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林泉利快評/ 蔡政府將惡搞閩南語改為「台灣台語」,馬祖連江縣霸凌福州話定調「閩東語」 一樣 無聊透頂!
2022/11/13 10:26
瀏覽2,008
迴響0
推薦7
引用0

林泉利快評/

蔡政府將惡搞閩南語改為「台灣台語」,馬祖連江縣霸凌福州話定調「閩東語」

金門籍的大砲立委陳玉珍與媒體人名嘴董智森等也不會善罷干休

**回響

聯合報民意論壇

從希望獨立「台灣台語」談到馬祖的母語「福州語」改為「閩東語」的荒謬

 稍早拜讀政治大學新聞系馮建三教授在民意論壇撰稿投書,主題是: 台灣閩南語 不是台灣台語。筆者對馮建三擲地有聲的針對蔡政府透過文化部試圖幫閩南語為「台灣台語」,馮建授認為大可不必,多此一舉的切割台灣既有地方母語,以來自中國福建省的閩南語在台灣已經與在這一塊土地民眾認定的母語,如果現在為了落實與釐清「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硬要將台語從閩南語體系切割,基本上是「庸人自擾之」與治絲益棼,更讓人質疑民進黨政府有切割中國福建與台灣的閩南語,另一種阿Q式「文化台獨」,授人以柄,何苦咧!

 

基本上現行在台灣民眾的閩南語只有地域腔調的差異,其實與對岸中國可以百分百溝通,我們很難相信有學者專家可以整理一套「台灣台語」與既有廣泛的「台灣閩南語」有所分別….印象中名嘴也是資深媒體人董智森先生是來自離島金門,他不諱言國語發音中有嚴重閩南語腔調。此刻如果在台灣的閩南語定為

「台灣台語」,董智森先生會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因為金門鄉親的母語一直都是不折不扣的「閩南語」,如果決定改為「台灣台語」,屆時在金門落實的母語難不成要被迫改為「金門台語」?相信董智森這門大砲一定要帶頭抗議到底金門籍的大砲立委陳玉珍也不會善罷干休

 

筆者之所以附和馮教授的論點,基本上也發生在馬祖連江縣的母語定位上,筆者從出生到年長的母語都是「福州語」,但連江縣政府縣長這幾年突然將「福州語」改為「閩東語」。因為在桃園地區有很多來自馬祖的移民,所以安排母語的課程與師資都在鄭文燦與劉增應縣長敲定下,把「福州語」改為「閩東語」,這一段時間對當年曾經對馬祖老師的「福州語」培訓感到納悶與不解,之前的「福州語」鄉土母語教材形同作廢,改由台灣兩所大學整理資料後再出發。但事實上留在地方的母語教學在教材還沒定案前,屬於在地的長輩沒們憑著既有的「福州話」對小朋友循循善誘,對老人家們很難接受「閩東語」這個稱呼..

 

印象中之所有會有「閩東語」這個名詞與已經往生前縣長劉立群有關,當年他在民國87年劉立群縣長在競選連江縣縣長時提出的「閩東之珠,希望之鄉」是競選主軸,當時會提出這個文宣主軸的構想,其實是來自於「香港-東方之珠」的聯想。劉縣長往生後,家人委請馬祖籍的語言學教授陳高志先生撰述一篇以「閩東之珠,希望之鄉」為銘墓誌,並勒石於墓碑。或許劉增應縣長與已故的劉縣長有姻親關係,所以拍板定案從馬祖的母語「福州語」改為「閩東語」吧!筆者始終認為此一舉的改名應該與希望獨立「台灣台語」是無異曲同工的荒唐吧!

 

 

「閩東之珠,希望之鄉」的故事

 「閩東之珠,希望之鄉」是民國87年劉立群縣長在競選連江縣縣長時提出的競選主軸,當時會提出這個文宣主軸的構想,其實是來自於「香港-東方之珠」的聯想。

 

馬祖資[訊網
張龍德 
新進會員 

發表時間 : 2020-04-15 18:11:48

「閩東之珠,希望之鄉」的故事 --閱讀人次 : 1670

 「閩東之珠,希望之鄉」是民國87年劉立群縣長在競選連江縣縣長時提出的競選主軸,當時會提出這個文宣主軸的構想,其實是來自於「香港-東方之珠」的聯想。在選前的一個夜晚,我們在四維舊學校旁面海的廣場上,談到馬祖有無成為另一個香港或澳門的可能。因為香港和澳門在清末也是個漁村,歷史的偶然因素,才造就今天的港澳,而馬祖土地面積與澳門相差無幾,甚至澳門英文名字「MACAO」也是源自於中文「媽祖」,這點與「馬祖」和「媽祖」之間關聯性又有所雷同。

 接著我們又談到馬祖的未來發展,勢必與對岸福建有密切的關係,正如廣州之於香港。目前福建閩江整體開發雖遠不如珠三角與長三角,但以大陸整體經濟發展以觀,勢必會在這兩個三角洲的中間擇一中繼點,而閩江口應該是最佳選擇。他樂觀的認為,位於閩江口的馬祖,實在沒有理由發展不起來。

