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選舉有很多方式,比較少人使用的是把選舉當成一種政治上的市場交易。
從這個觀點來看,第三勢力未能加入2020總統大選,等於讓選民少了一個新品牌可以選擇。原因:都被辣台妹嚇退了。這代表第三勢力只能停留在地方選舉的層次,進不了總統大選。
於是2020總統大選依舊是藍綠惡鬥的戲碼,也才會有蔡英文的學位爭議事件。
政治惡鬥的背後是政治狂熱,而一旦激情凌駕理性,就會投出讓自己後悔的票。
2020的政治狂熱,先有「韓流」的崛起,把韓國瑜捧上了天,這是一種基於階級對立的民粹,而後來應運而生的,竟然是另一種名叫「亡國感」,也就是基於民族情緒的民粹。
民粹與直接民主的差別何在?就在於投票是不是基於所有利益考量所做的決定,抑或只是衝動與從眾的行為。
這幾年,一種藉由網路與社群媒體而興起的直接民主,大有成為新型態民主的態勢,但顯然在2020總統大選止步了。
這次的藍綠對決,跟前幾次的總統大選並沒有實質差別,唯一特點是年輕族群成了關鍵選民。為什麼年輕人都支持蔡英文?
背後意義非常值得深思。
2020總統大選最確定的進步是媒體民調,因為各家變異變得更小了,當然也就更能做為投票參考。
全文連結如下。壹週刊每天可免費看一篇文章。
- 3樓. 柴子2019/09/26 07:242次大戰當美國宣布參戰的那一刻,就注定德日要戰敗,當陳水扁要參選總統的那一刻,就注定國民黨要失敗,當馬英九宣布要參選總統的那一刻,就注定民進黨要下台,當蔡英文宣布要選總統的那一刻,就注定馬英九統領的國民黨要下台,當王金平宣布要選總統的那一刻,就注定他只不過是來亂的,當韓國瑜決定參選總統的那一刻,就注定蔡英文只能當一屆總統就必須難堪的下台。這是一種"勢",也就是一種內外條件的配合,當內部衰弱腐敗,若外部無強權興起,那還能撐段時日,若外部強權勃興,就剩下算日子而已。至於過程的起起伏伏或垂死掙扎,或什麼三角督,也是必然發生的過程與插曲,但對於"勢"勢發生不了改變的作用的。100天後左右將發生的勢,現在看得清清楚楚
- 2樓. blackjack2019/09/26 04:23
我最近也發現壹傳媒每天可看一篇免費文章,但不看已經成習慣,所以等到這篇上稿後再看囉︿︿
其實年輕人在2014與2016做出了選擇,2020再一次,那也沒關係。
我一直沒有感覺從兩岸和解中得到啥「紅利」,所以對張茂桂所謂外省人從台灣與大陸交往得紅利的說法長期撻伐與反感,我不是台商也未從事觀光業,張茂桂一口兩岸交往以「外省人」受惠較多我就想吐!
2020選擇是兩岸的未來太言重,但會影響是千真萬確,反正大家要選蔡就選蔡,I have nothing to lose.
- 1樓. njmozart2019/09/25 21:46
可信度準確度降低, 集體墮落, 應該是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總統大選最確定的進步是媒體民調,因為各家變異變得更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