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穆迪信評 決退出台灣市場
2009/04/10 11:24
瀏覽3,137
迴響1
推薦0
引用0

【經濟日報╱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 2009.04.10 04:35 am

全球第二大信用評等公司穆迪(Moody's)信評決定退出台灣與印尼市場,6月底將關閉台北分公司。穆迪表示,正與金管會協商受評企業與債券評等未來效力,希望降低對台灣市場的衝擊。

穆迪是金融海嘯後,第一家撤離台灣的信評公司。穆迪在台主要客戶包括台電、玉山金和台新金等。穆迪台灣區總經理陳莉莉昨(9)日不願表示任何意見,分析師也表示尚未接到總公司詳細指示。

穆迪香港公關部門則表示,台灣分公司將在6月30日結束營業,但是不會停止授予台灣公司的國際評等,此外也正在和主管機關討論,希望繼續維持所授予的本地公司評等。

依相關規定,國際評等公司若評等台灣公司,必須在台灣設立據點。市場人士指出,倘若金管會認為穆迪撤出台灣後,之前授予的評等無效,受影響較大的是債券、證券化商品與債券型基金;國內企業和金融機構因為多半有兩家以上信評公司給予信用評等,影響不大。目前國內僅台電與彰銀僅採用穆迪單家公司的信評。台電主管表示,穆迪辦理台電評等業務主要是由香港公司辦理,對台電影響不大。

穆迪昨天是透過香港公關策略處協理Eleanor Sheung發表書面聲明,表示重新檢討經營策略後,會透過香港、新加坡、雪梨和東京據點持續經營亞洲市場。間接承認將退出台灣市場。穆迪是在2002年來台設立辦事處,2003年5月獲得本國評等執照升格分公司,資本額5,000萬元。據了解,穆迪撤離台灣,主要是這幾年台灣的上市案大減、金融市場不夠活絡,導致穆迪案件大減,無法支付固定成本。

穆迪去年全球營收4.58億美元,衰退三成五;受評的公司債總收入2.94兆美元,下滑11%。穆迪關閉台灣與印尼分公司後,預計資遣120至170人。紐約穆迪總公司表示,主要是因為全球經濟衰退,業務緊縮,必須重新調整策略。

穆迪2006年底將台灣區首任總經理簡宗正調往香港,2008年1月再將從中華信評挖角的第二任台灣區總機理蔡東松調往新加坡,顯示台灣市場早已不是穆迪發展重點。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財經
自訂分類:相關新聞
迴響(1) :
1樓. 星火
2009/04/10 11:29
中華信評、惠譽 續擴展商機

【經濟日報╱記者林巧雁/台北報導】 2009.04.10 04:35 am 
 
中華信評與惠譽信評昨(9)日表示,不會跟隨穆迪退出台灣市場,且對競爭對手撤出深表遺憾。

兩家信評公司也指出,台灣信評市場已幾近飽和,期待未來企業提高海外發債需求,可擴大評等商機。

穆迪在台業務量與其他兩家信評公司相較最小,惠譽信評與中華信評所評等的金融機構為穆迪三倍,穆迪雖評等比較多的證券化商品與債券型基金,但在低槓桿化、企業高風險趨勢下,未來證券化商品評等的商機被擠縮。

其他兩家信評公司對是否接手穆迪證券化商品和債券基金,態度也十分保留。

信評業者說,台灣市場因為削價競爭,收費低廉,大陸一件評等可收10萬美元(約新台幣340萬元),但同樣的案子台灣收費僅大陸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導致信評公司獲利不易。

中華信評總經理楊鎮龍表示,台灣市場容納三家信評公司的難度的確較高,但市場處於競爭才有進步,且信評是對發行體的意見表達,市場上有愈多意見愈好,不能只存在一種聲音。

楊鎮龍說,台灣信評市場獲利雖然不高,但是在企業評等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像是台灣上市公司有1,200家,現在有評等的企業不到50家。

他指出,台灣的企業不願花錢評等,主要是因為海外投資人少,如果能夠提高海外發債規模,未來信評公司獲利可望隨之提高。

惠譽信評台灣分公司總經理何登堂也認為台灣市場相當飽和,銀行、證券、保險等,幾乎都已取得評等,未來業務想大幅成長並不容易。不過,他認為,台灣企業將來仍有海外籌資需求,評等公司有機會擴展此商機。
 
分析》砍價搶客戶 害苦了自己 
 
【經濟日報╱記者/林巧雁、李淑慧】 2009.04.10 04:35 am 
 
穆迪信評突然撤出台灣、印尼市場,引起外界震撼。台灣信評市場長期以來的信評競賽,不僅砍價吸引客戶,更競相給予高評等,在金融海嘯爆發後,終於害苦自己。

中華信評是台灣第一家信評公司,在企業評等業務上幾乎是寡占。但惠譽信評與穆迪信評加入後,以低價格、高評等搶客戶,引發台灣市場的信評競賽。

2007年穆迪宣布因為評等準則改變,大幅調升受評客戶評等,有銀行還因此連升兩級,引起市場震撼,不少客戶也因此投奔穆迪懷抱。

但信評終究應以實質分析內容取勝。穆迪把菁英外派,相關報告常由澳洲或香港分析師支援;反觀惠譽與中華信評積極培養本土金融、企業與證券化評等分析師,並定期出版研究報告,給人的信賴感自然很不同。

過去幾年,主管機關要求銀行、債券型基金、公司債、資產證券化商品都要評等,讓信評公司生意興旺。但這幾年銀行、債券型基金評等幾乎飽和,公司債市場更只有大型企業才會發債,發展相當有限。信評公司只能守著既有客戶,沒有新客戶,處境當然愈來愈艱難。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