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001〈廣論學科判 ● 同行到彼岸〉先首歸敬釋所詮
P001L05
(002A)(02-19960928)《菩提道次第廣論》前面序分,序分當中,三部份當中,論前歸敬,那麼上次講了論前歸敬當中的第一個,就是自己的尊長,就是上師,平常我們說。那是宗喀巴大師造的,那直接上他造的完全是受到那個就是文殊菩薩的加持,一方面是固然是這個藏王的遺下來的規矩,實際上呢,法王是造這個論的時候親自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在他的《廣傳》上面有說明。這個是值得我們效學的,擺在心裡,修行要到了這種程度,才算是告一個段落,安全了,一祈請,佛菩薩親自現起,所有的大小,都會指點我們,這樣。那麼下面呢,就是這個法的真正的淵源,是世尊,第一個。今天我們講的就是再下面,那首先唸一下。第一個那個誦。01:42(01:44)
【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
就這個。那麼無等師就是佛,一切諸佛,有各式各樣的尊號。到了這個程度,所謂「無等」,等,那個等平常我們說,等覺、妙覺。再沒有能夠跟他相等的、最殊勝的,這樣。世間出世間,再沒有可以跟他相等的,那究竟圓滿的,無等師就是佛。那麼現在所讚的呢是無等師的最殊勝的弟子,通常我們稱為心子。那實際上呢,他做些什麼事情呢?他能夠負擔起佛一切的擔子,佛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事情──利益眾生。那利益眾生分成功兩部分:一部分呢我們稱它為深見,一部分稱它為廣行,這兩部分呢後面會很詳細地說明。以我們現在的概念去說,說我們將來積聚的資糧需要福德資糧、智慧資糧。福德資糧就屬於廣行部分,這是行為的;智慧資糧,屬於深見部分。03:35(03:36)
那麼現在這個世尊的最殊勝的弟子,這個心子,他能夠負擔佛的一切的這兩方面的擔子,他做些什麼呢?這個是從他承擔佛的師長來說,他現在呢「現化」,現身化現無量、各式各樣的身體,在無量佛土當中去教化眾生。所以這個「遊戲」兩個字,實際上它是教化眾生。那麼為什麼我們稱它為「遊戲」?這個遊戲不是我們現在好玩的遊戲,經論上面有告訴我們:「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就說他證得了空性以後,了解世間所有的一切現象都是如幻如化,那就像變戲法一樣,就這樣,所以他雖然證得空性,他不停滯在空性當中,有這樣的特點。這個普通人在世間上面有煩惱,所以黑暗、煩惱是擋住我們,看不清事實,心裡面隱藏很多煩惱。菩薩不是,很光明,很清涼,因為有正確的認識,所以不再有熱惱,所以很清涼。這個清涼,常遊畢竟空,他在畢竟清淨這個空性當中,然後呢現種種的幻化,但是他這個幻化,對他來說,像我們所說的遊戲,無非是救度眾生,也可以說:他在報的他的佛恩、增長他的資糧。05:44(05:42)
那麼這現在這個地方,講的那個最勝子是哪兩位呢?一位是阿逸多菩薩,那就是彌勒菩薩,那是梵文,他是廣行派的;妙音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他是深見派的。佛是究竟圓滿的,那麼再下來呢,就說稍微差一點點,那就不能究竟圓滿。所以他們兩個,說各儘管比起所有後面的人他們等覺菩薩,不過示現告訴我們,世間只有佛是究竟圓滿的。下面他們分兩個派,傳兩個系統,所以佛下來,告訴我們這個特點。那麼再下面呢,它是真的重要的:06:49(06:47)
【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徧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
