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有人問我:最喜愛的北京景點在哪兒?
思來想去,總覺得哪兒都好玩,只是人潮太多,如果要說比較特別又安靜的景點,大概就是北京國子監了,特別是冬天,逛完一圈可能會走動的活物也就剩下自己一人。
北京國子監坐落於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內國子監街(原名為成賢街)十五號,交通方便,與孔廟和雍和宮相鄰,具有明顯的元代以後建築風格,而且保存非常良好。
倘若討厭和遊客人擠人?
除了前一篇〈北京天泰山之旅〉所描述的天泰山之外,另一處推薦的旅遊好去處,也就是北京國子監了。

我並非北方人,南方的氣候雖然宜人,卻沒有北方的凜冽,因此凜冽的寒風大雪,或者暴曬的夏季烈日,有一種使人懷念的感受。
過去到江南旅遊,總是惋歎江南太過溫柔,沒有北方的霸氣,特別是長江流域的很多地方,還是覺得那秀麗的景色太過旖旎,去過更北邊的蒙古東北,那樣的草原又太過豪放,所以還是喜歡北京的古色古香、北京的市井民俗、北京的人山人海、北京的含蓄典雅,還有冬季北京朔風霜雪的凜冽美景。
過去幾年不喜歡北京,地鐵總是萬頭鑽動,路上總是車水馬龍,天上總是空氣污濁,到處總是在施工拆建,但北京國子監那麼吸引著我,主要是這兒具有不變的文藝氣息。
國子監是隋朝以後的中央官學,為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明成祖之後由於首都北遷,在北京、南京分別都設有國子監,於是設在北京的國子監被稱為「北監」或「北雍」,而南京原址的國子監則被稱為「南監」或「南雍」。
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西元一三O六年),是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且是現今最古老的學術文化遺跡之一。

在北京國子監之前設立的古代大學,上古五帝時期稱為成均、上庠,夏朝時為東序,到了殷商稱為右學,周朝時則有東膠,而周朝又曾設立五大學:東為東序,西為瞽宗,南為成均,北為上庠,中為辟雍。
漢代始設太學,隋代始設國子監,而明初設中都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掌國學諸生訓導的政令,從明成祖永樂元年(西元一四O三年)定都之後,在北京設國子監,之後清代國子監總管全國各類官學,直到光緒卅三年(西元一九O七年)歸於學部。
可以說,隋煬帝設立科舉制度之後,主要是作為國家級的教育機關,各個朝代均出了不少優秀的文武官員,可惜清代變為只管考試而無教育體系的考試機構,清末賣官鬻爵的貪腐情況更使得此機構成為冗官匯集之地。
國子監學生在清代以前分為文武兩種,文稱文生,武稱武生,凡依照慣例規定繳納一定數額的錢給朝廷就成為「例監生」,等待國家的分發並在國子監學習,武生遇戰事得以被遴選,文生逢朝廷遇缺則補,具備縝密的公務員與教育系統。
北京國子監歷經元、明、清三代,名稱之始為漢代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的內容:「(黃帝軒轅氏)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故名之。
毗鄰孔廟的國子監,體現了古代「左廟右學」的規制,將祖宗信仰的傳承與學習視為一體,因此這所北京最古老的學校,歷經數百年的莘莘學子官場浮沉,到了戊戌變法時期,廣設學堂和廢除科舉的措施,最後使得北京國子監停辦。
冬季的北京國子監,雖說草木蕭條、殘雪淒清,卻也自有一番肅穆的氣象,彷彿就能幻想那些明清士人在此聚集與考試的繁華情景。

