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陪孩子看韓國片《火山高校》,看後一直在想電鰻,它為什麼能放電呢?先說說《火山高校》,它是2001年的韓國電影,由張赫和新慜娥主演,取材於日本動畫《天上天下》。 俺總覺得這片子的風格和周星馳的《功夫》很像,人物卡通化,又用了好多電腦特效,查了《功夫》出品年代,是2004年年底首映,那麼,並不是《火山高校》在模仿《功夫》了。
劇中,張赫飾演的金英俊是一個不開心的超人,他很討厭他的特異功能。他又怎麼獲得超能力呢?他視那雷電交作的一天是他最倒楣的一天,那時候,他還是個小孩子,偏偏好奇,探頭去看一個大魚缸裡豢養的好幾隻電鰻,沒料到一記響雷和閃電害他失足掉進魚缸,閃電又偏偏擊中魚缸裡的他自己,於是天上的電+電鰻放出的電全進入他體內,讓他的身體產生奇妙的變化,大難不死,讓他變成一個擁有超能力的超人。
俺便在想了,怎麼一條魚能夠放電呢?為什麼電不死它自己呢?這世界真無奇不有!
*电鳗科的鳗形南美鱼类,学名为Electrophoruselectricus。依據世界魚類的分類系統(J.S. Nelson, 1994, Fishes of the World) ,電鰻目Gymnotiformes 可分2個亞目6科32屬101種, 電鰻的放電器官是由尾部兩側的肌肉變化而來,發電器官中含有許多電板柱,電板柱又是由一種特殊的扁平細胞—電板密集堆砌而成,在發電器官中則有許多脊神經分佈其中。大部分的身體或重要的器官都由絕緣性很高的構造包住,在水中就像是一個大電池。在神經信號的推動下,一種叫做電斑(electroplaque)的生物細胞會突然允許一個離子流(即電流)通過它的細胞膜,一連串這種細胞的電位差的總和(細胞的內外電位差約為0.15伏特)就成為電鰻的釋放總電壓。 資料顯示電鰻最大放電量可達350∼800伏特不等,但可知發電能力隨年齡及體長增長而增加。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民國八十九年二月二十五日依法公告禁止飼養、輸入或輸出電鰻,禁止原因是其瞬間發電量可達600伏特,連續發電足以致人於死(http://animal.coa.gov.tw/law/a8.htm) 。因此,遭電鰻電擊,人體將會受到傷害。 有興趣可延伸閱讀下列兩本書籍:魚類行為學FISH ETHOLOGY http://books.oceantaiwan.com/9578596545.htm 魚類生理學FISH PHYSIOLOGY http://books.oceantaiwan.com/9578596553.htm 。此外中研院臨海研究站神經生理研究室的嚴宏洋博士目前正研究象鼻魚放電機制,相信該研究室能提供您詳盡的魚類放電行為資訊。聯絡電話:(03)9880544(代表號) ---(http://museum.biodiv.tw/chi/guestboard2.php?search=nelson)
*問與答(http://museum.biodiv.tw/eng/guestboard2.php?page=4&search==&pz=10)
問:我想請問一下有關”電氣感覺”的相關資料在課本上,”電氣感覺”是指動物利用本身的放電行為而找尋食物、進而捕捉的一種能力,像:鴨嘴獸、象鼻魚......,都具有此種特性。我想請問:1.電氣感覺的真正定義和英文 2.除了上述動物,是否還有其他動物也具此特徵 3.是否有有關”電氣感覺”這方面的其他資料或網站謝謝您的回答
答:1.魚類中能夠發出生物電氣的稱作發電器(electric organ),而可以發電的魚都通稱為 electric fish,你在網路上輸入此關鍵字,應該可以找到不少資料。另外在科學人網站以電鰻為例作為說明: http://sa.ylib.com/circus/circusshow.asp?FDocNo=837&CL=8 2.Torpedinidae 電鱝科,Rajidae 鯆魮科,電鰻、電鯰等魚類都可以發電。
*电鳗(百度百科)
电鳗(Electric eel)电鳗科(Electrophoridae)的鳗形南美鱼类,学名为Electrophorus electricus。能产生足以将人击昏的电流。电鳗不是真正的鳗类,而属Gymnotidae。行动迟缓,栖息于缓流的淡水水体中,并不时上浮水面,吞入空气,进行呼吸。体长,圆柱形,无鳞,灰褐色。长可达2.75公尺(9尺),重22公斤(49磅)。背鳍、尾鳍退化,但占体全长近4/5的尾,其下缘有一长形臀鳍,依靠臀鳍的波动而游动。尾部具发电器,来源于肌肉组织,并受脊神经支配。能随意发出电压高达650伏特的电流,所发电流主要用以麻痹鱼类等猎物。