那麼他這個當然世尊傳下來他們兩位,再下來就是,特別的是又有下面的兩位,一是龍猛菩薩──有的時候我們稱他為龍樹菩薩,還有一位是無著菩薩,他們也是兩位分別傳,一個是深見,一個是廣行。那麼他們兩位的最重要的重點,這地方是讚歎。就是反正我們禮讚,一方面是敬禮,一方面是讚歎,就是把他對我們最殊勝的成就、功德簡單扼要地說出來,這樣的話呢,使得我們從學的弟子,從內心當中衷心仰望,也從這地方,簡單扼要的了解佛法的最主要的綱要。那他們兩位能夠把勝者,勝者就是世尊,傳下來的這個最殊勝的這個教授,這個教授是非常不容易了解的,而他們不但了解,「如極難量勝者教」,而且能夠解釋。因為這個非常不容易了解的,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秘密,這個秘密並不是說他不給你看,而是我們的程度不夠,這樣。我們的程度不夠,像小孩子,那個大人很明白地講,小孩子不了解。那麼經過了他們兩位大祖師爺、菩薩,把世尊乃至於傳下來阿逸多、妙音兩位大菩薩的這個重要的留下來東西再解釋,那麼才能夠把世尊的這個最深密的意義,讓後面的人了解,這樣留在世間。所以「造釋密意」,那麼這個在贍部嚴,贍部就是南贍部洲,是南贍部洲當中最重要的頂莊嚴。我們早晚課當中,讚頌這個,說二聖六莊嚴(「二勝」是指古印度精通佛教最勝根本,即戒律學的兩大論師釋迦光菩薩和功德光菩薩。「六莊嚴」謂裝飾南贍部洲的六莊嚴,是指古印度六位大佛學家:精通中觀學的龍樹和聖天,精通對法學的無著和世親,精通因明學的陳那和法稱。),大家很清楚,這樣。那麼因為這樣的關係呢,他們真正哪達到「名稱遍揚」,它那個三地是天上、地上、地下,換句話說,這地方是佛法流傳的地方,只要佛法流傳的地方那麼他們都會去弘揚,然後把世尊最深奧的東西,經過了解釋。實際上呢這兩位菩薩,對大乘的弘揚,是產生決定影響的兩位,所以現在呢也同樣也是傳承,傳下來的最重要的這個中心人物,那是第二部分。我們再下面一起唸,再下面這兩個誦一起唸。10:43(10:40)
【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然燈智
徧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
再下面,前面世尊是究竟圓滿的,下來就分方便跟智慧,方便部分先是等覺菩薩──彌勒菩薩,然後再下面就是無著菩薩;深見也是,等覺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實際上文殊師利菩薩早就成了佛,乃至於諸佛的老師,但是他為了輔助我們的世尊弘揚教法,也是文殊師利菩薩的本願,所以來這個世間上面傳這個。11:58(11:52)
再下面呢,那就是龍樹菩薩,他們自然而然跟他相應的有一個傳承。這個傳承──派的事情,上次講過。古代這個傳承是最重要的,他有這樣的內容。因為眾生條件不夠,所以不能圓滿接受世尊的這個教法,跟他相應的部分,他有最精要的這個內涵,有理論、有修證的方法,到後來呢就慢慢地變了,不但不再是這樣保持最嚴密的見、行二個內容,說拿這個來互相攻擊。對自己來說,憍慢,啊!得意。我學到了這個應該趕快修行都來不及,我們卻不是,增長煩惱!覺得很得意,我知道!我知道!對別人是慢,我有你沒有,然後互相去諍論,最後最好的東西變成宗派的爭鬥,這個我們要了解,將來我們一路學下去,都從這個地方應該注意。那麼在這地方呢,我們現在體會了,我們從哪裡開始去避免呢?並不是說等到我們長大了,再參加那個裡面再去談那個宗派;不是,就在我們學習的過程,同學當中,我學到了,然後看看這個傢伙學不到,他太差勁!實際上,這個因已經根本錯誤。我學到了,你學到了什麼?你成了佛啦?沒有呀!很有限的一點點,自己覺得洋洋得意,請問是不是憍心?13:53(13:45)
下面我們看下去,阿底峽尊者這樣絕頂聰明,經過了這麼多老師,他自己還覺得不夠,我們現在聽見一點點,哈,我知道了,我已經有了什麼了。這是我們最大的障礙,最可怕的煩惱就在這裡,然後呢還拿這個東西看人家不起,看人家不對,這是憍慢。這個情況將來演變下來,會變成功宗派,互相爭執。所以我們必須在現在的下腳第一步就注意到了,即使我們一時不能幫助別人,可是應該很戰兢惕勵地自己淨化,發心我好好學,將來我才能夠幫助別人,那個時候,這個就變成功兩大車軌,我們真正能夠跟得上,慢慢地、慢慢地漸次增上,跟上祖師,乃至成佛。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地方。14:59 (14:50)
