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9 工商時報 【薛翔之/台北報導】
金控公司開放成立以來,跨業銷售行為的最大轉變出現─銀行櫃檯擬禁賣保險商品!據了解,為讓客戶清楚知道自己購買的商品是保險商品,非提供較高利率的定期存款,金管會研議,禁止銀行櫃檯販售保險商品,避免客戶消費糾紛層出不窮。未來保險商品跨售,必須回歸到理財部門進行販售,和銀行櫃檯區隔。
金管會官員指出,有些銀行櫃檯在客戶辦理存匯業務時,會說服推銷客戶,辦理6年期利變年金保單,由於乍聽與定存類似,但利率又比定存還高,有效吸引客戶,事實上,這類商品的總銷售額,十有八九是透過銀行通路進行。
但這樣的作法雖有利於銀行發展業務,卻也引發不少爭議。因此經過討論,金管會擬修改保經代管理規則,讓銀行櫃檯人員不致透過話術,就可引導客戶購買保險商品。
官員解釋說,銀行如果非販售保險商品不可的話,那就必須另外設一區域,由銀行的理財部門負責。總而言之,銀行櫃檯是不可以銷售保險商品,要賣的話,請把商品按區域區隔清楚。
據了解,由於保險商品的收益率,比定期存款利率來的高,但定存客戶若中途解約,仍可取回全數的本金,頂多是利息部分約打8折,反觀保險商品則可能面臨本金無法悉數取回的情況。因此,部分客戶往往在解約時,發現本金短少才知道,原來自己購買的商品不是定存,而是保單。
按銀行現行作法,櫃台會販售一些簡單的保險商品,例如:意外險、醫療險,以及簡單的儲蓄險。至於商品架構比較複雜的儲蓄險,及投資型商品和保障型險種,則多由櫃檯人員轉介給分行的財富管理部門理財專員,做進一步說明介紹。
據統計,銀行通路最熱銷的利變型商品,累積今年前5月,新契約保費收入(FYP)規模,高達821億元,當中有9成以上是由銀行通路賣出;今年5月份單月利變年金銷售131.91億元,占當月新契約保費近3成,約28%。
- 1樓. 星火2009/06/29 18:06銀行跳腳 影響每月保費收入400億
2009-06-29 工商時報 【薛翔之/台北報導】
為避免糾紛出現,金管會將明確劃分銀行櫃檯和理財部門銷售商品,嚴禁銀行櫃檯販售保險商品首當其衝,此舉引起民營銀行業者高度緊張,一大型民營銀行財富管理部門主管指出,目前銀行通路銷售的保單金額,約為整體新契約保費收入的六成左右,如限制措施的效果充分發揮,每月受影響的保費收入,估計在300-400億間,如何避免流失為銀行的極大考驗。
業者坦言,由於利率低到離譜,對於偏好存款型商品的客戶,確實銀行會引導他們去購買「類存款商品」,如1年後就到期的利變型年金,或者6年期的儲蓄險等,但顯然這塊市場,已被主管機關盯上。
銀行主管說,較多銀行是採取櫃檯直接販售保險商品,以公營行庫為主的業者,比較會採取轉介的方式,得知客戶的需求,再讓分行旁邊的財富管理理專,協助服務客戶。而這也是公營機構此部分業績明顯不佳的原因。
主管並指出,不能禁止販售是否代表也不能轉介客戶?是目前最需要釐清的,若連轉介客戶也不可以,勢必會對販售保險商品規模較大的銀行造成衝擊,「等於生意不用做了!」
據了解,金管會之所以如此嚴格規範,除了發現銷售糾紛申訴事件之外,也與多位官員的個人經驗有關,許多保險局官員近期到銀行辦業務,陸續碰上銀行櫃員將保險商品解釋為存款商品的情況,因此發現這種跨售行為,存有日後衍生成為糾紛的可能性,尤其近來對於處理糾紛不勝其擾,決定對此做法「嚴加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