脊椎动物,鱼纲,电鳗科。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河和圭亚那河的电鳗,外形极似鳗鲡,体长2米左右,重达20公斤,体表光滑无鳞,背部黑色腹部橙黄色,没有背鳍和腹鳍,臀鳍特别长,是主要的游泳器官。电鳗是鱼类中放电能力最强的淡水鱼类,输出的电压300~800伏,因此电鳗有水中的"高压线"之称。电鳗的发电器的基本构造与电鳐相类似,也是由许多电板组成的。它的发电器分布在身体两侧的肌肉内,身体的尾端为正极,头部为负极,电流是从尾部流向头部。当电鳗的头和尾触及敌体,或受到刺激影响时即可发生强大的电流。电鳗的放电主要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因为电鳗要捕获其他鱼类和水生生物,放电就是获取猎物的一种手段。它所释放的电量,能够轻而易举地把比它小的动物击死,有时还会击毙比它大的动物,如正在河里涉水的马和游泳的牛也会被电鳗击昏。
电鳗肉味鲜美,富有营养。虽然它能释放出强大的电流,但南美洲土著居民利用电鳗连续不断地放电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和补充丰富的食物后,才能恢复原有的放电强度的特点,先将一群牛马赶下河去,使电鳗被激怒而不断放电,待电鳗放完电精疲力尽时,就可以直接捕捉了。
世界上已知的发电鱼类达数十种呢,其他会放电的鱼类还有电鲶、电鳐等。
为什么电不着自己?
电鳗内部有许多所谓的生物电池(electroplaques)串联及并联在一起,所以虽然电鳗的头尾电位差可以高达750V,但是因为生物电池的并联(一共约140行左右)把电流分散掉,所以实际上,通过每个行的电流跟他电鱼时所放出的电流差了两个命令,相对之下小的多,所以他才不会电鱼时,把自己也给电死了。 〔這個解釋,俺看不懂〕
*在http://www.wretch.cc/blog/dedu/11125309,發現部落格主養了兩隻線翎電鰻:
科名 / 線翎電鰻科(Apteronotidae) 中文俗名 / 黑魔鬼 英文俗名 / Black ghost
體形似鰻,但側扁;裸露無鱗。無背鰭;臀鰭則特長;尾鰭很少,不與臀鰭相連。發電器官位於由頭部至尾部臀鰭上方的兩側身體,由身體後方向前放電,但放電量微弱。體色一致為黑色,而尾柄部位及尾部為白色。最大體長可達40公分。一般皆在15-25公分左右。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在森林中,具有砂泥底質且水流較急的小溪流。以小型昆蟲、水棲昆蟲為食。
地理分布:主要分佈在南美洲,包括巴西、巴拉圭、祕魯、委內瑞拉及蓋亞那等國家境內的流域。
補充:黑羽毛的眼睛退化,靠微量的電流判別水流及障礙物。簡單的說,就是瞎子。
不喜歡光,喜歡穿梭在洞穴裡面。擁有害羞與兇猛的兩種矛盾性格。游泳姿勢很奇特,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後,並擅長水中翻跟斗。腹鰭很像佛朗名哥女舞者的裙襬,直立時就像一隻黑色的鵝毛筆。 〔按:農委會禁止飼養、輸入或輸出三類動物,電鰻科(學名:Electrophoridae)乃其中一類,電鰻目有六科,黑羽毛屬於線翎電鰻科,或許不在禁止之列。黑羽毛雖俗稱黑魔鬼,並沒說它有毒,若電力不強,叫它黑魔鬼是冤枉它了。〕
*电鲶(百度百科)
学名:malapterurus eletricus
原产地非洲刚果河,鲶科。体长50-60CM,圆筒形,尖头小眼,嘴部有三对鬚。全身粉红色,体裸露无鳞。当受到刺激时可瞬间发电。饲养水温22-28℃,水质喜弱酸性软水,饵料有鱼肉、小活鱼等。在水族箱中很难繁殖。
一般体长2米左右,体重约20千克左右,身体表面无鳞片,没有背鳞。
电鲶的发电器官很特别,它是由体内许多电板组成的,这些电板分布在身体皮肤和肌肉之间,头部为正极,尾部为负极,电流流向是从头部流向尾部。当电鲶在水中活动时,身体的任何一部分触及到敌人或其它物体,马上就产生一种强大的电流,击倒对方。 〔原理與電鰻一樣〕
电鲶放出的电一般在150伏左右,最高电压为200多伏,它的有效范围的半径为6米左右。 〔比電鰻弱多了!〕
