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相信20至23日舉辦「海島流夏海洋運動會」
馬港社協捕蝦皮技藝挑戰關卡會是一場大失敗的實境秀?不會卡關 ?
**
或許劉宏文老師可以根據小時候印象透過文字與鄉親一起回首
當年老一輩「拍揪」與捕撈漁獲 蝦米的過往場景
甚至透過台灣拜託台灣的大導演及編劇 以閩東語在舞台演出
但是如何把「拍揪」與捕撈漁獲 蝦米的演出改由馬港沙灘時竟演出
請問馬港社協 如何「拍揪」 如何找到漁船出海捕撈漁獲 乃至蝦米?
馬港社協未免太天真爛漫了
吳曉雲以「大黃魚」公車唬人已經夠扯了 因為馬祖壓根吃不到野生大黃魚
選擇劉宏文「拍揪」
透過在地人士與台灣聘請編導在梅石中正藝文廳演出或許可以贏得掌聲
但回到馬港沙灘如何以實境秀方式搏得在地老一輩共鳴 年輕世代有感
馬港社協理事長馮全忠等還要繼續玩下去 惦惦能耐吧!
屆時如何呈現 捕蝦皮技藝 遑論幫與鄉親一起找回失傳
挑戰關卡可以預期悲觀
或許可以獲得經費補助 但也??????
***
看到中央社記者潘欣彤新聞稿
捕蝦皮技藝逐漸失傳 馬港社協以挑戰關卡重現
馬港社協強調,
甫結束的第3屆馬祖國際藝術島的主題「拍揪」,讓蝦皮漁法再度成為焦點。
希望透過活動,讓民眾感受到當年漁業榮景外,
更傳承馬祖漁民與海共生的精神。
或許是潘欣彤覺得有新聞價值 有義務給予版面 讓新聞見媒體
或許因為被推崇為馬祖大作家兼馬祖人的故事傳承首席引言人
劉宏文之前創作「拍揪」被搬上舞台演出 受到各界矚目
所以馬港社區發展協會希望
將昔日為馬祖創造榮景的捕蝦皮漁業
將從20至23日舉辦「海島流夏海洋運動會」活動,
以漁業歷史講座、闖關活動、海上探索(圖)與淨灘等各種面向,
了解馬祖蝦皮作業的歷史與知識技能。
馬港社協說明,20日晚間的漁業歷史講座,由馬祖知名作家劉宏文主講,
帶民眾走進並回憶馬祖捕蝦皮的年代,分享長者的記憶。
22日的SUP海上看馬祖體驗,則繞行戰地碉堡、地質公園與潮間帶
,觀察海蝕地形與多樣生態,並了解基本的漁撈知識。
23日的「海洋運動會」把昔日的捕蝦皮流程,化成馬港海灘上的情境式關卡。民眾4至6人組隊,
從遊戲過程中,了解漁民們是如何透過工具與智慧,
完成一次次的「拍楸佈網」。
https://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4&t=329184
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511190351.aspx
捕蝦皮技藝逐漸失傳 馬港社協以挑戰關卡重現
2025/11/19 19:24(11/19 19:36 更新)
馬港社區發展協會為讓民眾了解昔日為馬祖創造榮景的捕蝦皮漁業,將從20至23日舉辦「海島流夏海洋運動會」活動,以漁業歷史講座、闖關活動、海上探索(圖)與淨灘等各種面向,了解馬祖蝦皮作業的歷史與知識技能。(馬港社區發展協會提供)中央社記者潘欣彤傳真 114年11月19日
(中央社記者潘欣彤連江縣19日電)捕蝦皮曾為馬祖漁業重要經濟命脈,但因時代演變導致技藝逐漸失傳。馬港社區發展協會將捕蝦皮時的「拍楸佈網」記憶,轉換成可組隊挑戰的情境式關卡,讓民眾更了解馬祖當年漁業的榮景。
