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章中醫學
基礎理論:古典基礎理論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主要特點有:
- 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採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恆動觀」。
- 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區方域、晝夜晨昏等)息息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徵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因此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注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並非千篇一律。
- 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因而從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別強調「整體觀」。
[編輯] 精氣學說
- 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
-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如動物的「生長壯老已」 ,植物的「生長化收藏」。
- 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應。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 天地之精氣化生為人。
[編輯] 陰陽學說
- 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
- 陰陽的交互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
[編輯]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這並不代表五種物質,而是五種屬性。
五行於中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系統的相互關係。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領的五大系統。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於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系統之間的關係,並且通過中藥,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
-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編輯] 藏象學說
- 藏: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恆之府,通稱為臟腑。象:一指「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型態;二指「徵象」,即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三指「應像」,即臟腑相應於四時陰陽之象。
- 透過外在「象」的變化,以測知內在「藏」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為「從象測藏」。即「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 「臟腑」不單是解剖型態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
-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籠統功能為「化生和儲藏精氣」。
- 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籠統功能為「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
- 奇恆之府: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編輯] 氣血津液
- 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 氣的生成源自先天與後天。稟受於父母的精氣,稱為「先天之氣」。肺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合稱為「後天之氣」。
- 氣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營養等作用。
- 人體的氣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
-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稱為「氣機不調」。其表現形式有氣滯、氣鬱、氣逆、氣陷、氣脫、氣閉等。
[編輯] 經絡學說
-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
- 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
- 經絡在中醫學的重要性正如《扁鵲心書》所說:「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
[編輯] 病因學說
- 《黃帝內經》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把病因分為三類:「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 宋代陳無擇提出「三因學說」:外所因、內所因、不內外因。
- 近代則將病因分為五類:
[編輯] 發病
- 邪氣與正氣交戰,決定發病及疾病的發展變化。又稱為「正邪分爭」。
- 「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指人體的自我修復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 「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依據,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 體質、情志、地域、氣候等,與發病有密切關係。
[編輯] 病機
- 病機是疾病發生、發展與傳變的機理,又稱「病理」。
- 基本病機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
- 內生五邪,包括:風氣內動、寒從中生、濕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
- 病位傳變,包括:表裡出入、六經傳變、三焦傳變、衛氣營血傳變、臟腑傳變等
- 病性轉化,包括:寒熱轉化、虛實轉化等
現代中醫基礎理論
診斷方法
在診斷治療疾病時,採取辨證論治的方法,即將望、聞、問、切四診收集到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定為某種性質的「證」,以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得出結論,並在此基礎上確定治療原則與具體治法。這種方法既不同於簡單的局部對症治療,又有別於不分主次、不分階段、不分性質、一方一藥治一病的辨病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
治療手段和方法豐富多采,既有一般內服藥物的內治法,又有藥物外敷、熱熨、熏洗等外治法,以及獨特的針灸、拔罐、推拿、按摩、氣功、布氣等非藥物療法,還有以藥膳為代表的日常食品療法。
一般而言,完整的中醫處方,至少包括四項以上:情治(情緒控制)方面的指導;忌口(飲食應注意的事項);運動的建議(游泳、跑步、導引、氣功等);中藥的使用,或針刺、艾灸(前二者統稱針灸)、推拿等。故中醫在治療疾病時,是以身心合一的角度全盤考量。
近年來還湧現出了一批傳統藥物注射製劑,被用於肌肉和靜脈注射。此外,絕大多數藥物均為天然動、植、礦物,非人工合成之化學品,加之多為復方製劑,配方時可採用相應的拮抗措施。
相較於傳統中醫,現代中醫的革新發明例如:小針刀,傳統藥物注射製劑,科學中藥等。
學科分類
自周朝起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之分。隋唐的太醫署分醫學及藥學,醫學設四科,即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醫科又分體療、少小、瘡瘍、耳目口齒、角法等五科。宋太醫局的醫學教育初分方脈、針、瘍三科,宋神宗以後分為九科,即大方脈、小方脈、風科、產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瘡腫兼折傷科、針兼灸科、金鏃兼書禁科。元太醫院分十三科後併為十科:即大方脈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兼婦人雜病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鏃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書禁科。明太醫院分為十三科:即大方脈、小方脈、婦人、傷寒、瘡瘍、口齒、咽喉、接骨、金鏃、眼、針灸、按摩、祝由。清太醫院初分十一科,之後併為九科:大方脈、小方脈、婦人、傷寒、瘡瘍、口齒咽喉、正骨、眼、針灸。道光二年(1822年)上諭:「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敕令太醫院廢止針灸科。同治朝將大方脈、婦人、傷寒併為一科,故只分五科。
古代中醫學按治療方式分為[內醫]、[外醫]之分。
- 內醫
現代延續了部分內醫。內醫的治療目的在於合。
- 外醫
現代絕大部分已經失傳。外醫的治療目的在於驅病(驅邪)。 現代中醫學則可分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兩大部分
- 基礎中醫學
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 、內經、傷寒論、溫病學、中國中醫學史、中醫各家學說等
- 臨床中醫學
包括中醫內科 、中醫外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針灸科、中醫骨傷科、推拿科、中醫眼科、中醫耳鼻咽喉科、中西醫結合醫學、氣功科、中醫護理等
中醫學典籍
參見:中醫典籍
中醫典籍可分為醫經、醫論、本草、醫方、醫案、醫話等,例如《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備急千金要方》、《本草綱目》、《名醫類案》。
流派及醫家
《漢書·藝文志》中,將醫家分為「醫經」、「經方」、「神仙」、「房中」四大流派。發展至今,可分為八大流派:傷寒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攻邪學派、丹溪學派、溫補學派、溫病學派、中西匯通學派。
從古至今,知名的和傳說中的中醫學家有:(參見:中醫學家列表) 岐伯、扁鵲、張仲景、華佗、王叔和、陶弘景、孫思邈、宋慈、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張景岳、傅山、葉桂、陳修園、曹穎甫、余無言、唐容川、秦伯未、章次公、趙紹琴、張簡齋、施今墨、程門雪、蒲輔周、左季雲、鄭壽全、談允賢等。
文章引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