說現在呢,前面從阿逸多、妙音兩位大菩薩,到龍猛、無著兩位菩薩傳下來,這個兩個大車,所謂大車的話,就是大乘,或者我們說兩個大的流派。他傳下來,非常善巧的、最善淨的傳下來的,這個是啊,一個是深見,一個是廣行,絲毫沒有錯誤的,這樣,那是什麼?那是圓滿道的心要,究竟圓滿,我們修這個菩提道的心要,這個心要的中心,說教授藏,這個藏像庫藏一樣。那麼現在呢這兩個大的傳承,有一位大的、了不起祖師,能夠在一個人身上,學到了、統攝起來,那就是燃燈智,通常我們說阿底峽尊者,他卻能夠把這兩個傳承合而為一。那麼所以到這裡呢,前面是分開來的,一個是方便,一個智慧,到那裡又合併起來了,這裡有他非常殊勝的因緣。所以在印度,佛涅槃了以後,又經過了好幾百年以後,應該是到阿底峽尊者時代,應該是。算起來一千多年了,到他身上又達到一個最高的成就。那麼實際上呢,現在宗大師學的最重要的,就是阿底峽尊者傳過來的。將來我們應該好好地把《阿底峽尊者傳》、《宗大師傳》仔細地看一下,就了解。說那個直接的傳承上面,說了世尊、然後呢兩位大菩薩,然後再兩位真正把那個大乘充分振興的無著、龍猛兩位菩薩,最後呢到阿底峽尊者,這個是一代一代的。17:21(17:11)
那麼最後那個「徧視無央佛語目」呢,除了這個以外,其他的有關的這些囑咐的祖師們,那祖師們特點呢,「徧」是普遍的能夠、能夠遍視,所以能夠廣博地攝取所有的一切佛的佛語目。他說換句話,他能夠廣攝一切的教理。這一種都是聖賢之種,最賢善的這種種性,然後呢「趣脫」,他都是走向解脫之道,都能達到最殊勝的這個程度。也就是說不管他的見解上面,他能夠遍視一切。把世尊所有的那個教授,都能夠了解。還有呢能夠行持,達到最殊勝的階段。那麼這個「趣脫最勝階」,或者也可以說這個是指什麼而言呢?這是他見而言;「悲動方便善開顯」是指他行而言。所以這些「徧視無央佛語目」的這種賢善的祖師們,他有這樣的見、有這樣的行,換句話具足方便智慧,才能夠善巧地能夠開示、顯發世尊最究竟、最殊勝的那些教授,那麼現在阿底峽尊者(疑似師父口誤,應為宗喀巴大師)一一對他們呢禮敬。19:08(18:59)
從這個地方呢我們也曉得,因為世尊的教法傳下來真不簡單,同時我們也應該真正要去學的,我們也應該看見了以後發心,也應該學,應該禮敬從世尊下來所有的那些祖師們。從內心當中,我們世間人一般內心當中,是敬仰的什麼?世間人的那些,平常一般人心目當中,總有一個崇敬的目標,心裡覺得:喔,這個某人很了不起!內心當中不知不覺就變成功自己崇拜的偶像,那有意無意之間,你就在想這個。現在我們內心當中真正最崇敬的、最盼望的就是這些,從世尊傳下來的,這樣。那麼不但是我們內心當中的目標,也是我們的行持過程當中,真正應該努力、應該仿效的。除了他前面的歸敬以外,我們在這地方應該了解,應該學習的就是這些。那麼上面到這個地方為止呢,這就是序分當中的歸敬的一部分。20:28(20:17)
再下面呢,造論的宗旨。歸敬了以後,他為什麼要歸敬因為要造論,那造論的目標何在?這個就是下面這個造論宗旨。那個造論宗旨一共有兩個頌,我們現在唸一下。20:49(20:38)
【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P002【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徧勇喜】
好,說現在,他現在講的現在,是指宗大師那個時代,同時呢,我們學完了這個,我們要回過頭來自己看一下,我們現在是怎麼狀態?同時也可以自己策勵一下,我們應該如何,這是非常重要的。說現在努力勤時,努力修行的那些人,「瑜伽」,這是印度文,梵文,那我們現在是相應,什麼叫相應呢?我舉個簡單的比喻,譬如說我們現在唸,學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個文字你先不懂,教了你,喔,我知道了,這是一種相應法。我曉得這個唸叫菩、提,怎麼唸法,我先不會唸,我現在會唸,會唸完了以後,了解文字講的什麼,我也了解了,這樣。然後為什麼叫菩提,喔,這是梵文,翻成中文叫覺,這樣,諸如此類,那不管你到哪裡,你都會有一些了解。現在我們做大大小小任何一件事,你先不懂,然後呢學了一下,懂了,懂的時候,你是不是了解了,換句話說,你先對這件事情不了解,現在你了解了。那我們現在相應也是一樣,先了解文字,後來呢文字的義理了解,後來呢義理當中的內容了解,要層層深入。我們通常容易犯的個毛病──才學得一點點皮毛,那自己以為行了。所以真正要想學這個的話,藏地的祖師們也好、印度的祖師們也好、漢地的祖師們也好,沒有一位例外,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濃縮起來兩句話,淨罪、集資,就是我們的障礙,這個如果沒有除,不可能學得進去,資糧不夠,不可能學得進去。因此現在在這地方,大家有一點要注意:平常我們總覺得好像我是來學的,應該住在這裡,你來教我的。我有這個資糧嗎?所以你們仔細去看看,自然就了解,不要以為在這地方,好像來做點常住的事情,或者我不願意做,不相應的做。實際上我們有幾個分別:不應該做的事不要做,應該做自己不了解的這種事情,常常自己不清楚,我們要了解,這就是我們最好的集聚資糧。資糧不夠,你要想學習佛法,是絕無可能,絕無可能。這個不是語言上面,我只能簡單地說,當你們慢慢去深入的時候,你們自然會感覺得很不一樣的內涵,而且這種事情,不是文字相。24:45(24:30)
