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今藝術 2009/09/15
究竟政府可以透過何種方式進一步地來幫助、促進產業的發展或成了人們心中的疑問,除了現行設立的創作補助金申請專案、辦理獎項、提供藝術家至國外公家藝術機構駐村交流展演、舉辦城市藝術節外,是否還有什麼方式可以讓藝文產業鏈更加地活絡、讓藝術貼近人們的生活?
【文‧攝影/陳沛岑】
在經濟動盪的時代下,文化與藝術產業的發展除需產業界人士各自努力外,無疑還需政府單位的扶植,但究竟政府可以透過何種方式進一步地來幫助、促進產業的發展或成了人們心中的疑問,除了現行設立的創作補助金申請專案、辦理獎項、提供藝術家至國外公家藝術機構駐村交流展演、舉辦城市藝術節外,是否還有什麼方式可以讓藝文產業鏈更加地活絡、讓藝術貼近人們的生活?澳洲的藝術銀行(ArtBank)或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案。
ArtBank藏品。
若分析澳洲的藝術市場,將發現或因為地理位置的影響,本質上它還是一個以內需為主的產業,雖然近期由於澳洲畫廊群的集體積極對外拓展觸角、在歷年國際重要大型展覽上澳洲藝術家的表現吸引了外界關注的目光,人們對於澳洲當代藝術的認識程度與日俱增並肯定其重要性;然而無可諱言的是,今日國際級的重要收藏者、廣大的海外市場投資人入場澳洲藝術市場的比例並不大,澳洲藝術的國際消費盤局還甚微小;其實後面這個狀況與台灣藝術市場的處境相當類似,但澳洲政府在擴大內需與支持本地的畫廊與藝術產業上,卻展現了不同的態度,而當中,體現這個差異點的便為當地獨特的政府單位──藝術銀行(ArtBank)的成立與運作。近期藝術銀行的執行長凱瑟迪(Geoffrey Cassidy)接受本刊獨家採訪,談論了藝術銀行創立的背景、實際運作的模式與目前的營運狀況。
擁有最多澳洲當代藝術品的收藏庫房
澳洲藝術銀行於1980年成立,一開始隸屬於澳洲文化事務部(Cultural Affairs Branch of the Department of Home Affairs),成立的背景基因於當時一批政府官員至加拿大拜訪時參觀了當地的藝術銀行,認為該模式能幫助國內藝術產業的發展,因此在回國便籌組澳洲藝術銀行的成立,目前藝術銀行的總部設在雪梨(Sydney),並於墨爾本(Melbourne)、伯斯(Perth)設有分部,總員工數為17人。
提到「藝術銀行」或許大家會想像它是否提供藝術品的抵押、貸款、保管服務?事實上它完全不涉及上述三項業務,只是單純的提供藝術品的「出租」服務與租借藝術品的諮詢。凱瑟迪指出藝術銀行主要功能有二:第一,每年儘可能大量地購買「澳洲本地」的藝術作品,建構銀行可出租的資產,而購買的動作對藝術家創作、本地畫廊產業的經營無非能達到最直接的鼓勵;第二,透過出租的事業,創造讓民眾與藝術品共同生活的機會,例如讓一般大眾直接在工作場域或生活中經驗藝術品可能為感官、想像帶來的愉悅或啟發,此亦涉及美學教育的目的,例如若當地民間企業向藝術銀行承租一批作品後,藝術銀行會派專人到該公司在午餐或休息時間舉辦非制式的作品賞析與導覽活動,和與會者分享出借作品的內涵、創作背景,培養人們對藝術欣賞、感知的興趣與進一步同作品對話的可能。
在創立的初期,藝術銀行的營運仰賴政府資金,是個「不斷花錢的機構」,然而自1992年起,藝術銀行已經能由出租藝術品的所得來自付開銷,無需靠政府補助即可營運自如,甚至日益擴張(但仍為一公家單位,今隸屬於「澳洲聯邦政府水資源文化遺產與藝術部」(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Water Heritage and the Art)之下)。例如墨爾本的分部即於2004年成立,而藝術銀行近年在投入在藝術品購買的預算更有顯著的增長,如成立初期1980年政府提撥給藝術銀行購買作品的預算為25萬澳幣,2007年當凱瑟迪甫加入時,該年預算約為65萬澳幣,但在去年,他把預算追加至100萬澳幣(約為新台幣2712.2萬元),凱瑟迪自豪的表示此為「有史以來最高的預算紀錄」(若單以投入澳洲當代藝術的購藏來說,其實這是個可觀的數字,並且全澳洲所有美術館年度購藏當代作品的預算都沒藝術銀行來的高),而他們也毫不保留地把預算「全數花完」!例如在去年7月底舉辦的墨爾本藝術博覽會(Melbourne Art Fair)中,短短四天的時間,藝術銀行花了20萬澳幣(新台幣680萬元)買下48件澳洲藝術家的作品,包括以肖像攝影著名的墨爾本藝術家歐巴札尼克(Simon Obarzanek)的攝影作品、擅以鐵絲網為材製作變形雕塑的沙特(Britt Salt)之作品《Monoform S.049》,其無非是藝術博覽會中的最大買家之一,除此之外他本人和工作伙伴並經常四處去看展,不僅只向重點城市雪梨、墨爾本兩地的畫廊買作品,而是試圖把收藏範圍擴大至澳洲6個州與兩個自治區中的畫廊、藝術機構裡,企圖支持當地「整體」的藝術產業與「最多數」的藝術家。
