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小草實在是並不小:民歌五十
2025/02/15 14:41
瀏覽832
迴響2
推薦9
引用0
【小草實在是並不小:民歌五十】
「民歌五十」演唱會正在北高開唱,五十周年是怎麼算的?一九七五年六月六日,楊弦在台北中山堂舉辦演唱會,下半場唱了以余光中的新詩入歌的創作曲,沒多久有人開始說,「這是中國現代民歌!」校園民歌時代就開始了。
二〇一一,我得到梁實秋文學獎,頒獎給我的就是余光中;他過世的時候,我也寫了一篇紀念文章。
巴布狄倫的傳記電影正在上演,余光中的新詩〈民歌手〉等作品,就是受到巴布狄倫啟發,這首歌在「民歌五十」成了大合唱曲之一。
校園民歌的開始與結束都跟醫生有關。校園民歌怎麼結束的?一九八二,一個落跑醫生,名叫羅大佑,唱了一首〈鹿港小鎮〉,用強烈的搖滾節奏,取代了童謠民謠一般的舒緩旋律,也在文藝氣息的歌詞裡增添了抗議的怒氣,音樂口味重了許多,一下子就把校園民歌的聽眾吸引過來了。
校園民歌的開始呢?跟另一個醫生鄭泰安有關。鄭泰安後來成了精神科教授,做了很多精神疾病的重要研究,也掩去了他年少時代的文藝過往,因此精神科的人多半不知道。
鄭泰安是文藝青年,但因為太會念書,於是保送了台大醫科,然而無法忘情人文,於是在一九七五創辦了《夏潮》雜誌,那時他已經在台大精神科當醫生。
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同時代的胡海國、符傳孝、文榮光、楊庸一等人,他們做了什麼事?在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翻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書;另外,同樣一批醫生也創辦了《健康世界》與《當代醫學》雜誌。

「夏潮」是什麼?就是後來大家口中的左統思想!幾年後出現了黨外雜誌《新潮流》,用意之一,就是要跟《夏潮》打對台。
想像不到精神科有這樣的前輩吧!鄭泰安有一次來到我的醫院,看到我桌上電腦螢幕背景人物是妮可基嫚,就微笑了起來。
一九七七,淡江大學操場舉辦了大型民歌演唱會,幾千人參加,當時上場抱吉他唱歌的人裡頭,有一位就是鄭泰安。

校園民歌的發韌,與《夏潮》雜誌及淡江大學的一些老師,關聯頗大。鄭泰安後來跟蘇慶黎結婚,沒多久就離婚,而蘇慶黎的爸爸是蘇新,他是老台共成員,跟謝雪紅都留在大陸,直到過世。
校園民歌一開始有兩股發展路線,一是楊弦,取法於巴布狄倫為代表的美國民謠,音樂美學比較複雜,另一就是以夏潮與淡江為主力,以李雙澤為代表,強調淺白,大家都能聽能唱,宛如童謠與傳統民謠的一派。
當然,同樣的精神都是:唱自己的歌。
為什麼要唱自己的歌?因為,美國不理我們了!校園民歌發生的一九七〇年代,有幾個重要政經背景,第一個就是保釣、退出聯合國、蔣介石過世與中美斷交,當時大家頗有一種「台灣快要不行了」的氛圍。既然美國拋棄了我們,就不要唱他們的歌了!
第二個背景是經濟起飛,受惠於十大建設,大家有錢以後,大學生多了起來,時間也比較多,就會開始進行歷史與文化的反思。
第三則是民主運動的興起,那時歷經了一九五〇與一九六〇年代的白色恐怖,共產黨人殺得差不多了,國民黨開始不那麼擔心大家在想什麼,於是思想與文化活動得到了舒展的空間。
從這裡可以想到,現在,美國也可能再次不理我們,而台灣政局也再次陷入了紛亂,兩岸局勢更是詭譎多變,但你看現在的台灣流行音樂,並沒有半點反思能力。
在「唱自己的歌」之前是「寫自己的文學」,而出現了鄉土文學論戰。更早,也有人對新詩的晦澀進行了批判,砲火非常猛烈,雖然現在看起來,那些人應該是讀不懂新詩才反彈。
校園民歌之後,出現了「拍自己的電影」,也就是台灣的新浪潮電影運動,楊德昌、侯孝賢等。
所以說校園民歌是一九七〇年代,台灣在政治與經濟轉變時期,所興起的文化反省與創新運動關於流行音樂的一環。

