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美是鍘美案一劇的男主角,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因著戲劇的一再搬演,在我們的文化記憶中,「陳世美」三個字成了「負心漢」的代名詞。這個人物究竟是作者向壁虛造出來的,還是真有其人呢?
湖北均縣(今丹江口市)的童德倫花費了數十年心血蒐集資料,提出陳世美在歷史上實確有其人,當地民間傳說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發現的有關陳世美的碑文記載,都指出陳世美是清官,政聲卓著,與戲劇搬演大相逕庭,因此,均縣有「北門街不唱陳世美,秦家樓不唱秦香蓮」的俗話。據傳,清朝順治年間進士陳年穀為戲劇《鍘美案》中陳世美的原型。
根據學者考證,陳年穀祖籍直隸南宮西鄉,明天啟五年(1625年)出生於湖廣均州城。因自己名叫年穀,而穀子熟了才美,於是就自稱是熟美。自幼聰穎好學,發奮讀書。清順治八年(1651年),陳年穀考取舉人,順治十二年(1655年)考取進士,經吏部考核選任直隸饒陽知縣。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陳年穀擢升刑部任主政、郎中。順治十七年(1660年)欽命陝西省西安鄉試主考官。順治十八年(1661年)皇帝欽命為貴州省思仁道,兼布政司參政、兼按察司副使。
陳年穀為官一生,有清政廉明之聲。任饒陽縣知縣時,到任即微服私訪,了解民情,首先整治地方治安,懲治當地惡霸「二虎」,並清剿土匪,一方為之平安。其後辦學,興修水利,深得民心。在任三年,考評為「屆期報最」。在主持陝西鄉試時,選拔了一批真才實學者,得順治皇帝讚賞。在貴州任職時,廣施仁政,主張並維護民族團結。曾入苗寨調查,清除苗民怨懟,推行公平納糧,平息當地的苗民騷亂。其推行漢苗同等交納,滿人免納的作法,對穩定邊疆局勢意義重大。在戶部主管鹽政時,以專賣治鹽,成效顯赫。其事其跡《均州志》中有載。
戲劇《鍘美案》中塑造了忘恩負義的陳世美形象,是陳年穀同窗刻意造作,敗壞其名聲之作。據考,約在順治年間,陳年穀昔日同窗、「義結金蘭」的胡夢蝶,仇夢麟二人進京見陳年穀,求官未果。因吏部銓選法變更,舉人才能推薦為官。而胡、仇二人僅是秀才,不能推薦。於是,陳年穀送每人200兩銀子,報答以前的恩情。胡、仇二人對此耿耿於懷,返均州途中,在南陽看雜劇《琵琶行》,便賄賂班主吳有仁,將《琵琶記》的男主角蔡伯喈改成陳世美,女主角趙五娘改成秦香蓮,藉此劇來辱罵陳年穀。明朝萬曆年間有一位自稱錢塘散人的安遇時,留下了一本書叫《包公案百家公案》,書裡第26回《秦氏還魂配世美》就有了均州人陳世美中狀元不認妻子兒女的故事,胡夢蝶其後又進一步修改,最終成為《鍘美案》。這在當時,對陳年穀就造成不良影響,均州人因此禁演《鍘美案》。相傳清末一河南劇團到均州演出此戲時,陳的一個後人看了,氣得當場吐血,陳世美第八代孫還組織家族眾人,當場砸了該劇團衣箱,並毆打演員死傷數人,演出被迫停止。
自1980年以來,湖北省民間文藝研究會全面開展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工作,當地民眾為陳世美鳴冤叫屈,《陳年穀秘史》、《陳世美告狀》等文字、戲劇作品紛紛出現以匡正視聽。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