有艾草,我們少用一點,多留一些給別人家用啊!
大人們常說:把艾草插在草屋屋檐上,可以驅蚊除蟲,也可以驅災避邪。
端午節吃粽子是少不了的。端午節前幾天,母親就去屋後面河堤上採摘蘆葦葉了;採摘回來的蘆葦葉再放在草鍋裡用水煮一下,母親說:蘆葦葉用水煮一下可以去去味道。記得母親裹粽子時,用三片蘆葦葉並排,手指間纏繞幾下,做成漏斗形,放幾勺糯米,再放一個紅棗或花生米,然後用長長的葦葉後半部覆蓋住漏鬥口,再用一片小葉子裹住口邊的兩隻角。粽子包裹好后,再用細線纏上幾道紮緊,粽子才算大功告成。那時的粽子通常都是用糯米和花生或者是紅棗包裹的,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裡很少有人家捨得用肉包裹粽子。吃粽子時,蘸上紅糖,咬上一口,甜香甘醇,迴腸盪氣。兒時能吃到粽子就感覺是最幸福的事。
每年的端午節都是農村最忙的季節,在靠鐮刀收割,人挑牛拉的歲月裡,整個麥收需要一個多月才能結束,不像現在都是機械化收割幾天就全部結束。每年農曆初五,正是收麥子或者種夏苗的時令,村裡人都是全家老少齊上陣,在莊稼地裡忙活,哪還有心情過端午呀。就連剛上小學的我,也要在放學后拿着蛇皮袋,到麥地裡撿麥穗,更不用說大人了。家家戶戶都是匆匆忙忙簡簡單單在中午吃點粽子、雞蛋和大蒜對付一下就算過節了。
忙碌一天的母親,晚上,把洗凈的艾草、臭蒲和一些雜樹頭放在大鍋裡燒水,大人和小孩都要用這水洗澡,母親說用這種水洗澡不會生瘡,用艾草洗澡還可以清除身上的晦氣……種種說法究竟如何,我至今也一直也沒有去考究過;但艾草可以驅蚊這倒是真的。
母親幫我們洗完澡,再把早已買好的七彩絨線拿出來給我和姐姐系絨線。母親都會多次交代我們絨線不要輕易剪掉,七彩絨線要一直戴到七月七那天早上才能剪下,扔在屋檐上,讓喜鵲銜去為牛郎織女晚上的相會搭建七彩橋。
在物質匱乏的的歲月裡,日子過得雖然清貧,但愛乾淨的母親,在逢年過節時,都會把房前屋后打掃得乾乾淨淨。母親的針線活兒在我們村遠近聞名,手工細緻,做的香包色彩艷麗惟妙惟肖。香包裡是用去籽的棉花填充,再配以晒乾的艾葉末,整個香包就會散發出濃郁的清香來,且質感綿軟輕柔。香包是用五顏六色的碎布頭七拼八湊,再用七彩絲線細細縫製,特別漂亮。我拿出去玩耍時,很多小夥伴都很羨慕我有這麼漂亮的香包。
每當回想兒時的經歷,心情就會特別開心,人一下子就感覺年輕好多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