电鲶放电的主要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捕获食物,以便自己生存下去;另一种是为了防御敌人,保护自己。它的强大电流不仅能击死小的动物,甚至能击死比它大得多的水生动物,难怪人们称它为“水中高压电”。
*电鳐(百度百科)
拉丁文:Torpediniformes
英文:Electric ray 〔它長得像魟咧!難怪英文名字如此,魟的英文是stingray)
亦称torpedo、torpedo fish、numbfish或crampfish。潮汕地区俗称:痹 仔
电鳐科(Torpedinidae)、单鳍电鳐科(Narkidae)、无鳍电鳐科(Temeridae)鱼类的统称,以能发电伤人而闻名。见于世界热、温带水域。种类多,多栖於浅水,但深海电鳐属(Benthobatis)等可生活於1,000公尺(3,300呎)以下的深水。活动缓慢,底栖,以鱼类及无脊椎动物为食。如不被触及则对人无害,经济价值微不足道。Narcine brasiliensis,电鳐的一种。。长约30公分∼2公尺(1∼6呎)。体柔软,皮肤光滑,头与胸鳍形成圆或近于圆形的体盘。发电器一对,由变态的肌肉组织构成,位於体盘内,头部两侧,能发电,用于防御和捕获猎物,大型电鳐发出的电流足以击倒成人。古希腊人及罗马人用黑电鳐(Torpedo nobiliana)的电击治疗痛风、头痛等疾病。
软骨鱼纲电鳐目是板腮类鱼的一个目,此目的鱼腮裂和口都在腹位,有五个腮裂,身体平扁卵圆形,吻不突出,臀鳍消失,尾鳍很小,胸鳍宽大,胸鳍前缘和体侧相连接。在胸鳍和头之间的身体每侧有一个大的发电器官,能发电,以电击敌人或猎物,卵胎生,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近海,半埋在泥沙中等待猎物,一般体形较小,没有食用价值。
电鳐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2米,很少在0.3米以下。背腹扁平,头和胸部在一起。尾部呈粗棒状,像团扇。电鳐栖居在海底,一对小眼长在背侧面前方的中间。在头胸部的腹面两侧各有一个肾脏形蜂窝状的发电器。它们排列成六角柱体,叫“电板”柱。电鳐身上共有2000个电板柱,有200万块“电板”。这些电板之间充满胶质状的物质,可以起绝缘作用。每个“电板”的表面分布有神经末梢,一面为负电极,另一面则为正电极。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流到负极,也就是从电鳐的背面流到腹面。在神经脉冲的作用下,这两个放电器就能把神经能变成为电能,放出电来。单个“电板”产生的电压很微弱,可是,由于数量很多,就能发出很强的电压来。电鳐的每一个电板,只是肌纤维的变态。发电器官是从某些鳃肌演变而来的。在演变发生过程中解除了腮肌原来的职务,而承担了新的作用——发电。
电鳐可以放出50安培的电流,电压达60—80伏,有海中“活电站”之称。电鳐每秒钟能放电50次,但连续放电后,电流逐渐减弱,10—15秒钟后完全消失,休息一会后又能重新恢复放电能力。
电鳐的放电特性启发人们发明和创造了能贮存电的电池。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乾电池,在正负极间的糊状填充物,就是受电鳐发电器里的胶状物启发而改进的。
早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医生们常常把病人放到电鳐身上,或者让病人去碰一下正在池中放电的电鳐,利用电鳐放电来治疗风湿症和癫狂症等病。就是到了今天,在法国和意大利沿海,还可能看到一些患有风湿病的老年人,正在退潮后的海滩上寻找电鳐,当做自己的“医生”呢。
*小而慓悍的蘇聯電鰩攻擊快艇(百度百科) 〔做的真像一隻電鰩咧!〕
在十年前的佛库塔动乱中,数百名苏联武装工兵和船匠因反对苏联继续研究此项特斯拉武器而遭到围捕和严厉判决。而“电鳐”级攻击快艇——首个试验在海军上装备电磁线圈枪的武器平台——仍然在随后数年间投入全面生产。负责包括本武器在内的所有特斯拉线圈及派生产品的苏联实验科学部一直在对电鳐的设计进行修正和改良,通过日常采集电鳐的性能数据不断执着于增强它的战斗能力。该部担保说当前这款型号是有史以来最安全最有效的。
电鳐是苏联最轻最快机动性最强的最新型的电鳐快艇配备了可折叠的行走机构(“镰刀步行机甲”),使它们能走上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