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不想談狐、貂、狸、貉等毛皮動物(fur animals),小肉球過去曾經協助動保團體伸張毛皮動物的生存權利,牠們如何被捕獵,如何在獸皮工場(fur farms)被豢養,如何像猶太人被納粹集體殘忍屠殺--俺全都必須盯視。才不過數年前,台灣掀起一股暫時反獸皮獸衣旋風,女藝人受到那股暫時旋風的檢視,個個賭咒發誓沒購買、收藏、穿戴貴重皮裘和皮草。如俺估計,旋風一吹即過,貴婦名媛依然故我。)
法國拿破崙喜歡征戰,有次遠征甚久,即將凱旋歸國,他在致愛妻約瑟芬的情書裡告知不日內必回轉巴黎,還特別囑咐她「千萬別洗澡」。後人猜測約瑟芬患有狐臭,正好碰到拿破崙這「逐臭之夫」喜歡她的騷味。
狐臭是什麼呢?它為什麼叫「狐臭」呢?
狐臭又名「胡臭」、「腋臭症」,西方人的罹患率遠遠高於東方人(六倍以上),女性的罹患率高於男性。狐臭會受到遺傳、性激素分泌、情緒的影響,例如父母患狐臭則子女容易患狐臭,青春期第二性徵出現後才會發作狐臭,情緒激動時容易發作狐臭。
人體肝腺有小汗腺(主導排汗和調節體溫)和大汗腺(又名頂漿腺)兩種,和狐臭有關的是大肝腺。頂漿腺主要分佈在腋下、陰部、肛門、乳頭和肚臍等處,會分泌黏稠乳黃色的液體,液體再經過皮表細菌的分解,會立即產生一股惡臭。怎麼阻止狐臭呢?小肉球想出的辦法分花錢的辦法和不花錢的辦法,花錢的辦法又包括治標、治本辦法,治本辦法則是動手術割除頂漿腺(但會痛),治標辦法不痛,包括(1)撥出固定止汗劑、體香劑預算,使用這類吸附型保養品來遮蓋腋下、生殖器等處的狐臭;(2)定期除毛;(3)少吃魚肉,多吃清淡飲食。
不花錢、又不痛的辦法很簡單:出家做和尚尼姑去,天天吃素,天天修心,不動七情六欲,修行「戒、定、慧」,以精神力(念力)控制汗腺。
(資料來源:小肉球的腦袋、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507/12.htm和http://huirong2005.com/body/)
人有「狐臭」,狐臭又名胡臭,小肉球判斷「胡臭」之說應始於唐朝初期,據說李世民、李白都有胡人血統,西方人的體臭不是比東方人來得厲害嗎?漢人和胡人雜處、雜交下來,漢人難免不會覺得胡人體味騷臭難聞,所以管「頂漿腺過分發達」叫「胡人之臭」,然後,「胡」、「狐」又同音,狐尿狐騷確實不好聞,就把人體發出奇騷味叫做「狐臭」了。
證據是《外台秘要》卷二十三:「肘後療人體及腋下狀如狐狸氣,世謂之胡臭」。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陳寅恪(1890-1969)考據「狐臭」一辭,說「疑此腋氣本由西胡種人得名,迨西胡人種與華夏血統混淆既久之後,即在華人之中亦間有此臭者,倘仍以胡為名,自宜有人疑為不合。因其後似野狐之氣,遂致『胡』為『狐』矣」。(www.kepu365.com/dongwu/qw/.../30016.html)。