我願意講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給你們聽,前天我出去到台中,因為有一個同學出了車禍,然後呢這個車禍是非常厲害,差一點命送掉,那個腿上的肉整個的不見掉了,這樣,那說不定有可能這個腿都要廢掉。要我們平常的時候當然哪會抱怨這個、抱怨這個,當然除了抱怨這個車子撞他以外,還要其他的抱怨。一般人呢,怎麼我學了佛沒有保佑我,怎麼反而還要受這個障礙!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現象,我們把佛法看成功就像今天現在世間上面大家做小販的,我給你三塊錢,你給我三塊錢東西,我給你十塊錢,你得給我十塊錢東西,我們把學佛法想成像交易一樣,好像我今天供養了你三斤香蕉,等一下你就應該來加持我,讓我發一個大財,就這麼荒唐法!對佛法的深厚的內涵都不清楚!佛法珍貴的講都講業,這業前面一定是非常深厚的因緣,絕不是眼前的。我所以特別講這件事情,因為一般普通人、很多人哪會常常抱怨:「嗯,我學了佛怎麼不靈光啊?」實際上我去看那位同學,那位同學不但不抱怨,而且還說:「師父!真對不起您,還勞您駕,我業障很重,我淨了我的罪障啊!」那我聽了是非常讚歎。26:37(26:21)
佛法本來告訴我們這是業,今天了解了這個業以後,應該清楚這一件事情的所以發生,跟眼前學佛不學佛是沒有關係。以前如果你造了這個業,這個業一定會感果,現在我們了解造了這個因就感果,沒有感果之前這個業一定不會消失。進一步來說呢,當這個業感果的時候,是不是同樣又要造業?譬如說我以前傷害過某人,那麼今天這個怨碰上了,我會被他傷害,這個大家懂不懂?請問:現在你被他傷害的時候,你採取什麼態度?通常情況之下,他來傷害你,我也莫名其妙為什麼他傷害我,我會覺得:欸!我好端端的,為什麼你今天要這麼來傷害我?乃至於完全不知道我們會不會抱怨?我想我們會抱怨。所以學了佛以後告訴我們叫「觀業忍受」,到那時候我安心忍受,那這樣一來的話呢那前面造的業到此為止,你眼前不會再受。可我們平常都受不了,自己會抱怨,三字經一大堆。所以這個時候一方面前面造的業到現在感果了,不錯,但是是不是同時又造業啦?同時又造業,然後呢將來再感果,所以永遠地輾轉越纏越緊。結果那位同學他覺得:啊,這是我的業。所以他不再抱怨,不但不抱怨,他還告訴我:「以前我學《廣論》,《廣論》上面說無常、無常,好像很有道理,可是對這個無常兩個字感覺滿輕鬆。喔,今天碰見這件事,才曉得無常是這麼個無常相,心裡面膽戰心驚,誰都不知道我這個性命能不能保持到下面一分鐘。」他「叭!」一下撞上去,人就昏倒了,一點都不知道,等到醒過來已經很長一段時候在醫院裡,躺在那裡了。他現在有機會醒過來,假定「啪!」一下車子撞上去壓在他身上,他醒得過來嗎?醒不過來。所以他說:「啊,我現在才曉得無常原來是這個樣。」所以他不但不抱怨而且還感激,這兩個差別大家分得清楚嗎?我們平常遇到一點點事情就抱怨,講了很多道理,這個道理幹什麼?增長自己憍慢,然後呢還要造很多惡業;我們到底是學了什麼啊?唉!所以我深深地感覺到這個特點,這個叫什麼?相應、也叫相應。29:51(29:30)
所以我剛才講的相應哪,看看我們現在相應在哪裡?(002B)我們的相應在增長煩惱,還是我們相應在真正地淨除罪障、集聚資糧,這個對我們才是真正重要的。但願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學這件事情的時候,應該真正懂得這個。所以在這地方,修行本來是要幫我們學的道理去跟它相應,可是現在呢,「多寡聞」,要修行,一定要懂得道理呀!我們現在懂得了很多道理,如果說不能真正在跟它法理層層深入,只有停滯在增長煩惱、憍慢上頭;反過來,假定我們能夠不停滯在憍慢這個上,我一定能真正地深入;這兩者當中,沒有什麼第三條路。有很多人糊里糊塗,那根本不相應,這也是白浪費時間,這是一種。所以「今勤瑜伽的」呢,很不幸,不了解道理。那麼正規來說,剛開始應該廣學多聞,不幸的是「廣聞是不善於修要」,學了很多道理呢,修行,不善巧!01:17(30:51)