馬港社區發展協會新聞資料指出,為讓民眾了解昔日為馬祖創造榮景的捕蝦皮漁業,從20至23日舉辦「海島流夏海洋運動會」活動,以漁業歷史講座、闖關活動、海上探索與淨灘等各種面向,了解馬祖蝦皮作業的歷史與知識技能。
馬港社協說明,20日晚間的漁業歷史講座,由馬祖知名作家劉宏文主講,帶民眾走進並回憶馬祖捕蝦皮的年代,分享長者的記憶。22日的SUP海上看馬祖體驗,則繞行戰地碉堡、地質公園與潮間帶,觀察海蝕地形與多樣生態,並了解基本的漁撈知識。
23日的「海洋運動會」把昔日的捕蝦皮流程,化成馬港海灘上的情境式關卡。民眾4至6人組隊,從遊戲過程中,了解漁民們是如何透過工具與智慧,完成一次次的「拍楸佈網」。
馬港社協強調,甫結束的第3屆馬祖國際藝術島的主題「拍揪」,讓蝦皮漁法再度成為焦點。希望透過活動,讓民眾感受到當年漁業榮景外,更傳承馬祖漁民與海共生的精神。(編輯:林恕暉)1141119
關於拍楸的呵聲 文:劉宏文、影片:王筱君 --閱讀人次 : 302
【關於拍楸的呵聲】
〈拍楸的呵聲〉序曲,在國際藝術島開幕演出之後,回響熱烈,許多鄉親好奇,那段豪邁、激昂的「呵聲」,如何在沉寂多年之後,重新飄盪在馬祖的天空?
這事有些曲折,也帶一絲運氣。我第一次聽到呵聲的原型,是在2012年鐵板社協拍攝的《打樁》紀錄片,黃鵬武先生以質樸、悠長的吟唱,為影片鋪陳出完美的結尾。2021年前後,又在文化處辦理的傳統漁法研習會上聽到同樣的呵聲。但我一直找不到,呵聲的節奏與力量的節點。
某次,與熱心藝文活動的王建華校長聊到此事,他傳來一紙六十年代大陸出版的長樂歌謠〈打𦁧樁〉,歌詞第一段:「拍楸儂客徛的直啊!過了一啊!齊呀!齊齊!,手拔斗繩齊出力啊!過了二啊!齊齊!」與黃鵬武先生的吟唱大同小異,但卻多了「齊!齊!」的記載。我直覺以為,這個集眾人之力喊出的「齊!」應是很關鍵的突破口。
隨後,我向山隴耆老,人稱王爺的王榕樂先生請教。見多識廣的王爺說,民國四十年代,每當颱風登陸前夕,澳口七、八艘漁船一定得拖上岸避風。那時的山隴廣場仍是一片砂土,船底必須墊上一排圓木,十多位漁夫分別在兩側又推又拉,才能緩緩移動。他那時親眼見到,有位名喚「顯霖」的老艄,手持木棍立於船頭,一邊敲擊船沿,一邊出聲大喊:「齊呀!齊!齊!」在他指揮之下,眾人應和出力,陸上行舟,船身徐徐往前挪動,響徹雲霄的呵聲,牛角村都聽到了。
我霎時茅塞頓開,將「齊呀!齊!齊!」接到黃鵬武先生的吟唱中,並試著調整節奏,重新組織一番。隨即,在家嘗試,大力吼出,因擔心吵到鄰居,便趁傍晚爬山之便,尋一條無人山徑,想像自己站在珠螺老家後門,面對大海,錄下第一版拍楸的呵聲。以致在台北愛樂播放時,大家都很好奇,為何會夾雜啾啾的鳥叫聲。
感謝張聖潔老師,以她多年指導馬祖雅韻合唱團的在地經驗,巧妙掌握素人的拍楸吶喊,將之譜成優美、動人的樂章;朱雲嵩老師節奏強烈,氣勢磅礡的編曲,充分展現大海拚搏的無畏精神。相信這曲風格獨特,深刻體現閩東風土的拍楸之歌,將會在島嶼的天空,一代一代傳唱下去。
影片是《拍楸》首演謝幕時,劇中營長帶領大家一起喊的呵聲(謝謝筱君老師錄下)。
祝福大家:「潮潮滿載,水水平安,!」
下一則: 另一種變相警告馬祖應該拒絕中國的示好 因為它是在餵毒?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