楊弦為什麼找上余光中的新詩?就因為沒那麼晦澀吧!余光中是最好的新詩入門,直到現在都是如此。後來校園民歌的重要元素之一,便是以新詩入歌,或者寫歌詞也運用了新詩的寫作技巧;因此,校園民歌能夠興盛,跟台灣豐富的新文學基礎,尤其是新詩寫得很好,相當有關。楊弦寫過余光中的〈鄉愁四韻〉,後來也被羅大佑重新譜曲。
李雙澤呢,英年早逝,但留下了代表作〈美麗島〉。校園民歌的另一個面相便是愛國主義。有〈美麗島〉,就會有〈龍的傳人〉,那是一個政治意識與國家認同還在醞釀的年代,才能有豐富的文化產物。
〈美麗島〉主唱楊祖珺後來跟林正杰結婚,也把這首歌唱進了黨外運動,而〈龍的傳人〉來自侯德健,後來去了大陸。〈美麗島〉,其實跟左統的夏潮,關係很深啊。
「民歌五十」曲目不只有〈美麗島〉、〈龍的傳人〉,甚至也有〈少年中國〉,歌詞開頭是:「我們隔着迢遥的山河,去看望祖國的土地。」這才是完整的台灣啊,而不是現在遭受文化清洗以後,充斥漂白水味的所謂本土文化氛圍。
七、八〇年代的台灣人,並不排斥,更不畏懼中國與中國共產黨,跟現在完全不一樣,那才是真正勇敢的台灣人。
校園民歌的旋律呢,一種是比較藝術取向的寫法,另一種則是宛如童謠與民謠,聽一、兩遍就會唱了。在後者當中,最著名的一首之一是〈小草〉。〈小草〉是陳輝雄的作品,他也寫了〈廟會〉、〈歸人沙城〉、〈拜訪春天〉,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他是校園民歌裡相當有創作才華的音樂家,可惜在名利上都沒有他的份。
校園民歌另一個創作主題是懷鄉與懷舊,而這樣的主題也有台灣本土與中國原鄉的分別,比如〈月琴〉與〈出塞曲〉就是箇中代表之一。
校園民歌在音樂上的一個養分是美國的鄉村歌曲,於是也有好多書寫草根生活的小品,比如〈鄉間小路〉。另一個特點是清新,寫起情歌也就點到為止,韻味無窮,比如〈恰似你的溫柔〉。年輕人腦筋發育快,開始抽象思考,於是充滿哲思與人生感懷的歌也不少,比如〈曠野寄情〉、〈歸去來兮〉。當然也有繼承千年文學傳統的詠物寫景歌曲,比如〈秋蟬〉、〈木棉道〉。童謠類的校園民歌,大家都會唱,比如〈抓泥鰍〉、〈蝸牛與黃鸝鳥〉。
一九七〇年代只有老三台電視,校園民歌並非靠著電視傳播,反而是廣播與唱片,以及校園歌唱比賽。那是從唱片過渡到錄音帶,在CD出現以前的音樂載體年代。歌迷當然是年輕學生為主,老一輩還是聽日本味的台語歌曲,或者大陸來的上海老歌,而中生代則是聽鳳飛飛與鄧麗君。
鳳飛飛與鄧麗君是唱劉家昌,以及受到劉家昌影響的作曲家的歌,而劉家昌的歌跟校園民歌有何差別?劉家昌前陣子過世以後,我把這問題又想了一下,大概你把〈月滿西樓〉、〈海鷗〉的三拍子轉成四拍子,再把轉音與節奏弄得呆板一點,就是一首校園民歌了。
校園民歌帶來的回憶氛圍是平靜、簡單、快樂的七〇年代生活,那時還沒有什麼哈日,也沒有港星,美國流行歌曲也很少聽到,眼界有限,但煩惱也不多,還不知道接下來就要進入一個生活大爆炸,熱鬧一千倍的八〇年代。
我是在校園民歌年代長大的小孩,所有歌曲都是熟到不能再熟了,因此平常不會去聽,只有遇到「民歌五十」這類紀念活動,會再回味一下。
「民歌五十」另一首大合唱歌曲是〈小草〉。
「大雨來,彎著背,讓雨澆;雨停了,抬起頭,站直腳!」
幾個月前聽到〈小草〉,都會落下淚來,現在已經不會了。
「不怕風,不怕雨,立志要長高,小草實在是並不小。」
小草已經漸漸長大,再大的風雨,也不會害怕了!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散文
自訂分類:樂評
下一則: 單身熟女舒緩有致的生活顯影
迴響(2) :
2樓. 哇 往事啊
2025/05/12 23:05
看到 歸人沙城 趕快去Youtube 再次悸動一下!! 謝謝您!!! :)
1樓. frank060606
2025/02/16 10:27
王夢麟因為形象並不好,作品被打折扣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