陳老先生講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老夫懷疑「狐臭」原先叫「胡臭」,西域胡人跑來和中土漢人雜交,他們帶著胡臭遺傳基因,雜交出來的人做大官或皇帝(如李白、李世民),漢種基因已不純,它們摻入了西域胡人的「胡臭基因」,搞到漢人自己也臭氣沖天了。那時候的執政者最講究「五族共和」,他們一來反對歧視胡人,二來不願自己一發作胡臭就「露出狐狸尾巴」,畢竟他們統治的多數民族仍是漢種,他們不能被漢人認為他們是小雜種,所以「嫁禍」於狐狸,把「胡臭」改名為「狐臭」。
坦白說,狐狸不算揹黑鍋。人有狐臭其實是一種比喻的說法,狐狸尾巴根部接近肛門處有個小孔,從那裡可以噴出氣霧狀液體,據說它臭到極點,但是它對狐狸具有兩種功能(1)遇到危險時自我保護(2)留下印記彼此聯絡。
「狐」是狐狸,但「狐」不是「狸」,也不是「貉」,維基、互動、百度等百科有時會把它們搞混。
*狐狸小檔案(來源:維基、少年維基百科、互動百科)
狐(學名Vulpes),俗稱狐狸,屬於食肉目/犬科/狐亞科/狐屬,目前人工主要飼養的有銀狐(Vulpes vulpes fulva),為赤狐的一個亞種。狐狸繁殖率高,抗病力強,食性雜,好飼養。
赤狐(red fox)
狐、狸是兩種動物。一般所說的狐狸,又叫紅狐、赤狐和草狐。它尖嘴大耳,長身短腿,身後拖著一條長長的大尾巴,全身棕紅色,耳背黑色,尾尖白色,尾巴基部有個小孔,能放出一種刺鼻的臭氣。狐狸生活在森林、草原、半沙漠、丘陵地帶,居住於樹洞或土穴中,傍晚出外覓食,到天亮才回家。由於它的嗅覺和聽覺極好,加上行動敏捷,所以能捕食各種老鼠、野兔、小鳥、魚、蛙、蜥蜴、昆蟲和蠕蟲等,也食一些野果。因為它主要吃鼠,偶爾才襲擊家禽,所以是一種益多害少的動物。故事中虛構的狐狸狡猾形象,絕不能和狐狸真正的行為等同起來。 狐狸有一個奇怪的行為:一隻狐狸跳進雞舍,把12只小雞全部咬死,最後僅叼走一隻。狐狸還常常在暴風雨之夜,闖入黑頭鷗的棲息地,把數十隻鳥全部殺死,竟一隻不吃,一隻不帶,空“手”而歸。這種行為叫做“殺過”。 〔按:這點很像下篇即將介紹的黃鼠狼〕
銀狐全稱銀黑狐,原產北美北部,西伯利亞東部地區,是目前主要飼養狐種之一。銀黑狐因其部分針毛呈白色,而另一些針毛毛根與毛尖是黑色,針毛中部呈銀白色面而得名。狐皮是較珍貴的毛皮,毛長絨厚,靈活光潤,針毛帶有較多色節或不同的顏色,張幅大,皮板薄,適於製成各種皮大衣、皮領、鑲頭、圍巾等製品,保暖性好,華貴美觀,深受國內外客戶喜愛,狐狸也因此惹上了殺生之禍。
人工養殖的狐:
1.藍狐又稱北極狐,主要分佈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的高緯度地區。藍狐有兩種基本毛色,一種冬季呈白色,其他季節毛色加深;另一種常呈淺藍色,但毛色變異較大,從淺黃至深褐。
2 、銀黑狐又稱銀狐。原產於北美和西伯利亞,是野生狀態狐的一種毛色突變種。銀狐體型稍大於藍狐,吻部、雙耳背部和四肢毛色為黑渴色。銀狐針毛顏色有全白、全黑和白色摻黑色。
3 、赤狐又名火狐狸,是狐屬動物中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
4 、彩狐是銀黑狐、赤狐和藍狐在野生狀態下或人工飼養條件下的毛色變種。