到了北京國子監,古槐成林而綠意盎然,古人在此處特別種植槐樹,就是因周代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說,種植三棵槐樹既然代表太師、太傅、太保的官位,所以在這些想當大官的公務員養成地,想要「登槐鼎之任」來「做大事」又「當大官」,槐樹就成為「公卿大夫之樹」。
北京國子監廣植槐樹,也象徵科舉制度的時代,這些監生們想要鯉躍龍門的期盼,結果數百年來人人都種樹,就使得這裡是少數可以看到許多槐樹綠蔭的地方了。
科舉制度的科考考場叫「貢院」,為了表示能給皇帝和國家貢獻人才,同樣也要廣植槐樹,在民間傳說中,文昌帝君是專管考試的神仙,所以在古代沒有文昌廟的地方,許多考生們會視槐樹為文昌帝君,並且在樹下祭拜,而最好的文昌筆據傳也是以槐樹來製成。
考運或許與自己讀書多少及主考官有關,但槐樹成了考生的膜拜之神,也是傳統民俗中相當有趣的部分。
北京國子監和孔廟均修建於元代,因此七百多年以來,古槐是此地的最大特色,老北京也稱之為「古槐、紫藤、四合院」,但現代的北京要找到此類場景,還得來到國子監吧。
槐樹是士人所愛,曹雪芹故居門前就有一株歪脖槐,通惠河畔的曹公槐也相當著名,不過由於槐樹的結理較疏鬆且目前少見,很少人拿來做為文昌筆了。

從北京國子監出去,街道兩側槐蔭夾道,大街東西兩端和國子監大門的兩側牌樓彩繪,同時也是北京僅存的古建街,建有四座牌坊。
北京國子監的整體建築採取道家理念,坐北朝南之外,中軸線上分佈著集賢門(大門)、太學門(二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等,東西兩側還有四廳六堂,構成傳統的對稱格局,是我國現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築。
就算只看建築,或者只瞧槐樹,北京國子監也會讓人覺得不虛此行。
史料記載元朝至明初左右,北京國子監內大約有槐樹和古柏二百餘株,可惜隨著時代變遷,以及人事推移,現存槐柏等樹僅有四十餘株,但每一株都有著特殊的風采。
北京國子監裡的古槐樹大多種植於元代,距今已超過七百年,這些古槐之中最著名的一棵槐樹,就是位於彝倫堂前西側的「吉祥槐」,也就是下圖所示。
「吉祥槐」是保存最好的一株,高約十五公尺,由兩棵主幹組成,雙幹的周長超過兩公尺,依偎而生,上面的樹瘤奇特而繁多。
這棵槐樹種植於元代,據說是元代國吉監第一任祭酒(大學校長)許衡所種植,有些槐樹歷經雷劈和風霜雨雪,早就枯萎或傾毀,只有此樹屹立不搖。
相傳明朝末年(西元一六四四年)這棵槐樹枯死,是上天警示朝廷,後來過了百年,卻又在清朝乾隆十六年(西元一七五一年)的初夏重新復甦,枝幹上忽又萌發新芽成葉,神奇地枯而復榮,當時的北京國子監人人都覺得是吉祥之兆。
此外,當年正值乾隆生母崇慶皇太后(鈕鈷祿氏)的六十大壽,這一甲子生辰就被好事者傳為吉兆的街尾巷談,所以馬屁拍得了之後就把這棵樹命名為「吉祥槐」。
當然,清朝的其他文武百官也紛紛題詩作畫,以示慶賀,大學士蔣溥奉旨到孔廟祭至聖先師孔子,得知此事之後夜宿北京國子監,連夜繪製了一幅古槐圖進獻給皇帝,終於得到乾隆皇帝的嘉獎,縱然個人認為蔣溥應該是個人才,但此人能從雍正時期一路平步青雲到乾隆廿六年去世,官場文化博大精深之術,古槐事件也顯示了他深諳此道。
清朝乾隆年間的《欽定日下舊聞考》(又名《日下舊聞考》)這部朝廷出版的古籍記載:「國學古槐一株,元臣許衡所植,閱歲既久,枯而複榮。當辛末一枝再茁之出,時慈寧六旬萬壽之歲,槐市眾生,傳為瑞事。」
「吉祥槐」見證的是官場,也是歷史,更是傳統民俗。
乾隆皇帝的才學算是出眾的了,不過好發議論、愛寫詩文的習性,使得他也寫了《禦制國學古槐詩》長詩:
「黃宮嘉蔭樹,遺跡緬前賢。
初植至元歲,重榮辛末年。
奇同曲阜檜,靈紀易林乾。
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壽筵。
喬柯應芹藻,翠葉潤觚編。
右相非誇繪,由來事可傳。」
好大喜功是皇帝的特質,攀比神奇來留點記錄也是必然,乾隆皇帝的詩句和蔣溥的古槐圖,以及眾大臣的詩文,目前還刻在碑上,立在樹旁,後來朝廷還下旨把古槐用琉璃圍牆保護起來,可惜這座牆現在已經不見了。

