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蔣是中國傳統的親民「仁君」,但卻是民主時代不及格的「國家元首」評議
林泉利
稍早在公視董監事會組成 審查,其中陳翠蓮即便獲得民進黨推薦,但是落榜。不過之前在他舉行「蔣經國日記」新書發表會發表獨特看看法。根據第一階段出版的小蔣日記為1970至1979年。陳翠蓮表示,從日記對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的描述,看不出1970年代的他,有走向民主化的構想,反而對反對者視為「敗類」,必須嚴懲;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他是真正喜歡走入基層,想替民眾改善生活,甚至可說是其最大的快樂;總之其表現,可以說是符合中國傳統的「仁君」。換言之,以學者出身的陳教授對小蔣的功過評價,在民主時代不及格的「國家元首」,如果以這個標準,之前賴清德與柯文哲相繼蹭蔣經國先生顯然不及格!
如果以陳翠蓮教授對老蔣總統對台灣的統治,加上被長期塑造從228事件中扮演對部分同胞的傷害是難以抹滅的汙點,至於被民進黨及部分學者抹黑為荼毒台灣人的「屠夫」,這就是這些年「去蔣化」已經演變成對老蔣的銅像極盡羞辱,到學校川堂因為有蔣介石落款的「禮義廉恥」都要徹底下架,連北市第一明星高中建國中學首當其衝。老蔣在非常時期或許對有危及國家安全的潛伏「匪諜」殺無赦,當然沒有資格稱「仁君」。但是這一生保護中華民國的公在台灣,與落實台灣各種經建努力可沒有懈怠過…但這一切都不在中小學歷史課本中記錄到,現在的年輕學子面對蔣家父子被醜化的事實,陳翠蓮不否認小蔣為符合中國傳統的「仁君」。但在民主時代就差沒有拋出是「半個暴君」…
之前兩蔣日記是國史館好不容易爭取回到台北與國人分享,但以現在較為客觀的歷史學者用這樣嚴苛態度加以「蓋棺論定」,筆者認為有些過頭了。在戒嚴那個年代,無論哪一位是中華民國非民選總統,渠等的非民主統治乃必然手段。如果就這樣告訴我們下一代選擇「蔣家父子」,我們的年輕學子的「史觀」也未免太偏狹了….對照賴清德與柯文哲邇來相繼蹭經國總統,說穿了就是消費小蔣還有對台灣痛貢獻與親民表現….選完後他們還會追思小蔣?拜託陳儀琛等不要繼續藉「蔣經國日記」,乃至「蔣介石日記」新書發表會時對他們無限上綱的消費與詆毀。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7676298?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s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7676381?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
學者看蔣經國:標準「仁君」 民主自由非關鍵字
2023-12-30 17:42 聯合報/ 記者程嘉文
國史館經過多方努力,將兩蔣日記帶回台入藏國史館,今天下午舉行「蔣經國日記」新書發表會。教授陳翠蓮出席座談。記者曾原信/攝影
國史館今天下午舉行蔣經國日記新書發表會,第一階段出版的日記,為1970至1979年。出席學者表示,從日記對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的描述,看不出1970年代的他,有走向民主化的構想,反而對反對者視為「敗類」,必須嚴懲;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他是真正喜歡走入基層,想替民眾改善生活,甚至可說是其最大的快樂;總之其表現,可以說是符合中國傳統的「仁君」。
台大歷史系教授陳翠蓮說,蔣經國去世後,許多他的舊屬往往強調,「經國先生早就有民主化的構想」,但從蔣經國日記看來,當時的蔣經國並沒有如此打算。日記當中極少提到民主自由,呈現的比較是傳統帝王的思考方式。蔣經國在日記中表示,作為蔣中正的兒子,以及國民黨的黨員,必須要以跳火坑的精神,為國家鞠躬盡瘁;日記中他也常提及,自己用盡力氣護衛父親留下的黨國,實在是千斤重擔,非常辛苦。
陳翠蓮說,日記也可看出,蔣經國作為一位威權統治者,集大權於一身,但在權力頂峰也充滿困境。很多舊屬說蔣經國喜怒不形於色,從日記也可看出,他如同古代帝王般,極其謹言慎行,避免無意透露自身的好惡;另一方面,他又苦於沒人可以商量、分憂,經常疲憊不堪。例如日記中他經常批評黨政軍特體系的官員們,只知求權求利,經常覺得孤單,常感嘆無人可用或所用非人。在巨大工作壓力之下,他嚴重失眠,常做惡夢,必須靠安眠藥入睡。有時候他會讀父親的日記,希望從中尋求到治國的智慧。另一方面,日記也提到很多家務,釐清了不少外界的流言,但家人的紛擾,的確給他帶來很多痛苦。
