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的那天剛好是5月1日,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緣故,我從小就覺得勞動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做家務、種稻、種地、摘楊梅……雖然很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尤其看到本來凌亂的房間因為自己的整理變得煥然一新,看到數月之前自己種下的蔬果、莊稼將要豐收,就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勞動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這是毋庸置疑的。有勞動,當然就會有勞動者。
如果為勞動者畫像,他們該是什麼樣子呢?關於這個問題,我曾想過無數次,而答案似乎一直都在發生變化。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勞動投射於我腦海的影像便是十四個字——“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農人們揮動鋤頭、釘耙,用辛勤的付出換來一年的收成,這無疑是勞動最直觀也最真實的寫照。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明白,不只下地種田是勞動,在政府機構當公務員、在實驗室裡做研究、在商海中闖蕩、在市場裡賣菜、在課堂上教書、在醫院裡坐診、在門衛處站崗、在大街上清掃衛生其實都是勞動。
人格不分高低,職業無分貴賤,只要熱愛勞動,恪盡職守,無論你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還是憂心田事的務農人,每一份工作都值得被肯定,每一個勞動者都值得被尊重。也許,我們工作一生,也不會有驚天動地的大事發生,但只要能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同樣很了不起。
關於勞動,每個時代從來就不缺乏為理想堅守、為事業奮鬥的典型人物。李素麗、孔繁森、焦裕祿、南仁東、張桂梅……過去和現在,有太多的人物,為勞動作著生動的注腳。
不過要說給我印像最深的還是時傳祥。他本是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的孩子,年少時逃荒到北京,為謀生計當起了掏糞工。在舊中國,掏糞工被人看不起,大家都叫他“糞花子”,避之不及。新中國成立後,時傳祥成為了一名清潔工人,雖然從事的工作與之前差別不大,但是新的身份讓他充滿干勁。他無冬無夏,並舍棄了節假日的休息時間,挨家挨戶為首都群眾掏糞掃污,以“一人髒”換來“萬人淨”。
小學時候看時傳祥的故事,只覺得很感動,但因為隔著年代和距離,對他的理解並不真切。直至多年以後,我在另一個人身上再度見到他的這種敬業和奉獻,心中也就變得愈發感佩。那個人便是錢海軍。他是國網慈溪市供電公司的一名社區客戶經理,於本職工作兢兢業業,並將服務延伸到8小時外,20多年如一日,風雨無阻,隨叫隨到,無償為社區居民尤其是孤寡、失獨、空巢老人和殘疾人提供免費的電力維修服務及生活方面的種種關懷,前前後後幫助過萬余人。他不光自己做,還在單位的支持下,成立了慈溪、寧波兩級志願服務中心,以項目制的形式開展幫扶,活動輻射至全國五省。他和他的前輩們一樣,用行動詮釋著勞動者該有的最美模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勞動折射的是各行各業,是百態眾生。很顯然,在這個時代,像錢海軍這樣的人還有很多,而且正在變得更多。他們分布於各行各業,以愛崗敬業的姿態、專業專注的表現,書寫著職業的榮耀、勞動的價值。疫情之下,那些逆流而上的“大白”,主動請纓的志願者,堅守崗位的基層工作人員,豈非俱是如此?
這一個個的人物,一段段的故事,化作一塊塊展板,鋪滿了從我們的眼睛到心靈深處的那道長長的走廊,雖不曾發一言,卻讓我們明白了勞動最真實也最美好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