上圖是北京國子監的全覽圖縮小模型,正中央的那棵樹,也就是上面所稱的「吉祥槐」。
從這個模型就能看得出來,北京國子監的規模有多大,而要賞完全部的建築也並非一蹴可成,所以建議想去參訪的朋友可以花一整天逛逛,無論賞景休憩或走馬看花,這兒都是好去處。
個人沒見過古槐所衍生出來的詩畫石碑,據說目前仍保存完好,且已經在一九五六年就與《十三經石刻》一起被遷移到孔廟西側。
此外,還有相當有趣的歷史,就是槐樹使得北京國子監成為外地士子最難忘之處,國子監內有各式各樣的店鋪,為了服務這些考生或監生而存在,下圖就是蠟像仿真的復原景之一。
由於當時相機出了點問題,照片拍得不多,僅有寥寥數張,兩度造訪均如此,也不確定原因何在。
在《日下舊聞考》裡面,還描述了清朝乾隆時期及從前所盛行的「槐市」。
槐樹也是商人崇拜之樹,後來在周代時期的太學旁,種植一大片槐樹林,當時的士人來自於四面八方,有時為了互通有無,每逢初一、十五,這些人就在槐樹林裡各自拿出家鄉的土產或書籍,進行二手交易或叫賣來活絡經濟,除了進行買賣之外,也讓這些大學生或考生得以獲得食衣住行的各種補貼。
因為來此的都是文人,進行交易的時候和氣禮讓,「揖讓而升」的商業買賣少了市儈氣,就被人們稱為「槐市」,更是從隋代以來迄於清朝的數百年特殊現象。
之後,「槐市」也就泛指國子監,而「槐市眾生」專稱的就是國子監的大學生。

個人特別喜歡北京國子監的建築,那體現的是一種氣魄,以及文人士子曾經最深刻的嚮往。
高聳的屋簷之上,保留著數百年不變的各種瑞獸,此情此景在今日靜謐無人的北京國子監,忽然讓人感到有些悲愴,也不知當初種那些槐樹、設立這所國子監、聚攏那些知識份子,到最後為何在官場文化下變得十足諷刺?
讀書,很好;遊覽,很好;積極奮發向上自然好,似乎「槐市眾生」是個理想境界,可畢竟實現過。
只是,單純的禮貌交易,或許終究不敵官場文化,最後還是讓北京國子監蒙了塵埃。
正對著午後溫暖的陽光,又想起在各地的旅遊過程,上山下海四處覽觀勝景,總覺得有些感慨,不由得回憶以前曾讀過清代方汝霖的一首七律:
「勝境寵開萬象羅,尋秋拾級過山阿。
浮屠矗立囂塵淨,峭壁旁皴古木多,
放眼狂瀾誰倒挽,關心舊碣幾編摩。
勒名勉出登高句,買石何防載橐駝。」
總不免想起《種樹郭橐駝傳》裡面,那像是古槐樹瘤的橐駝,還有只知種樹而強調「官理非吾業」的郭橐駝,最後那句:「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好像也諭示了什麼吧!

- 4樓. 謎謎-藏頭詩(湖光山色)2012/02/07 13:15古槐
那一株古槐美極了.彷彿是一幅看不盡的滄桑圖畫! - 3樓. 筆記阿本2012/01/28 13:58一整天
南蠻子溫柔 韃子霸氣 ?
北監 北雍 南監 南雍
看來有生之年得去走走 花一整天
「蠻子」和「韃子」屬於舊社會的認知,個人目前除了寫歷史小說之外都不使用了。
推薦您去北京國子監一遊,風景可比這裡的照片美得多,南京那邊的國子監倒是沒見過,無法評論。
Rosy 於 2012/01/29 00:26回覆 - 2樓. 山鷹(寄三平)2012/01/28 09:44好文
有故事,有典故,有詩詞,有照片。謝謝您的讚賞。
Rosy 於 2012/01/29 00:21回覆 - 1樓.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2012/01/28 03:18看來真是值得訪訪的地點﹐祝福閤府新春誌喜﹗
龍年快樂!
Rosy 於 2012/01/28 07:29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