陳翠蓮表示,蔣經國在擔任行政院長其間,有親民愛民的美稱,有些人批評他是裝出來,但從日記看來,這並非政治表演,而是真心喜歡走入基層。甚至可以說,公務與家務對他都太苦、都身心俱疲,唯一讓他快樂的,就是下鄉時光。他和基層民眾接觸,對他們生活困苦感到愧疚,看到民眾對他熱情歡迎,他是真的非常開心。
不過,蔣經國雖然確實愛民如子,但終究是一個傳統的「仁君」,因此展現出的兩面性是:一方面非常關心底層大眾,想改善他們生活;但對於批評他的異己者就非常厭惡,措辭也非常嚴厲,認為背後充滿陰謀詭計。日記中蔣經國寫到,討厭去立法院備詢,「又不得不予以尊重」:對於選舉,他也常覺得就是名利爭奪,感嘆難道這就是民主,但是無可奈何,還是得辦。
陳翠蓮說,蔣經國對反對勢力的態度,1977年中壢事件可說是一個分水嶺,事件對他造成不小心理傷害,甚至日記裡說想要自殺;從此他對反對勢力,就抱持較強硬態度。例如與美國斷交時,他堅持的原則,除了對外不妥協、不接受統戰,對內也對反對勢力興起設下重重防線,包括不允許台獨、不允許反對人士組黨、不贊成中央民意機構改選。在美麗島事件後的日記中曾寫到,對於「反動派」要一網打盡、斬草除根,這是為了黨國利益,不得不下此決心。
她表示,由於蔣經國的日記只寫到1979年底,從1980年起到他1986宣布將要解嚴,中間轉折的心理因素,很可惜沒法看到。從錢復回憶錄提及,1986年3、4月,時任駐美代表的錢復返國述職,兩次面見蔣總統,都提及美方期盼我方解嚴走向民主化,當時蔣經國仍表示不妥。當年9月底,民進黨宣布成立,10月蔣經國就在接受外媒訪問時,宣布即將解除戒嚴。對這中間轉折的研究,是歷史學者非常感興趣的話題。
蔣經國日記出版 學者解讀小蔣:自認是個悲劇人物
2023-12-30 19:12 聯合報/ 記者程嘉文
國史館經過多方努力,將兩蔣日記帶回台入藏國史館,舉行「蔣經國日記」新書發表會。教授劉維開出席座談。記者曾原信/攝影
國史館出版蔣經國日記,曾追隨兩位蔣總統的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董事長錢復表示,蔣經國是一個非常講究誠信的人。他記得1982年中共大老廖承志致函蔣經國,呼籲兩岸和平統一,在信函公開之前,蔣經國就已拿到,並對錢復表示,要求他回到美國後,透過管道傳話給大陸,自己不會接受。政大歷史系教授劉維開則說,台大文學院長沈剛伯則對蔣經國說,他是個悲劇人物,蔣經國深以為然,「這應該是他自我設定的角色」。
錢復因為重感冒不克出席發表會,而以錄影方式致詞。錢復說,早年經國先生的日記因為要給父親審閱,所以可說「乏善可陳」,絕不能有一點讓老先生不高興的東西。1972年之後因為蔣公生病,不再看他的日記,才能放心寫自己心裡的話。國史館選擇第一波就出版1970到1979年的日記,相信也是這個道理。
錢復特別提及,蔣經國非常講究誠信,他舉出兩個例子:一是1982年農曆除夕,蔣經國請他到榮總病房,當時蔣經國剛因視網膜剝離動手術,眼睛無法見光,兩人在全黑的房間內談話。蔣經國提及即將來訪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說以往李光耀每次來訪,自己都會去接機,但這次身體狀況不允許,因此請錢復跑一趟新加坡,先向李光耀解釋。
錢復年初二飛往新加坡,當天就見到李光耀。李光耀聽到錢復傳話後,眼中帶有淚水地說,經國先生不需如此,自己到台北是要聽他的意見,不是要他接送或陪著出去玩。
錢復說,第二例是1982年7月下旬,時任大陸人大副委員長的廖承志,當年與蔣經國一起留學蘇聯,他寫信給蔣經國,呼籲兩岸談判和平統一。這封信在公開之前,已經先送到我方手中,有一個周末,蔣經國把錢復找去,把信讓他看,並表示訴中共早晚會把這封信公開發表,因此要錢復趕緊找管道告知李先念(中共政治局常委):「他又在那裡作統戰,我不會接受,我一定還是跟過去一樣堅持三不政策。」
劉維開則說,從蔣經國1970至1979年的日記,可出現一些與過去日記不同的視角,可以讓後人理解1970年代台灣政經發展決策,包括經濟起飛,以及政治外交的重大動盪。相較之下,蔣中正總統年事已高,日記寫得很簡略,因此《蔣中正總統年譜長編》對這段時間的記載,往往只有簡短的官樣文章。例如1971年退出聯合國,蔣中正總統的日記沒寫,蔣經國日記就提到很多。另外他也蔣中正總統晚年的病況有詳細記述,包括醫療小組之間的歧異,以及孔二小姐干預醫療等;至於蔣中正總統晚年因病無法視事的情況下,當時國家的運作狀態,都可以從日記中看出。
劉維開指出,透過日記可以瞭解蔣經國內心世界。外界普遍認為蔣經國勤政愛民,有些人會說他非常深沉、喜怒不形於色,只有在日記中才能看到一個有人味的蔣經國:包括他對家人、朋友的感情,以及對許多人與事的不滿,包括批評官僚體制與政客,不滿開會冗長沒有結果,這些情緒都不會形諸於外。
劉維開說,沈剛伯曾對蔣經國說,他是一個悲劇人物,蔣聽了深以為然,「這應該是他自我設定的角色」。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