藍狐的壽命為8-10年,繁殖年限為4-5年,赤狐分別為10-14年和6-8年、銀狐分別為10-12年和5-6年。
銀黑狐(互動百科)
*狸(leopard cat)小檔案(資料來源同上)
學名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貓科/貓亞科/豹貓屬,為亞洲特有,棲息地分佈很廣,形狀與貓相似,毛皮可製衣物,又名「豹貓」,但別一看到「豹」字就認為狸是大貓,牠其實和咱們的家貓一般大小。狐並未瀕危,豹貓則早已列入瀕危物種,主要敵人是人類,致禍原因是他們美麗的皮毛、棲息環境被破壞、被獵捕當寵物等。
狸(豹貓)本已瀕危,但狸的基因庫又被破壞:
還有變態美國佬幹出來的變態事——把他們跟狸花種的家貓雜交,整出個啥“孟加拉貓”,拉到寵物市場販賣,沖淡和混亂了豹貓的基因庫。(www.1812.cn/node/1424)
雜種孟加拉貓就是這個樣子:
〔按:人類喜歡玩弄遺傳工程學,不去愛護已經瀕危的物種,豹貓都要滅種了,還去亂配基因創造出孟加拉貓(Bengal Cat),竟然還變成收藏家的珍品。〕
* 日本的狸是貉(摘自英文維基)
日本的「狸」(Tanuki、狸、タヌキ)並不是真正的「狸」,而是貉(raccoon dog,學名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viverrinus)的日本名字,貉是哺乳綱/食肉目/犬科/貉屬的半冬眠動物。 野生的tanuki(貉,日本狸)
在日本廟宇和餐廳(尤其麵館)門外,貉的塑像處處可見,日本人叫它們做「狸」,但它們並不是豹貓,也不是狐狸,而是「貉」,它和招財貓一樣,是趨吉避凶的吉祥物。「日本狸」陶製塑像
貉在中國有南貉、北貉之分,外形似狐,但較肥胖,體長50~65釐米,尾長約25釐米,體重4~6公斤;嘴吻尖,耳圓,面頰生有長毛;四肢和尾較短,尾毛長而蓬鬆。貉行動緩慢〔按:這點與狐、狸不同〕,主要以魚、蝦、蛇、蟹、小型齧齒類、鳥類及鳥卵等為食,也吃植物性食物如漿果、真菌、穀物等。北方貉在冬季有蟄眠習性,但與真正的冬眠不同,呈昏睡狀態,代謝活動並不停止。貉是一種較貴重的毛皮獸,毛長絨厚,板質輕韌,拔去針毛的絨皮為上好製裘原料。針毛彈性好,適於製造畫筆。近年來已開展人工馴養。
在40年代,日本衣川雄曾將中國貉和朝鮮貉混分成七個亞種。
一是烏蘇裏貉。主要分佈於黑龍江省、吉林省的東部和東南部地區,以及朝鮮東北部。
二是阿莫爾貉。主要分佈於黑龍江沿岸地區。
三是朝鮮貉。主要分佈於遼寧省南部和朝鮮。
四是閩越貉。主要分佈於江蘇、浙江、福建等省。
五是江西貉。主要分佈於江西省及其附近各省。
六是湖北貉。主要分佈於湖南、四川等省。
七是雲南貉。主要分佈于雲南及其附近各省。(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18aa38e6b05e53fd)
*狐、狸、貉的圖片:自有人類歷史以來,人類對牠們不公平,多少成語抹黑牠們,像「狐朋狗黨」呀,「一丘之貉」呀,全反映人類自身的邪惡和相互傾輒。小肉球認為宇宙天平應該快到必須平衡的時候了,看看這些圖片吧,狐、狸、貉哪符合人性的黑暗面!
