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社論-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2009/08/04 13:10
瀏覽74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2009-08-04 工商時報 【本報訊】

     詩經豳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是「未雨綢繆」這個成語的由來。未雨綢繆,不只是個人或家庭所當為,更是執政當局所應為。因為對於經濟形勢的轉變,以及在經濟決策上的因應,通常會有四個時間上的落後(time lags),包括認知的落後(recognition lag)、決策的落後(decision lag)、執行的落後(execution lag)及效驗上的落後(effectiveness lag)。細察形勢轉變,掌握機先,防患於未然,是任何政府必須隨時面臨的考驗。

     由許多經濟指標可以看出,不只是中國大陸經濟仍維持高度成長,亞洲地區主要國家例如日本第二季工業成長較第一季顯著回升,新加坡第二季GDP也較第一季大幅成長,韓國第二季的經濟成長創6年來最佳水準,顯示亞洲地區經濟已經有從衰退止穩回升的跡象。即使是此次經經濟衰退的「禍首」-美國,根據聯邦準備理事會最近一期的褐皮書報告顯示,美國多處地區的經濟已經回穩,其經濟衰退已經接近谷底;歐洲各國的經濟情況,也與美國呈現相同趨勢。因此許多經濟學者樂觀地認為,第三季將是景氣觸底回升的轉捩時刻。

     全球股市更提早顯示景氣復甦的「綠芽」(green roots)。今年以來至7月下旬為止,中國上證指數上漲超過8成,台灣證交所指數漲逾5成,香港恆生指數漲逾4成,韓國Kospi指數漲逾3成,美國Nasdaq指數漲逾2成,日本日經225指數漲逾13%,歐洲地區的德國DAX指數漲幅也近1成。許多樂觀的學者專家以股價是經濟成長的先行指標為由,認為經濟復甦在望。

     從現有資料觀之,我們可以接受經濟衰退已經止穩的說法。但即使如此,仍應未雨綢繆,注意兩個隱憂:第一個是全球多數國家包括台灣在內,就業情勢都還沒有改善,甚至尚無落底的徵兆;第二個是資產泡沫化可能發生。前者讓人擔心沒有堅實的受薪階層,代表企業獲利和成長尚未恢復,以致經濟復甦沒有真正的基礎,短暫的景氣回升可能難以長期持續,這就是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Paul Krugman所稱的「失業下的復甦」(jobless recovery);後者則源自於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資金成本顯著低於在證券市場進出交易的預期報酬率,以致帶來全球股市的「非理性繁榮」。

     以台灣的情況而言,政府雖已正視失業情況的嚴重性,並採行多項措施來因應,但對於資產泡沫化的可能性,則尚未十分在意,以致沒有明顯的作為。以6月底台灣股市的本益比倍數而言,高達58.08,在全球主要市場中僅次於紐約,遠高於上海的25.3、東京的22.8(5月底資料)、韓國的18.3、香港的13.12、新加坡的12.24。台灣的股價是否偏高?泡沫化的可能性是否存在?由全球各市場本益比的相對高低觀之,已不言自明。

     另一個可能發生的資產泡沫則來自房市。根據央行發佈的資料,6月底的住宅貸款餘額創新高,達到新台幣4.77兆元,但建築貸款則下降至新台幣1兆元附近。住宅貸款餘額創新高,顯示建商為了去化成屋,而銀行為了讓浮濫資金有去處,因此互相合作,銀行以提高貸放成數、延長房貸的寬限期、推出階梯式利率貸款等方式,讓貸款者因為輕忽未來負擔而輕率購屋,未來極有可能導致類似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結果。

     根據媒體報導,台灣地區民眾自有房屋比率已經高達8成以上,這個統計若是經過財產總歸戶所算出來的數字,則新增之住宅貸款應是投資客的資金需求,將成為助長房價泡沫的力量。若該項統計並未透過財產總歸戶,則表示「無殼蝸牛」應不只2成,亦即新增的房貸餘額中,有一部份可能是因為政府的2千億優惠貸款及青年成家貸款等政策奏效,使部分無殼蝸牛終於擁有棲身之處;若然,則值得肯定。但如果就業面遲遲未能改善,這些新增放款的未來償還能力也值得特別注意。至於建築貸款的下降,表示建商推案減緩,資金需求降低;若以營建業的產業關連效果來看,建商推案減緩反將不利未來經濟景氣的復甦。

     綜上所述,我們呼籲職司穩定總體經濟的央行,在全球景氣衰退開始止穩,但資產泡沫化可能產生的情勢下,宜有必要的動作,例如採取選擇性的信用管制對於過熱的市場降溫、適度地收回銀行過度浮濫的資金、用「道德說服」等措施勸阻銀行不致讓貸款人輕忽未來還款壓力而過度借貸等。期望央行的作為能使經濟復甦踩著更穩健的步調前進,而使台灣經濟從幾個月前的「山窮水盡疑無路」,在未來幾個月真正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財經
自訂分類:相關評論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