本來是應該懂得了很多道理,然後呢照著道理去努力地行持,這個努力行持並不是等到念完了再喔,剛開始已經講過,當我們在學的過程當中,隨分隨力,那也許說我現在還沒有懂,怎麼叫隨分隨力?雖然書本上理論上不太了解,可是周圍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啊,從家庭當中的父母、到兄長、到師友,那他們多多少少會告訴我們,我們應該隨分隨力地,在這些圈子裡當中接受好的這種概念,儘量地把那個壞的漸漸的淨化,這是我們做得到的。特別是學朗忍(Lamrim道次)這樣的一個教授,後面非常強調這個特點。那我們能夠做到了,就漸次能夠改善增上,如果做不到,我們始終會停滯在錯誤的階段。那個錯誤的階段,下面就說:02:24(31:58)
「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我們對於佛告訴我們的話,先我們根本不知道,就是知道了、學到了以後呢,「多片眼」,我們從一個角度去看,實際上佛要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無限的廣、一個面,或者是我們根本沒學到,或者學到了呢,我們會停滯在我們自己的一個階段,所以對這件事情看不清楚。他現在講的「片眼」,一個眼睛,一個眼睛看東西看不清楚的。03:05(32:38)
你們可以試試看,我們以前做過一個遊戲,這個遊戲是這樣:把一個眼睛閉起來,然後你拿兩個手食指,上下手食指頭兜,自己的那手指頭,兜不上。你們去試試看,你們有沒有發現哪,你閉上一個眼睛,兩個手指頭兜兜,兜不上。不要等一下,有人又是這樣,哎呀,我兜上了,不必,那個都是仔細的,自己的你仔細,就像你張開眼睛一定兜得起來,可是一個眼睛閉起來的話,要花很大的勁可能兜得上。眼前這麼簡單,手還是我自己控制的,閉上一個眼睛都兜不上了,你現在佛這麼深遠的東西,我們就懂了嗎?所以他說這個片眼的道理啊,是我們最容易的拿自己的錯誤的概念去衡量,這是我們的致命傷。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具足的能力是這麼地差,只覺得不行。然後呢理智「復乏理辯教義力」,我們腦筋當中說,五根所對固然不行,六根,那是要理論上面認識的,對這個教真正深刻的意義,我們一樣的不懂,因為沒有好好的在這個理論上面哪下過功夫,這產生了什麼效應呢?對正確那個內涵我們就不認識。04:57(34:28)
所以我們不管是眼前的、深遠的,我們都錯了,產生了什麼?反過來說,「故離智者歡喜道」,真正有智慧的,從佛菩薩到祖師,這他們所歡喜的這一條,我們遠離了。我們現在呢歡喜的是,跟他們歡喜的不太一樣,所以我們說是顛倒。不過我們還算滿幸運,比起佛菩薩來是顛倒,可是比起世間來說我們好一點。或者世間人看我們是顛倒的,我們很樂意接受,讓人家覺得這樣,但願我們能夠慢慢慢慢地,從世間這種路上面,能夠靠近佛菩薩。這順便講一下。05:48(35:19)
所以下面呢,說真正的圓滿教,我們現在要學的,真正什麼?說第一個呢,要理論上面,這就是世尊給我們的教誡,這個最究竟的圓滿的這個教授要什麼?要勝教授。那個要最殊勝的。平常我們的確不容易了解,要真正殊勝的教授,那個教授就是世尊講的那些真正的重要的精華內涵。這地方也順便講一下,在經論上面,以及菩薩祖師都告訴我們一個特點──「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但願各位記得這句話,將來你的一生經驗當中你會體會到。在《阿底峽尊者傳》上面,在《阿底峽尊者傳》,現在我們那一本《阿底峽尊者傳》是法尊法師翻譯的,他在翻譯的裡邊曾經附了幾句話。他是一個漢人,後來到藏地去,接受那個藏地的老師,經過好好的學,尊法師那個時代比起我們現在要早了好幾十年,如果拿我們現在算的話,大概早了七十多年,這樣。早了七十多年,他是民國十幾年的事情,我們今天已經民國八十幾年了。他曾經說過幾句話,他現在等到接觸了真正好的老師,算是有傳承的,回過頭來看我們沒有傳承的味同嚼蠟,一點味道都沒有(《阿底峽尊者傳》第二版P31:如來正法,重在師承之教授,譬如《現觀莊嚴》初三智、次四行、後一果,若無師傳則絕不知如何修行。真有傳承者,則尊者之《道炬論》,宗喀巴大師之《菩提道次論》,迦當派諸大善知識之《道次教授》等等,莫不根源於《現觀莊嚴》一書,余今覺無師承之講譯,味同嚙蠟。)。所以這個裡邊特別說,如果沒有好的教授老師來,這個傳承的教授講的話,我們根本不可能懂。有的時候你條件高,說不定就隨便一講就可以,可有的真正重要的東西的話,都要很深細地好好去聽,絕對不是我坐在這裡,隨便聽一下自己就覺得懂了,不可能,絕不可能的;如果你可能,大概你就是佛菩薩了,這一點我們漸漸慢慢的愈想深入應該了解。說現在這個真正圓滿的、不錯的、不離智者歡喜的這些圓滿的教,是要真正殊勝的教授。那麼現在呢宗大師那個時代看見了這個,所以「見已釋此大車道」,所以他裡邊、內心哪感到特別「喜」跟「勇」,這樣,做這件事情,他有他的很大的歡喜的力量。08:55(38:27)