赤狐
銀黑狐
狸, 豹貓
狸, 豹貓
狸, 豹貓(記住牠是野的)
貉, 日本狸(注意牠的毛多麼被人類垂涎)
可愛的貉
貉
* 人類對於狐、狸、貉的殘忍
狐(fox)、狸(leopard cat)、貉(raccoon dog)均為毛皮動物,牠們慘受人類惡行,只為了造物主賦予牠們美麗的毛皮。http://www.all-creatures.org/anex/raccdog.html英文網站刊錄人類殘殺貉的行為和殘殺方式,為了取牠們的毛皮。
很奇怪!小肉球看過許多這種類型的血腥畫面,每次看到它們必然聯想到上官鼎(即劉兆玄兄弟)寫的武俠小說《七步干戈》。好久以前看的,國中時代看過就沒再看。怪的是每看到毛皮動物被人類殘忍宰殺,俺必想起《七步干戈》男主角董其心和兩名女主角莊玲、安明兒。
場景是冰天雪地,兩名女主角莊玲和安明兒並排站著,安明兒身著一襲雪白狐裘,莊玲一襲墨綠貂氅,雖然安明兒對董其心一往情深,董其心卻比較愛莊玲,默默盯著莊玲,心覺莊玲那襲墨綠貂氅益發襯托得她膚白如雪。
俺心中浮現的對比畫面:
是!美女穿狐裘、貂氅。
是!狐、貂、狸、貉被人類殘酷宰殺。
- 5樓. 江山改 : 七月七日夢醒時分2010/06/19 19:27讀陳寅恪先生《狐臭與胡臭》
黃永年: 讀陳寅恪先生《狐臭與胡臭》
案陳先生之說大體甚是;惟尚稍嫌未備,請逐一考論:
(一)陳先生謂“腋氣本由西胡種人得名”,實為卓識。惟僅據唐崔令欽《教坊記》及五代何光遠《鑒誡錄》,謂:“范漢女大娘子(見《教坊記》)雖本身實有腋氣,而其血統則僅能作出於西胡之推測,李珣(見《鑒誡錄》)雖血統確是西胡,而本身則僅有腋氣之嫌疑。證據之不充足如此,而欲依之以求經論,其不可能,自不待言。但我國中古舊籍明載某人體有腋氣,而其先世男女血統又可考知者,恐不易多得。即以前述之二人而論,則不得謂腋氣與西胡無關。”其實“我國中古舊籍明載某人體有腋氣,而其先世男女血統又可考知者”並非絕無,《太平廣記》卷三七六“再生”二“士人甲”:
(二)陳先生論“胡臭”與“狐臭”之問題,所據僅限于隋唐史料。如引用唐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七四之九“胡臭漏腋”第五論“有天生胡臭者,為人所染胡臭者”云云,及隋巢元方《諸病源候總論》五八“小兒雜病諸候”六“胡臭”條“人有血氣不和,腋下有如野狐之氣,謂之狐臭”云云,而曰:“孫思邈生於隋代,與巢元方為先後同時之人,故不可據巢書作‘狐臭’而孫書作‘胡臭’,遽謂‘狐臭’之稱尚先於‘胡臭’也。”其實隋唐以前之書籍中,早見“胡臭”及“狐臭”之事。茍單讀陳先生文,似“胡臭”、“狐臭”二事,即始見於孫巢二氏之書者矣。初學讀陳文至此,恐易生誤會。故不憚詞費,更徵引隋唐以前記載,以伸說之。
案“胡臭”之事,見上引劉宋劉義慶《幽明錄》。而“狐臭”之事,亦已見於劉宋之時,《太平廣記》卷四四七“狐”一“胡道洽”:
http://big5.ce.cn/gate/big5/blog.ce.cn/html/91/107991-165854.html
狐臭論文
廣東省民之狐臭與軟耵聹
Atjeh族之狐臭與軟耵聹
新幾內亞島狹鼻巴布亞人之狐臭與軟耵聹
文章出處 : 國立臺灣大學解剖學研究室論文集
http://www.darc.ntu.edu.tw/handle/1918/269819/simple-search;jsessionid=0FFFC3AF6092E3031907517164A87AB6?query=((subject:"第八冊")+AND+(source:"國立臺灣大學解剖竹兄啊,
,這位黃永年老先生剛謝世不久(1925-2007),他是江蘇省江陰人,文革時代被打為右派,鄧小平復辟視事後平反文革,他跟著回到學術圈仍做他的右派,處處以身為漢人自豪,所以看到比他更老一輩的陳寅恪寫的胡臭文,他心裡超級不爽!他非寫他的狐臭文不可!