 基於這些想法,他突然想到說,乾脆就用「閩東之珠」做文宣主軸,因為馬祖的地理位置就在福建的東方,福建簡稱「閩」,「閩東之珠」的含意是要將馬祖建設成為「福建東方明珠」,而「希望之鄉」則表示未來充滿希望的意思。

 其實,從「閩東之珠,希望之鄉」這八個字所顯示意義來看,對一般人來說,或許只是另類「圖騰」表現,未必能彰顯任何具體表徵。但是,對之後當選連江縣縣長劉立群,這八個字卻成為他推動縣政主軸,這八個字也正反映他長久以來對家鄉的熱愛與自我的期許。

 民國8664日,在國民黨中常會縣市長提名人報告中,立群縣長就以「閩東之珠,希望之鄉」做為標題,當時就提出推動連江縣綜合發展計畫、興建南竿機場、擴建北竿機場、興建后澳水庫、推動馬電十年計畫、成立國家風景特定區、興建垃圾焚化爐、籌建民俗文物館、推動平價國宅等施政藍圖。同一年1220日,在連江縣第二任縣長就職典禮上,他以「跨越世紀,飛躍馬祖」為主題,重申以上施政目標,並表示要塑造馬祖成為「閩東之珠,希望之鄉」。

 如今回頭來看,他的理想及政見也確實在他任期或之後繼任者陸續完成。南竿機場啟用之日,他時任福建省政府委員,在新店省府辦事處上班,我特地將機場啟用當天相關報導及照片給他看。對於任內爭取的機場,卻未能親自參與啟用典禮,他絲毫不以為意,還高興的說「非常棒!」當天中午我們還特地到附近一家日本料理店慶祝一番。

 民國93320日,立群縣長因病危送進台大醫院加護病房,之後便處於幾近昏迷的狀態,大約一星期之後,他突然意識清楚以筆寫方式告訴家人說要見我。進入加護病房後,他勉強的在紙上寫著「閩」及「之」兩個字,我當即會意說,是否要在他往生後的墓碑上寫著「閩東之珠,希望之鄉」八個字,他緊握我的手並艱難的用力點頭,我承諾說一定會遵照他的意思辦理(註一)。

 對絕大多數的政治人物來說,文宣口號或許只是用以爭取選民支持認同的政治語彙,但對劉立群來說,「閩東之珠,希望之鄉」所象徵是他畢生對無以復加的愛鄉情懷。從他心底深處,他愛馬祖,即便曾經悵然的離開馬祖這塊土地,他還是愛馬祖。甚至在彌留之際,透過「閩東之珠,希望之鄉」這八個字,他念茲在茲的還是馬祖。

 註一:劉縣長往生後,家人委請陳高志先生撰述一篇以「閩東之珠,希望之鄉」為銘墓誌,並勒石於墓碑。

 後記:這篇文章是101826日信筆之作,一直存放電腦資料內。去年淑萍返馬曾聯絡我說要撰寫劉立群縣長,除了請我提供那些訪問人選以外,也詢問我的看法。以淑萍的文筆與深度,我除了表示支持以外,也思及多年前曾經撰寫的這篇文章,一併提供給淑萍參考。

 淑萍寫「劉立群@永遠的縣長」實屬不易,除了在搜集資料與採訪過程花許多時間與精力,其間多位受訪者願意接受訪問,也讓我大為驚訝,足見淑萍的能量與耐心。謹代表立群縣長親友對她表示感謝之意,並藉此提供添足之作,以為附記。

 

 

閩南語正名「台灣台語」? 李永得:文化部會協調相關部會

2022-11-10 11:11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台北即時報導

立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今天審查文化部及所屬單位預算案。立委王婉諭質詢時表示,為了避免推動國家語言時發生語言名稱不一的困擾,文化部的「國家語言發展報告」中要求,請各機關於未來國家語言發展報告或其他文書資料,應參酌「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書面用語相關規範,優先使用「台灣原住民族語、台灣客語、台灣台語、馬祖語、台灣手語」。但不論是教育部或文化部的兒童未來館,迄今仍稱「閩南語」而非「台灣台語」。

文化部長李永得說,文化部會全面檢討,一個月內改正;其他部會則會協調,這可能涉及教科書的修改,文化部會協調相關部會。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這些名稱的確定,是兩個月前才定調。報告中也指出,依行政院822日院臺文字第1110025587號函,請各機關於未來國家語言發展報告或其他文書資料,應參酌「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書面用語之相關規範,優先使用「台灣原住民族語、台灣客語、台灣台語、馬祖語、台灣手語」

王婉諭也質疑,台語是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卻沒有專責機構推動?李永得表示,多元文化的意義,是對育弱勢的文化、國家要用更多資源支持。他認為台語若要推動專責機構,如建置語言發展中心,可能會出現更大的困擾。目前初步讓教育部負責學校體制之內的教育,體系外則由文化部負責。