ArtBank藏品:蘭頓(Christopher Langton)2007年的作品《無題》(Untitled)。
雖然墨爾本藝術銀行總部的外觀看起來不甚起眼,甚至可說相當儉樸,活像個鐵皮屋,然而一但走入其中將會發現裡頭四處皆是寶,藝術作品以看似無調理實則有潛在秩序地被擺置在空間之中。一樓空間幾乎全被作品所佔據,廣大的儲藏室中設有一排排活動的網架,上頭掛置著各種類型的作品,並有展示間(Showroom)、租借諮詢室、作品維護、拆送寄貨整理區。目前藝術銀行擁有總價值超過3500萬澳幣,總數達9779件的作品,堪稱是一擁有最多澳洲當代藝術作品的收藏庫房,而每件作品都經過電腦建檔,透過系統化的管理掌握藏品的細節、所存放的位置與租借狀況。在去年的全盛時期有高達75%的作品全部出借於外,凱瑟迪笑說,他幾乎要以為總部的儲藏室變成了「空城」,而每每當他在辦公室看到某件作品時,常會覺得自己是「第一次見到它們」,許多作品非常熱門,常年租借在外,讓他甚至「忘了曾買下這些作品」。藝術銀行的成功不喻自言。
多元的藏品:收藏機制與標準
凱瑟迪指出藝術銀行並不是一個像是「美術館」的機構,它沒有那麼大的學術包袱,銀行的建立主要在支持澳洲「本地」藝術發展、透過在第一市場的畫廊、藝術博覽會中購買作品給藝術家實質的助力,以收藏「在世」的當代藝術家、市場上新興藝術家的作品為準則。而藝術家創作的媒材多元,所以藝術銀行的收藏也橫跨雕塑、平面繪畫(當中有40%原住民的創作,此也為藝術銀行藏品的重點特色之一)、攝影、工藝類的瓷器、紡織、玻璃製品(各類藏品比例請參考右圖),在當中觀者也可見不少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例如墨法特(Tracey Moffatt)、韓森(Bill Henson)、巴頓(Del Kathryn Barton)、前輩藝術家歐莉(Margaret Olley)、迪克森(Robert Dickerson)等人的作品。而在所有藏品中,目前市場價值最高的即為日前剛於維多利亞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舉辦個展的澳洲現代主義名家布拉克(John Brack)一件完成於1992年的油畫作品,市值約為60至70萬澳幣(約新台幣1600至1900萬元)。凱瑟迪表示其實這是他們很早期購入的作品,只是今日其市場價值攀升許多。
事實上藝術銀行平均購買單件作品的預算是4000澳幣(換算成新台幣僅11萬元),並不是一個很大的數目,但唯有如此才能將資源分散給「盡可能多」的獲益者(支持最大多數的藝術家,但當然也有例外的狀況會增加單筆購買預算),其不諱言在近幾年市場爆衝的狀況下要用這樣的單筆預算來買作品略顯得「有點難度」,唯藝術銀行在每一筆購藏決定之前,都經過審慎的考慮,所將購藏的作品必須是「藝術家階段創作中具代表性、質量好的作品」,特別傾向在藝術家還未那麼具名氣時入藏其作品(此時作品價格較便宜,多能在設定的預算之內),除此之外,其也必須把絕大多數客戶的喜好納入考量,比方說普遍大眾喜歡明亮、色彩豐富而非死氣沉沉的作品,或者許多出借的作品展示處往往是辦公室,在工作場域中主題太過具爭議性有時會影響員工工作心情……,雖然這樣說來選擇具有的作品風格的作品顯得「安全」許多,但基本上藝術銀行還是願意冒險,盡量把購藏的作品類型多元化,以符合各類不同的需求(儘可能地支持藝術家、服務客戶,有時也必須「教育」客戶接受具前瞻性的作品)。而基因於銀行內專家的眼光,不少其他接洽的藝術家在幾年之後都成為市場的寵兒、作品價格也隨之上漲。因此現下許多畫廊、藝術家也會認為讓作品列入藝術銀行收藏中代表了某種指標。
而自去年8月開始,藝術銀行也首度跨足錄像藝術的收藏,雖然目前的此類作品數僅佔整體收藏比例的0.1%,僅12件(當中包括已成名的藝術家克魯克斯(Daniel Crooks)的《第四號交會點》(Intersection No. 4)、新銳藝術家:佛勒(Hayden Fowler)的《奧德賽之羊》(Goat Odyssey)、布萊克摩爾(Kate Blackmore)的《契努克人》(Chinook)、米契(Dorota Mytych)兩件閱讀系列作品等),但凱瑟迪認為「這只是個開端」,錄像已成為當代藝術家普遍使用的創作語言,未來藝術銀行將逐漸著重在此方面藏品的建立。
藝術銀行每年不斷地買作品,但卻未曾因為想「獲致大量的利益」把早年購藏但今具有高度市場價值的作品賣出,主要的收益來源還是以出租作品為主,而就算賣作品,所考量的也非作品的市場價格,每年藝術銀行會檢視作品出租的狀況,長年乏人問津、在5年間未被成功出租的作品才會被出售。
【《典藏今藝術》2009年09月號;訂閱典藏今藝術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