想他黃永年,乃死忠維護漢族血統純淨者,所以寫這篇「黃永年: 讀陳寅恪先生《狐臭與胡臭》」留世。
世人日後若記得這位做到人大會代表的黃永年,恐怕也只記得他的狐臭文了。
陳寅恪寫胡臭文主張胡漢一家,黃永年寫狐臭文標榜漢族一家。
至於「廣東省民之狐臭與軟耵聹」、「Atjeh族之狐臭與軟耵聹」、「新幾內亞島狹鼻巴布亞人之狐臭與軟耵聹」, 哎喲喂!
俺沒意見!小肉球非老廣,非印尼亞齊族,非新幾內亞狹鼻土著!假使廣東人、印尼亞齊族、新幾內亞狹鼻土著容易罹患狐臭和油耳朵的話,他們的體味肯定不敢恭維,與俺這純種漢族不相干,俺只能寄予同情!
小肉球 於 2010/06/20 03:54回覆 - 4樓. ♬ 皇甫孋庭《 廉海霖 》2010/06/17 23:04精彩
真是絕妙精彩的解析與介紹!建議一部電影《子狐物語》(2006),大澤隆夫主演,主角是一隻被母狐遺棄的小狐狸,小男孩救牠,卻發現幼狐像海倫凱勒又瞎又聾,故爾給小狐取名為海倫。
幼狐只活了三週,在關心生命尊嚴的北海道人類手中,在北海道大地,牠享受生命奇蹟的三週。
小肉球哭得稀里嘩拉的!
小肉球 於 2010/06/18 06:36回覆(圖片取自維基)
- 3樓. 蕫詩韻來也2010/06/17 15:27找不到我想要看ㄉ報導
怎麼漏報狐狸精與狐仙ㄉ報導ㄟ
阿飛~~變臉、變裝,唯一不變的~~是心,分享天地ㄉ異想空間
鳴飛兄喜歡狐狸精和狐仙?
您寫,俺看。
想起http://blog.udn.com/meatball2/3515991(從吳育昇的「言必稱太座」,說到孟子的「言必稱堯舜」),俺寫了黃金獵犬、小白兔、狐狸精。
鳴飛兄不介意的話,裡頭有一隻(羅淑蕾講的,俺引述羅罷了)。
小肉球 於 2010/06/18 06:23回覆 - 2樓. 精衛填海2010/06/17 15:17鲜卑朝鲜弄混了
以前在百度的一个帖子里看到说李世民的奶奶是朝鲜贵族,可能把鲜卑与朝鲜弄混了。独孤信有三个女儿嫁给权贵,她们都成了皇后,一个是北周明孝皇后,一个隋文献皇后杨广的母亲,另一就是李渊的母亲元贞皇后。俺實在不清楚魏晉南北朝那些國家,講「胡臭」部分是具有插科打諢意味的。只知道唐代李世民有鮮卑血統,以前歷史課提過。
正史確有獨狐信這號人物,官拜西魏太子太保(資治通鑑),鮮卑人氏,因此,他把女兒嫁給權貴--很可能。
那時候的胡人很多啊,宇文泰也是正史裡的人物,他就是鮮卑化的匈奴人(天朝拾遺錄)。
小肉球很好奇:
(一)我們中國的複姓都表示胡人血統嗎?宇文泰,宇文化及,獨狐信....,那麼,諸葛亮,歐陽修,都可能是胡漢雜配的產品,可能有狐臭嗎?
(二)昨天去查鮮卑,不少人主張鮮卑屬於通古斯族(tunguska)。記得聯網這裡以前有位滿人朋友和俺抬槓,他說他是通古斯人,儼然以為通古斯=滿族。根據維基:
通古斯民族主要居住在中國、俄羅斯、朝鮮和韓國四國境內。現代在中國和俄羅斯都有分布。
所以通古斯族不等於滿族,它大於滿族,它是阿爾泰語系裡頭講「滿-通古斯語」的語族,與人種和長相無關,因此鮮卑人裡面可能有胡臭,可能沒有胡臭。
下面這帖子寫的很中肯: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34691.shtml
鲜卑人本身就是一个多种族多部族的集合体.在某个时段某个部族强大了,建立了国家.可其他部族还是在大兴安岭过着自己部族的生活,等前一个部落衰落了灭亡了,又有一个鲜卑族的部族强大起来,建立自己的国家.就好比现实中的渤海完蛋了,出现了契丹,契丹完蛋了出现了女真,女真完蛋以后出现满族.这些部族虽然都出自鲜卑,但是各个之间并没有继承性.
