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生命和偉大的智慧,一個人所真正渴求超越的,究竟會是什麼呢?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筆下的浮士德(Faust),原本是個久居學術象牙塔中,心靈始終覺得困頓,肉體卻變得老之將至的人物。
面對現實中即將老朽腐壞的身體,浮士德感到非常懊喪,他覺得自己的人生結束得太快了,雖然花了一輩子的時光研究學問,卻對人生的各種經驗認知太淺,死板的知識和空虛的學問,已經無法滿足他的心靈需求;就在此時,魔鬼Mephistopheles出現了,為了能夠體會更多人生的樂趣,浮士德將靈魂出賣給魔鬼,交換條件就是讓自己的人生重新開始,有機會再次去品味所有為了學問而放棄的各種大大小小的樂趣。
浮士德所想要的,其實很簡單,他說:「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深的事物,我要遍嘗人類所有的悲哀與幸福。」一段充滿起伏跌宕、喜怒哀樂共存、變化多端的人生,聽起來多麼吸引人,有沒有一種願望,可以顯得如此動人的?
浮士德重新獲得了年輕的生命,展開生命的重新體驗之旅,魔鬼Mephistopheles企圖讓浮士德接受享樂、投機的想法,想讓這個知識份子變得庸俗愚昧,可是浮士德卻沒有陷入這些誘惑之中,對他而言,體驗人生,只是在擁有必要的知識之後,對生命重新燃起理想與熱情,並且一再審視生活的內涵,即便虛榮地回到了年輕的歲月,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是一個執著於理想主義的人生哲學家。
歌德透過浮士德說了:「追求知識的最後,竟然只剩下零碎的片段。」知識全都是零碎的片段嗎?生命之中各種繁瑣的學問,乍看之下十分瑣碎,顯得無法全然概括人生,能夠完整解說人生的,並非只有單純的學問,能夠擁有熱情與易感的心靈,會不會活得更精采呢?
就如同每一個寫作者都可能歷經的道路,浮士德的生命體驗,歷經追求愛情、追求美,最後完成實踐社會理論的道路。每一種嘗試,都是生命貨真價實的偉大體驗,會不會,擁有缺憾的生命,其實就是真正充滿愛與美的一種浪漫?
浮士德的戀愛悲劇,某部分來自於社會觀念的閉鎖,導致姦情與私生子的混亂關係,演變成弒母殺兄及謀害孩子的嚴重罪惡,相對於當時的嚴謹宗教思想,歌德所表達的是一個女人面對犯罪的哀傷與孤獨,而不是一個男人壓抑的自承;當浮士德的情人Gretchen因罪惡感而痛苦到極點時,他都不在情人的身邊,浮士德認為自己與情人有「不同的性質」,因此他犯罪前後可以避居山林、深夜跟魔鬼去狂歡,但Gretchen卻得獨自一人面對痛苦。歌德的偉大之處,不是寫出魔鬼的誘惑,或者男人見證了自己的軟弱,而是一個女人的堅強啊!
Gretchen深愛浮士德,但男人的心中卻不是只有愛情,當她入獄的時候,浮士德痛苦地說了:「她對愛情太癡迷!」女人最初和最終的罪惡,難道都是因為愛情嗎?會不會,歌德在描寫人性本質的同時,也在痛責男人的涼薄?男人永遠不能像女人一樣對愛情這麼癡迷,因為感受不同,這纔是愛情永恆的悲劇?
兩次讓浮士德自殺的原因,不是他知道的學問不夠多,而是瞭解得太多,卻又看不清生命的真諦,而兩次把他從死亡解救出來的,除了生活中甜美的回憶,還有魔鬼的引誘與男人的懦弱。
就像尼采(F. Nietzsche)赤裸裸地說生命只該有激情,而不能有太多的憂鬱,生活就該像他所寫的詩句:「憂鬱啊,請不要責怪我,我削尖我的鵝毛筆來歌頌你,我把頭垂到滕蓋、像隱士般坐在樹墩上歌頌你。你常看到我,昨天也曾有多次,坐在上午的炎熱的陽光裡,就如兀鷲在山谷中發出貪婪的叫聲……」
性愛不是犯罪,只是愛情幻滅的一個因素,尤其是當時那種壓抑的年代。Gretchen為了贖罪,放棄任何逃亡的計畫,在她生命的最後聽見了天上傳來的聲音:「她得救了!」
面對罪惡並且承擔罪行的女人,獲得了宗教上的救贖,但是浮士德卻仍然沒有得到應有的平靜,他懦弱地走岀過去的陰影,開始另一種追求,對於永恆的美和藝術的渴求。
這回浮士德不談愛,透過魔法呼喚出希臘傳說中天下第一美女Helen,這個造成Troy滅亡的女人,不像Gretchen那麼純情熱烈,她是虛浮的永恆之美,這個女人依然讓浮士德感到痛苦,他們兩人的兒子就像希臘悲劇的英雄,尋求壯烈淒美的偉大死亡,在戰爭的渴望中付出一切,後來浮士德對於美和藝術的渴望也就跟著幻滅了。