這個就是造論的宗旨,那麼也就是在這地方告訴我們,這本論當中它會把這個修行人的欠缺,真正修行人的欠缺在哪裡,它會很清楚地指出來,然後呢要廣聞,廣聞的人的缺點,他也在這個地方指出來。因此我們在學這本論的時候,不是把這個文字學會了以後,然後去到處能說善道去講,這是一個鏡子,學會了以後,我們自己反省,看看我在哪一個地方有了問題,然後呢在這問題上應該自己好好的努力,如果屬於罪障部分,淨化它,如果屬於教授部分,好好努力增長它,如果資糧不夠,那麼怎麼去積聚資糧,這個才是學這本論的真正重要的地方,也不辜負文殊菩薩、宗大師的教誡,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善根。10:08(39:40)
藏地通常在正講之前,很強調一點,說暇滿的人身是非常難得,現在我們今天得到,居然坐在這裡能夠得到圓滿的教授,如果我們不好好地學,所以這個學並不是坐在那裡聽聽哪,聽完了就講,然後自己增長憍慢,絕對錯了,根本錯了;學會了以後,像剛才說的,拿來淨化自己。那是真是浪費了自己宿生積的暇滿資糧。那這一點就是,這一部分呢就是大師造論的宗旨,也就是指出來我們學的人應該走的方向。那麼最後一個,這個就是諄囑聽受,大師非常慈悲告訴我們,我們有幸來學,應該以什麼心情來學?先唸一下。11:20(40:52)
【諸有偏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
好。「諸」,那就是所有。所有啊,現在我們一切的凡夫都犯了這個毛病,有一個呢,執,這個執是什麼呢?一共分人、我兩種執。這個執就是無明、暗。通常這種執,不是偏於斷邊,就是偏於常邊。那麼斷常對什麼呢?對中道而言,什麼叫斷、常、中,將來進入《廣論》當中有一個正確的說明,那現在我們先把名詞了解就可以。那個簡單來說呢,真正講緣起、中道正觀的這個叫中道。平常我們一般來說,要嘛執著在這個所謂斷邊,那就是人死了什麼都沒有,這樣。譬如我們現在科學上面,一般的見解就是屬於斷見;那麼平常一般的外道,這就是屬於常見。那個都是不順於因果緣起法則的,那都是偏。真正主要的就是在這上面。如果說一切普通一般人,都為這個錯誤的無明所覆,現在呢凡是不被這個所覆的,他需要什麼條件呢?能夠辨別善惡的妙慧力,這就是我們的資糧啊!這就比較不容易的一點。我們無始以來,現在我們不是沒有腦筋,也有很好腦筋的人,可是我們的好腦筋,都用在壞的地方去了。啊,腦筋比誰都好,然後呢想歪事情想得個靈光,這不能說不好腦筋,但是不能算是智慧。現在我們要具的妙慧力,是要真正的辨別善跟惡。那麼這個善惡也有個特點,如果做了這件事情,將來果報好的,叫做善,將來果報惡的叫做惡。這是有它的佛法當中,不是眼前看好壞,後面有它的深細的內涵,我眼前可以做得很好看,但是將來,這個屬於,包括什麼──意樂跟我實際上的行為,那就不細談了。要能夠具足這種的妙慧力量,這個妙慧就不容易了。妙慧通常就是對空性、緣起空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夠離開上面這個偏執這個束縛。14:35(44:05)
然後呢,不但具足這種力量,而且呢還有一個強烈的希望──欲。欲,欲是共通的,善惡都通的,欲就是「我要這個,我要這個」,有強烈的願望。如果說普通一般世間人強烈地來貪名、貪利、貪吃、貪睡,壞的;現在我們這個欲什麼?善法欲,我要學佛、要力爭上游。佛法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精進是絕端重要,沒有這精進力量的話,佛法是絕無可能。所以後面說「資糧善中進第一」,不管你腦筋多好,如果沒有精進的力量的話,你絕不可能有佛法上面的成就的。那麼這個精進要靠什麼呢?要靠這種欲,他有這種很強盛的善法欲,我要,要得到這個東西。