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99年元月 武術論壇 - 觀老師太極拳光碟片感言
2010/02/03 17:46
瀏覽1,480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武術論壇

  觀老師太極拳光碟片感言

◎陳興桂      99.01.14

我的老師熊公養和大師逝世已有二十九年了,先前沒有看見老師留有練太極拳的身影,在這兩年中出現了老師練太極拳的光碟片。第一片光碟片是在九十六年夏,由林清智師兄送的一片,大概是在七十八年間,天母區紀進村拳友於大會後製作光碟插入,其中有  老師練太極拳一段及 張鏡影 老師和郭廷獻師兄之五禽戲,為黑白片。我也複製了,分送給師兄師姊們及六支會。

第二片光碟片是由裘曙舟師兄約在六十年間,老師住裘府在圓通寺拍攝,與黃國治師兄散手對練,老師並練了一趟小五手,以黑白彩色對照約三十分鐘。那時拍攝有六大捲盤,一直放在裘師兄家裡三十多年。在九十七年春裘師兄同李國光師兄來中和看我,他們先在樓下一位拳友 王 太太沈漢香家,談起他有為  老師拍攝過影帶。其間因估價約在兩萬圓,於是 王 太太的大女兒答應帶回公司製作,公司估價要四千圓,而製作光碟的人為其大女兒同事,結果只要兩千圓。一週後完成光碟帶回,裘師兄取回後就無下文了。我再三問我要複製,才能交到師兄師姊及六支會拳友們手中。我們看到這片彩色光碟,呈現在銀幕上  老師影像非常清楚,而老師練起小五手,身手靈活、步伐矯捷,真是太高興了。

第三片光碟片是由李日新師兄於六十六年秋,老師九十歲時拍攝,當時說好由台北拳友出資,結果也無下文,放在倉庫裡又是三十多年。九十六年秋宜蘭縣太極拳協會理事長林朝來師兄,要為  老師舉辦百秩晉二十誕辰紀念大會,於籌備會中邀大家提供有關  老師寫作及圖、照片等資料,我向林師兄說:「李日新師兄曾拍攝過  老師太極拳基本拳架」。於是在九十七年十月十一日,李師兄通知在台北市天成飯店,舉行  老師太極拳架觀摩會,由他說明在銀幕上看到老師練太極拳的感想與光碟製作過程,大家都非常歡心、感激涕零。李師兄贈送每人一片光碟,他真是功德無量!我們看到老師以九十高齡練拳,他老人家腳雖抬不起來,但其中動作架勢還是完美的。餐敘開始大家提議要為老師太極拳、刀、劍、桿製作一套教學光碟片;自九十八年三月起拳架、六月散手、九月刀劍等。陳德洋師兄推舉我辦三月拳架部份,一直延至 四月十八日 ,在台北市國軍英雄館舉行,以抽籤順序師兄們將太極拳一、二、三節分別演練,這項安排最後決定,延至九十九年 秋後 老師過生日時到宜蘭再議。我回來再複製五十片,分送給拳場拳友、六支會林建宏會長及台北區域負責人。

台北地區曾有拳友向我說,他沒見過  熊師公,他是跟他師父學的太極拳,正確與否他不知道。因為第一、二代門徒多有教拳,各人練法都是大同小異。現在台北練習  熊氏太極拳的拳友,每人都有這片光碟,就作為最佳的見證吧。從這三片光碟片中,我們看到了  熊公養和大師的容貌,和熊氏太極拳真實的體驗。

以平日練拳及看光碟片中體會  老師練太極拳,其中名稱有重覆之處予以描述:

  (一)攬雀尾:    擠按有八次、斜飛(靠)式二次、野馬分鬃(  )三次。

  (二)十字手:每節之尾、左右分(蹬、踢)腳、轉身十字腿、上步七星總計十一次。

  (三)兩掌合抱(球)勢:攬雀尾、白鶴掠翅、懷中抱月、斜飛式、野馬分鬃。

  (四)抱虎歸山:一至三節尾、四十九式下轉五十式中、五十三式、五十四式下轉五十五式(名稱略),都似抱虎勢。抱什麼?頭、腰、腿皆轉式之過程。

  (五)單鞭和雲手之刁手:由按式-以橫  為左採右  向左轉、再以右  式(不可以轉單鞭而忽略了,老師都做到了),右手提昇平肩五指下垂成刁手。若由雲手(右單左雙,初學時按九、七、五次,含化、拿、打)轉刁手時:右手即含有先  (透掌)後攬覆成刁手,而左手以雲手勢向前轉  撲(透)出。

  (六)換步:是以足尖左右轉移行之;有以開、扣腳;或以磨足掌為軸;或已碾足跟為軸名之。如斜飛式以足掌為軸,摟膝  步以足跟為軸。唯倒攆猴是以前足跟為軸,足尖向內扣,其後退之步不可太開或退成彆腳步。因為磨軸是垂直的,碾軸是衡平的。

  (七)退步跨虎式:含有採  之意,以  老師在片中演練作為典範。因為我在許多場合中看到的,都是點一下就完了,也沒有伸展!在此特別將「按式」單獨提述:因為這「按式」,在六十五年冬  老師對王靜之師兄(由台北到宜蘭時),搬著王師兄的手來教導他,由雙(開、  、攬)分轉下覆(蓋),向左以左    顧肘,再向右以  (右手腕外側腕骨、陽谷兩穴位置),以右採左  盼肘(採時兩手之間的距離以手腕至肘的距離為度),垂雙肘坐腕,由左後坐步勢按(透)出,成右前左後之弓步式;不能用「左顧右盼」四個字帶過的,可說是式式有顧、盼。

我練拳多注重其形,所謂手、眼、身、法、步;手之掌拳肘:指曲勿開,用掌、緣、坐腕。拳要眼、背、指扣指握平。肘要垂透出,上舉須在額旁要垂肘。左右弓步:以先坐後弓,前小腿要垂直,後腿膝曲下,持水平高度。左右後坐步:曲膝蹲身,腳跟著地,腳尖點(寒雞步)地。換(上)步:要一次換到定位,以腳跟(掌)為軸,不丁不八之川(肩)步。掌拳及前腳跟不要偏離中間胸(子午),要含有摺疊的意思。眼神貫注即手到眼到,每一動作皆須坐腰坐胯,保持中定,不俯不仰。切忌跩、抖、起伏、波浪、彈起腳跟、偏頭等等這些著相之動作。其拳式(形)要一式接一式、一手接一手(兩手像交接班一樣),綿綿不斷,以達到靜、鬆、慢、勻、穩之(韻味)境界。

六十五年秋我住宜蘭時,  老師曾當面對我說:「興桂啊!你已近五十歲的人了,又動過手術(切除左上肺尖),不要練功夫了,練練太極拳保持身體健康就好了。」。今年是民國九十九年,黃曆上我已是八十二歲的人了,仍然每天練太極拳保持身體健康,每憶  恩師感念再三。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興趣嗜好 運動
自訂分類:會刊
上一則: 99年元月 太極拳「氣」之探究
下一則: 99年元月【本會訊】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