歌德透過這些描述,表達美和感受激情的瞬間,無法持久的外貌,以及心靈上的天差地遠,讓浮士德第二次的情愛只能跟幸福絕緣;經歷了美與藝術的接連幻滅,浮士德步向社會實踐之路,他說:「我要做大事。」什麼是「大事」呢?「大事」等同於「政治」,也就是管理眾人之事,這裡的描述頗為符合一個社會主義者的理想。
魔鬼Mephistopheles以為浮士德終於墮落了,以為這個男人想要聲名和權力所賦予的欲望,但浮士德根本不在乎聲名,他想要濟世救民,充滿了革命家的精神,以及實現類似Henry Moore偉大「烏托邦」(Utopia)的世界。
浮士德想要在海邊填土造陸,創建出一個心目中的理想國,也判斷這種建設可以造福人民,然而在計畫實行的過程中,浮士德發現四處碰到問題:每個人對理想國的期待竟然都有所不同!比如一對老夫妻,完全不想改變現狀,拒絕遷出要大興土木的地方;浮士德手下的官僚,想用建設的快速績效討好執政者,使用惡質而不正當的途徑,私底下把兩夫婦謀殺了。
歌德的偉大又讓人讚嘆!兩百五十多年前的這位文學家,就已經看到了這個世界運轉的命運,如果爲了理想不擇手段,理想國還能成為一種理想嗎?當然,理想的墮落出自於腐敗,身邊的人都貪瀆違法了,想要共築理想的境界,焉能不破滅?
浮士德心想:「在任何瞬間,我都得不到滿足。」但他從三種幻滅的追求中,難得地學會了謙卑,還有一種東方的佛家出世見解:「這個世界我已經看透了,勘察短暫人生,使我不再有成為神的念頭。」這種想法和尼采相悖,浮士德拒絕了「超人」式的念頭,只因「這世界對追求理想的人並不沈默」,以及一種出乎現實主義者的自剖,說道:「我要堅定活在這塵世間。」故事的最後,他是一個又衰老又眼盲的存在,相信自我的能力,仍想要堅定追隨心目中的理想。
浮士德死去的那天,魔鬼Mephistopheles並沒有取得他的靈魂,因為上帝已經先取走了,這個老套的結局讓可憐的魔鬼扼腕不已;浮士德因為看透人生而獲得突破,Gretchen卻是因爲深刻的悔罪,而得著神的恩寵,這是回到宗教本位所寫出的結論,但是卻不是全部的論點。
歌德的作品,無論是對於愛情、理想、永恆、藝術和對社會國家的期許,都有別於當時的其他文學家;他把生命歷程當作每個人必須經營的重點,以調侃思想、主義、知識當時這些理性主義者的主題,紓發了個人最強烈的否定,而且也沒有完全把宗教性的懺悔與迷戀,當成個人生命最終的答案。
真正的善並非藝術和美,也不是完全為了他人而活著,這裡的探討間接否定了某些基督教的思想,以及社會主義的看法,而進入一種類似小乘佛教的個人主義:自己的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要浪費美好而短暫的光陰。
歌德不認為人可以成為上帝,尼采卻強烈肯定人能成為神的看法,在這個基調上我認同尼采,不過這種相反的想法,也可以反思理想和生活,是否謙卑的洗鍊,可以使得一個人的靈魂更能獲得普世的超越,那不只是屬於宗教的,沒有過分包裝的莊嚴與教條,也沒有威迫式的右派思想,更拒絕左派的自由主義論調,在歌德的想法之中,人只是人而已,生命如此短促,與其花那麼多的精力與時間,去跟各種思潮切割或結合,不如認真面對自己的生命,即使奮鬥之中伴隨著軟弱,卻能讓自己更看清生命的意義,認真活著。
我曾經因為相同的煩惱,而覺得人世間缺乏永恆的美好,比如宗教或者藝術,美好的是別人的信仰,美好的是別人的心靈,如果無法充實自己,那麼,可能還是會落入自設的陷阱,輕易放棄自我和生命而已。
- 4樓. Rosy2006/11/05 23:46~回覆B:
我完全贊同妳的看法:人生美好的是過程,不是結果。
不過我還不能坦然面對疾病、痛苦治療和死亡(我還是看不開)。
- 3樓. B2006/11/05 16:36
- 2樓. Rosy2006/11/03 23:08~回覆B:
生命是一場孤單的旅行,太早走完是一種悲哀,不知自己去過哪些地方也是一種遺憾,還是如妳所說,能夠及時行樂最好。問題是:哪一種最有樂趣?
畫畫、閱讀、欣賞電影……與我心有戚戚焉,除了下廚,這些都是我最喜歡從事的活動呢!
- 1樓. B2006/11/03 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