 

「台灣台語」稱呼閩南語難普遍 文化部推動改正

曹晏郡 邱福財/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2022-11-10 19:51 更新時間:2022-11-10 20:59

在文化部國家語言發展報告當中,關於書面用語的相關規範,是建議各機關優先採用台灣台語來稱呼閩南語。但有立委點出,到目前為止似乎還很難達標,對此,文化部長李永得說明,會在一個月之內改正,並協調各部會調整。

學生們跟著老師,學習閩南語的發音和相關知識。從這個學年開始,本土語言列入高國中小的必修課程,但有立委指出,在國家語言發展報告中提到,建議各機關優先以台灣台語來稱呼閩南語,現在似乎還無法做到。

時力立委王婉諭說:「《國家語言發展法》以及我們的發展方案裡面,都希望能夠正名為台灣台語,不論是教育部,又或者是文化部自己的兒童未來館,仍然持續是用閩南語的方式來稱呼,為什麼連文化部自己都做不到?」

對此,李永得回應,「一個月之內全部改正,你改了以後,包括它的很多的教科書,還有很多,所以要給它們(相關部會)時間。」

立委也質疑,以台灣的本土語言來看,閩南語的使用人數最多,但卻沒有主責單位,預算比例分配,也不完全合理。李永得表示,初步規劃,是讓教育部負責學校體制內的教育,學校之外的社會層面,由文化部來負責。

而除此之外,由於明年有部分大學的申請入學採計科目出現變化,也讓國語文備受關注。台師大調查,9成以上的民眾認為,國語文對於學習各種知識,甚至是職場表現有正面影響。其中,超過5成認為,聽說讀寫中,「說」更重要。

台師大國文系教授祁立峰指出,「比如說,嗚嗚嗚嗚嗚、氣氣氣氣氣,就是它沒有一個特別指什麼,我覺得這個其實是,有一點語言的在退化的,我也不敢說,這一定是必然(現象),我沒有篇章的組織能力,我其實也沒辦法把話完整說出來,就是說國語文,它很多概念是結合在一起。」

研究團隊呼籲,新課綱中有提到,「核心素養」的背景是生活情境,所以老師們應該要將學生經驗、生活情境都融入教學,並以實作、探索式的教導,才能讓國人的語文能力提升更有感。

 

台灣閩南語 不是台灣台語

2022-11-12 05:15 聯合報/ 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台北市)台語

聯合報披露,立委王婉諭質詢,文化部長李永得回應,表示一個月內要「改正」,在政府各級文書資料使用「台灣台語」,不再用「台灣閩南語」。

但「台灣台語」這個新詞太過「創新」,世界所無,若有,則英語系國家如紐澳加等國,會出現「紐西蘭紐語」、「澳洲澳語」、「加拿大加語」等等詞彙,讓人不知所云;雖然美國世界首富首強,若說「美國美語」,眾人仍會知道,是指英語。英語系國家無此用法,另一個原因是這些國家各自有原住民,若說有紐語,那應該是毛利語等等。

同理,「台語」若依照來台先後決定誰更有資格冠上這個稱號,那麼,只能說原住民語是台語,雖然這樣一來,台語就有十多種以上。而若以最多人使用為依據,則對岸的「普通話」、我們說的「國語」,其實是衍生自大陸北部以北京區域為主的方言,居然也有道理變成「台語」。

漢人來台以福建漳泉也就是閩南區域的人為多,兩、三百年來積習已成,因習慣成自然,把高比例人口使用的語言,逕自說是台語,有時會出現讓人莞爾的情境,如國人前往東南亞旅行返鄉後,若是不察,就會很高興地脫口而出:有些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的人,會說「台語」!

但民間將多數人使用的口語說成台語,是一回事。雖然有時也會讓人不是滋味,如李永熾教授在《邊緣的自由人:一個歷史學者的抉擇》提及,多年前他以國語為黨外演講助選,但有人高喊「用台語」。李教授停頓,改用自己的母語客家話,台下不懂客語的選民自然錯愕,但也是學習了一課,日後再有台語僅只一種的誤認機會,應當會減少。

到了政府要用公權力,「順應民意」、利誘或強制將台語定於一尊,應該就不妥當,還是三思為宜。語言除了實用,也有濃厚的情感成分。去年底對岸上映低成本的「愛情神話」引人注意,較多原因是該片「違反國策」,以上海方言完成,卻票房不俗(兩億四千多萬人民幣),可見北京也得尊重人的感性需求。

這樣看來,立委應該調整質詢方向,不是要求文書用「台灣台語」一詞,而是要肯定文化部使用「台灣閩南語」。然後,最好也請文化部與公視協調,將五年前匆忙之中開播的「公視台語台」,正名為「公視(台灣)閩南語台」。在《彳亍躓頓七十年:恰似末代武士的一生》這本回憶錄,母語是閩南語、因此也在全書使用閩南語而不是稱之以台語的葉啟政教授,或許也會同意這個建議吧。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公共議題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