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傳統重陽節,文人雅趣多 / 郭軍平
2022/10/04 07:00
瀏覽805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傳統重陽節,文人雅趣多。

 

賦 詩

現存流傳記述重陽節的詩文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人抒發了重陽節在他鄉登高思念親人、思念家鄉的感情,是寫重陽節最為馳名的一首詩。當然,其他著名詩人也有不少佳作,如唐代詩人杜牧《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還有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九月九日玄武湖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裡同悲鴻雁天。”重陽賦詩風氣,名家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詩人呢?

 

登高

重陽登高習俗,由漢代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的故事而來,也與魏晉時代將登高的日期專定在九月九日有關。《荊楚歲時記》說:“九月九日,士農工商各行業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設宴飲酒。”《千金月令》也說:“重陽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菊以暢秋志。”東晉詩人謝靈運為了登高方便,還自制了一種前後裝有鐵齒的木屐,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人稱“謝公屐”。魏晉時期本來崇尚老莊之道,文人們為了避免熱衷於政治而導致的殺身之禍,大多崇尚山林之道,以此逍遙余生,最著名的莫過於“竹林七賢”。

 

賞菊

此項活動估計與晉代大詩人陶淵明有關。陶淵明既好飲酒,也喜山林,更愛賞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對他情趣的真實寫照。陶淵明喜歡菊花異於常人,他常常視菊花為知己:“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重陽時節,百花凋謝,正值菊花怒放之時,故清芳幽香,給節日增添了無限的色彩。到了宋代,賞菊成為一時盛舉。屆期,無論皇室貴戚還是文人士子、小民百姓,都要賞玩菊花。文人士子們還舉辦社交宴樂性的菊花會,賞菊吟詩。不過,其中規模最大、氣像最盛的當數宮廷賞菊:“禁中例於八日作重九排當,於慶瑞殿分列萬菊,燦然眩眼,且點菊燈,略如元夕。”清代,有的地方重陽前後要舉行菊花大會。此時,人們來來往往傾城出動觀看菊花,熱鬧空前。

 

飲菊花酒

人們重視賞菊,除了菊花具有觀賞價值外,另外菊花還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觀念,重視養生,故常把菊花制成菊花酒,以來消災辟邪。現代醫學也證明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益人們的身體健康。故人們在重陽佳節登高賞菊之余,飲上一杯甘甜、健身的菊花酒,更增添了節日的情趣。

 

 

當然,除了探究傳統重陽習俗的活動外,還要從現代觀念深入認識重陽節賦詩、登高、賞菊、飲酒的積極意義。現代人們由於經濟生活好轉,城市化相對高度集中的生活方式等,人們客觀上已經遠離了大自然。因此,在繼承傳統節日習俗的情況下,新時期的賦詩、登高、賞菊、飲酒等活動就成為了老人們頤養天年的精神佳釀。兒女們為了表達孝心,在秋高氣爽,金風送香,艷陽高照的金秋,陪同父母們一起去登高、賞菊、賦詩,呼吸戶外的清新空氣,何不是一件雅事與樂事呢?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散文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