有了這種對善法強盛的好欲、好樂之心,那自然這種好樂之心,願意去努力克服我們現在種種的難關。譬如我們在座的,譬如預科班的同學,大家去背書、寫字,他雖然滿辛苦,可是我有我的善法欲,我有我的理念,所以願意去做。我們後面去拔草,乃至於去打掃廁所,我覺得必須要做,集聚資糧,我就很認真地去做,那個都是善法欲,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樣的將來愈深入,這種愈是需要。所以眼前很多事情是鍛鍊我們意志的,當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哪,我們就絕對不願意出去的的時候拖拖拉拉的,反正時間到了以後,我就不去管它了,那個完全是傷害自己。你養成功偷懶的習慣,你將來要想真正修行的時候,你絕不可能走得上去,這點我順便在這地方一談。所以要嘛不做,要做我就全部精神去做,這樣。現在這種小的、簡單的事情,你有了這個能力的,將來愈深入,你才能夠有強盛的意志力量。然後呢不但內心的當中有意志力量,而且你的精力、體力都夠,你才能夠做這種最了不起的偉大的事情。這個欲我在這簡單說一下。現在的欲什麼呢?「欲令暇身」,我們得到這個難得的有暇之身,這暇身是專門指如法修行必須的條件。所以我們現在住在這裡,很多在家人,盡管有很優越的條件反而羨慕我們,因為他無暇,他沒有時間、沒有機會來修行,這是非常值得珍貴的。那白白地浪費,不讓它白白地浪費;這些「具足善者」,這些具足善根的人,不具足善根的人不一樣,不具足善根的人看我們:「啊,你們這些人坐在這個地方,我不會跑得出去玩一下子?我不會去做這件事情的?我們絕對不會願意坐在這裡聽、寫、讀、背。」所以這個需要很多條件,那麼專心努力地,專勵來聽聞這個教法。18:07(47:38)
那麼這個就是前面哪整個的序分當中,序分當中,那個主要就是歸敬。下面繼續的說一下,整個開顯,下面要正說,正文之前,有一個說法。那個我一個人單單唸一下就可以了。18:35(48:00)
【◎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徧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此中」就是指這本論,這本論當中,整個的說的內涵,是包含了,「總攝」,包含一切佛,不僅僅是我們釋迦世尊,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所以通常說佛佛道同,達到佛的地度,所有十方三世佛所了解的正確的內涵,完全一樣,沒有一點缺少。現在這本論所講的,並不是把佛的所有的話都包含在裡頭,而把佛的告訴我們的精要都含攝在裡頭了,這是第一部分,這是佛的話。然後呢,這個佛的話要傳下來的話,有一定有它的這個傳承,所以說「徧攝」,這裡面含攝了分兩部分:一個是廣行、一個深見,兩個大乘的流派。那麼這個流派,一個是龍樹菩薩的,一個是無著菩薩的,這兩個大車,相當我們現在走的這條道路,那個道路像軌道一樣,所以兩個「道軌」。這個道軌是幹什麼的呢?透過這個道軌能夠「往趣一切種智地位」,這個就是佛,能夠達到佛地的勝士法範。這一種殊勝的士夫,這個「勝士」就是殊勝的人。如果儒家來說就是君子,不是一個普通小人,就是這樣。那這個方法、軌範都在裡頭。那麼現在呢把這一個方法分三個次第,所以叫「三種士夫」:初級的、中級的、高級的,現在這地方初級的叫下士、中士、上士。那分著這個次第,我們應該修行的所有內涵,一切行持,要所有修行的,照著次第,沒有一點缺少。現在關於這部分呢,它這整個的這個走法含攝整個的內涵,這個依照著次第,排出一條路來,這叫「菩提道」,這樣。菩提道次第門,然後這個幹什麼的呢?引導具足善根的人。21:31(50:57)
我們沒有善根在這個時代絕不可能聽到這個法,然後聽到了以後,還要看個人善根的深淺。對我來說,我現在談不到在這裡講,我只是願意盡我的一點力量,集一點資糧。所以昨天那個法會上面,我跟大家講的,二十歲的人說老了,二十幾歲的更老了,我今年快七十歲,我說年輕了。我不是說笑話,因為我感覺到我條件太差,你們好的人高高在上享受,我小的事情我來做,為什麼?我要集聚資糧。這是真的,你愈是到那時候,你愈會感覺到我們資糧不夠,盡我們的力量,我能做的地方就該我做,到底做什麼?我不一定是我要做什麼才算,哪裡欠缺什麼我就做什麼,這樣,總是對整個的學習、對佛法能夠產生最有效的,這個最好,從這個上面來講。所以說這個情況之下,具足善根固然好,然後呢我們現在聽聞教法,大概多數有一點,然後呢希望從上面增上,那個大家還要靠自己的努力,這樣。但願我們憑藉著已經有的這個善根,繼續不斷地在上面增長,那麼使得能夠百分之百,能夠跟大師引導我們的條件相應,我們就上去了。所以「具善者趣佛地」,能夠一直達到佛這個地位,對於這個就是我們的目標。我們還有滿遙遠的一段距離,但是我們有的是機會,只要我們認識了,我們能夠不斷地在這個環境之下,好好地淨除罪障、集聚資糧那就對,那這個現在呢就是本論所說的主要的整個的內涵。23:45(53:10)