小肉球 於 2010/06/18 06:16回覆 - 1樓. 精衛填海2010/06/17 09:36李世民的祖母和母亲是朝鲜贵族独孤氏
李世民的血统只有四分之一汉人血统,李世民的祖母和母亲是朝鲜贵族独孤氏。隋炀帝杨广与李世民仍是姨表兄弟,杨广的母亲是李世民的姨妈。
可是朝鲜族也算胡人吗?朝鲜族仍是殷商人箕子后裔与西周的宋国血缘比较近。
哎喲喂!你是從韓國人什麼都拉把到韓國,去判定唐太祖李世民只有四分之一漢人血統?然後祖母與母親全都是朝鮮人?
俺從在台灣讀歷史以來,(歷史非俺專攻),教科書及其他來源都說李世民有鮮卑血統。
鮮卑=朝鮮?
俺就不清楚了,鮮卑是來自東北?或來自西北?
去查一下!
小肉球 於 2010/06/17 10:55回覆隋煬帝楊廣與李世民是否為姨表兄弟,楊廣母親為李世民親姨媽--存疑。
貴族通婚是常情,但是否真為如此,隋唐乃 first cousin 推翻 first cousin,俺等待證據。
(一)似乎大多主張李世民具有鮮卑血統。
(二)http://tieba.baidu.com/f?kz=419997184百度貼吧,鮮卑人長相高大像西方人。http://www.xycq.net/forum/archiver/tid-28982.html也這麼說咧!
(三)對了,天涯問答裡說了很多,從隋朝篡位於北齊(鮮卑氏)開始,但多主張鮮卑乃西域胡人或混種胡人。百度知道有人說鮮卑是黃種通古斯族(老衣很有興趣的一族):「估计鲜卑族为通古斯人,就是和日本、韩国和我们国家的满族同是一个样子」。
這個很有意思,不知正確答案是什麼。
俺心裡的預設答案:鮮卑人受到匈奴衝擊,打春秋戰國時便遷移不定,人種必然複雜,所以摻入西方白種狐臭基因是可能的。
http://bbs.tiexue.net/post_1076012_1.html:建立北魏的鲜卑族和后来的蒙古族都属于东胡,两民族的语言有共同的祖源。鲜卑族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麓的鲜卑山。属于通古斯人种!
小肉球 於 2010/06/17 11:27回覆
早在东汉和帝时,汉大将窦宪击败匈奴,鲜卑乘虚占领匈奴旧地,十多万户匈奴人自号鲜卑,加入鲜卑族,同时也把匈奴的文化和原始崇拜带入鲜卑族,因此,鲜卑族又是东胡与匈奴的融合民族。鲜卑拓跋部极为凶悍,但是鲜卑的文化极其落后,连文字也没有。然而,他们有蒙古草原狼一样凶猛的性格和智慧的头脑,具有超凡的军事才能,是五胡中最卓绝的一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简直就像头神狼王,神武异常。他居然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依靠凶猛的鲜卑骑兵,扫平群狼,统一了北部中国。在中国历史西周以后,开创了第一个由草原民族建立的强悍有作为的朝代。
更有意思的是,鲜卑拓跋像蒙古草原狼一样爱动脑子极善学习,他们对汉文化极为痴迷,又一次表现出游牧民族在文化和制度上开拓进取、勤奋学习的民族性格。在冯太后和孝文帝时期,大力倡导全民族学习汉文化并与汉族通婚,几乎达到全盘汉化的程度。后来百万鲜卑迁都洛阳以后,完全使用汉语汉服汉制度,甚至将鲜卑姓改为汉性,例如将皇族拓跋氏改为长孙氏。让南朝汉人来使,一时分不清是到了胡国还是到了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