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隨筆〈是非作家〉刊登于《文讯》476期,2025.6
是非作家
/非馬
不久前在一個刊物上讀到一篇訪問陳若曦的文章。文中說到在台灣住老人公寓多年的老朋友陳若曦,放棄當作家的心願。
記得多年前我同內人到美國舊金山陳若曦的家裡作客,住在舊金山的老詩人紀弦也過來一起聊天。談到若曦以她在大陸親歷的文革經驗所寫成的小說《尹縣長》,我們都覺得是作為作家的她獨特的責任、貢獻與榮譽。完全沒想到,她會改變她當作家的初衷。
以我自己的人生經歷,從工程專業到寫詩寫散文從事翻譯到繪畫雕塑,不管在這些領域裡有多少挫折或成就,我都永遠不會改變我少年時期便立定的當作家的志向。我總覺得每個時代每個社會都需要有眼光銳利愛心滿滿的作家來披露社會與時代裡存在的畸形與不公不義,提醒培養灌輸人性的美與善,特別是給正在成長中的少年鼓勵指路。
是若曦這些年來對社會的觀察與對人生的思考發生了變化呢?或是台灣的文學界淡忘了她在文學上的貢獻與成就使她心灰意懶?或是台灣的老人公寓太舒服,把她當年的雄心壯志也給養老了?
談到作家對名氣的態度,我總會想起我翻譯的美國女詩人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寫的一首題為〈我是個無名小卒!你呢?〉的詩:
我是個無名小卒!你呢?
你也是個無名小卒?
那我們可成了雙----別說出來!
你知道,他們會把我們放逐。
做一個名人多可怕!
眾目之下,像隻青蛙
整天哇哇高唱自己的名字
對著一個砸砸讚美的泥淖!
這首譯詩被收進我編譯的一本叫《讓盛宴開始—我喜愛的英文詩》(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的書裡。詩末有我寫的下面這個簡析:
「在昇平世界裡做一個與世無爭的普通人,隨性之所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或不做不喜歡做的事,沒有比這更幸福更快樂的了。但做為一個萬目所視的公眾人物,可沒有這份瀟灑與自由。特別是競選公職的政治人物們,成天把自己的名字掛在嘴上,實在累己又累人。這裡的青蛙意象用得貼切又生動。在悶熱的夏夜裡,哇哇大唱,吵得人們睡不著覺。而回應它們的,只有在蒸騰的熱氣裡砸砸發酵(或發笑)的泥淖。」
我自己也寫過一首題為〈侏儒的形成〉的關於這方面的詩:
他從口袋裡
掏出一大堆響亮的名字
奮力向上拋起
讓它們
天女散花般
紛紛
在他自己的頭上
加冕
就在他沾沾自喜
顧盼自雄的時候
那些非親即故飄飄蕩蕩的名字
卻一下子變得沉重了起來
空空空空
氣錘般
把他錘壓成
侏儒
甚至對人人羨慕巴望的諾貝爾獎,我也一向淡然視之。有一年我到台北參加一個世界作家會議,在會上同一位來自北歐的作家聊天。我開玩笑說憑地利,你該更有機會得諾貝爾獎吧?他說送給我都不要!一旦得了獎,你會連一個真正的朋友都沒了。老朋友嫉妒,新朋友巴結!
是作家?非作家?只好讓自己去作選擇了。
但無論如何,在我心目中,光憑《尹縣長》這本書,陳若曦便堪稱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作家,更是我多年來引以為傲的寫作朋友。
2025.2.12 於芝加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