那講的時候,它有不同的方法,那根據各派不同的傳承,所以現在這個講法,一共有兩派,所謂23:57(53:20)
【◎ 此中傳有二派釋儀,(現在講那個法,有兩個派別不太一樣。一個呢,)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許由三種清淨門中,詮釋正法。謂軌範語淨、學者相續淨、所說法清淨。】
第一種,那個那蘭陀寺,就是印度一個最了不起的一個大廟,世尊涅槃沒不久就有了,這樣。沿傳了一千多年,現在整個的廢掉了,可是這個遺下來的遺址還在那裡。這個非常大,非常大、非常大,如果拿我們來算的話,大概可能要幾個鄉,甚至於可能比上一個縣,到底怎麼樣我不太清楚,如果諸位將來有因緣可以去考察一下,這樣。那個都留下來那個廢墟,廢掉的,非常大。現在我們一個地方說幾百甲,那它那裡的,那是多少萬,或者幾十萬甲,這麼大一個地方,這樣。我們現在一個大學說一百甲很大了,那蘭陀寺沿著這麼長,現在已經毀掉了不談,那個印度當年佛法最盛的地方。那麼那個地方的諸智論師,那個地方主要的那些大論師們,最有智慧的,他們承許的、他們運用的方法是什麼呢?就三種清淨,具足這個條件,他就可以解釋佛法了,那哪三個呢?「軌範語淨」──軌範就是老師,「學者相續淨」,老師講的內涵清淨,那學的學生呢,相續,相續就是身心,學的人也清淨,這個清淨的內涵很重要,後面慢慢地細說,我們現在真正要學的,就是要學怎麼清淨我們,使得我們做一個好的學生;然後說的法清淨。這是一種。現在呢,另外一種。26:15(55:37)
【後時止迦摩囉室囉,聖教盛行,彼諸智者,則許三種而為初要。(謂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如何講聞彼法規理。今於此中,應如後釋。)】
那後面以後起來的叫止迦摩囉室囉寺,那後面說,那麼這個就是阿底峽尊者的傳承,那個時候後起的,那後起的聖教很盛行,那個止迦摩囉室囉寺那地方,那個那些大的那個成就者,他們覺得,那蘭陀寺三種只能代表一種初要的、次要的,還不夠,還需要什麼呢?所以他們那地方重新安排,「謂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如何講聞彼法規理」,這樣三種。說正法造,造論的這個造者要殊勝。還有呢正法,所造的法要殊勝,除了這兩樣東西,第三項,怎麼講,有了最好的造法的成就者,也有最好的法,還要呢這法傳下來的時候,講、聽兩方面,怎麼樣做才能夠相應。這個法也就是阿底峽尊者傳的,那麼現在呢宗大師是得到阿底峽尊者的傳承,所以他現在這地方用的,就是表示這個傳承的根源,是採用這個。除了這個以外呢,所以說「今於此中,應如後釋」,現在宗大師說,我現在這兩種當中,用的哪一?用的後者,那表示他那個法都是有它一定的傳承。那麼然後呢,另外有一點意義,我們也不妨說一下。前面是那蘭陀寺這麼殊勝,那後來為什麼會慢慢的變,變到止迦摩囉室囉寺這樣起來呢?這也就是說,世間本來是無常相,還有呢因緣一直會變化的。所以以前的人根性具足,因為根性具足,條件都好,所以你簡單一點就可以了;後來的人條件差,這個簡單的不夠,所以要更確實的內容。因此在這地方呢,我們了解了以後,我們不必拿我們的現在的眼光去看哪一個好、哪一個壞,世尊說法沒有不好的,不同只是根性不同而已,這種根性的人以這種方法,那種根性的人那種方法。然後呢整個時代來說,向前跟世尊相應那種的條件好,所以不妨說得簡單,後來的人要同樣的內涵的話,就應該更多一點,這是我們附帶的,但是這個也並沒有一定的特徵。總之,從這個多方面去思惟觀察,我們能夠找到我們自己相應,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那麼今天就講到這裡,下次開始呢就下面那個正講那個正文。29:51(59:08)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