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半年美國財政部都會向國會提出一份《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報告》,內容說明美國主要的貿易夥伴是否藉由操縱貨幣匯率以獲取不公平的貿易優勢。借此,美國得以向主要貿易對手國施壓,逼迫其匯率升值,以減輕美國的赤字問題。
在美國財政部公佈這份報告之前,一個非官方組織 ─ 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都會先行發布相關的研究報告,並建議美國政府應將哪些國家列為匯率操縱國。從過去的資料來看,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經常性的認定許多國家都在操縱匯率,讓美國遭受很大的經濟損失。
被點名的國家首推中國,其他如丹麥、挪威、俄羅斯、以色列與瑞士等也是常客,至於亞洲國家如日本、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台灣也經常榜上有名。究竟真的是這些國家在操縱匯率嗎?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幾則重大的歷史事件!
布雷頓森林協議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非共產國家在美國的新罕布夏州的布雷頓森林鎮集會,討論建立戰後國際金融秩序。協議中決定以黃金為基礎,美元為最主要的國際貨幣準備。並確定以35美元折合一盎司黃金的官價,各國貨幣再各別以一固定比例釘住美元,實行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用美元向美國政府兌換黃金,一般稱為〝黃金—美元本位制〞。
所謂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就是規定各國對美元的匯率,一般只能在此固定匯率1﹪的幅度內變動,而超過此範圍的任何變動都需要經過貨幣基金組織的核准。
後來到了1960~70年代,前後發生了數次美元危機使得該協議開始發生動搖。因為美國國際收支持續逆差,導致國內通貨膨脹情況十分嚴重,美元因而貶值。各國紛紛以美元向美國換回較為保值的黃金,使得美國流失了近三分之二的黃金儲備。最終美國總統尼克森於1971年撕毀協議,主動宣佈停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結束了布雷頓森林協議。往後幾年美元持續貶值,世界各國也因為受到投機商的衝擊而被迫採行浮動匯率制。
廣場協議
1985年由於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狀況。
因而在
全球金融海嘯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導因於美國的次貸危機,為了避免全球金融市場急凍,美國在2008年11月實施QE1注入流動性,成功挽救全球經濟免於崩潰,此舉也普遍獲得世界各國的讚譽。但隨後美國為了降低失業率及提振本國經濟而再度施行的QE2、QE3,乃至最近的QE4則受到各國的質疑與撻伐。
主因在於,美國後幾次QE的目的其實是希望以美元貶值的方式來拉抬出口、降低貿易赤字以挽救經濟。但是效果不彰,並不能有效拉抬經濟,反而因為溢出效應,造成其他非歐美國家的幣值大幅揚升,連帶哄抬股市、房市快速上漲,帶動物價上揚,引發通膨與資產泡沫的現象。
由這些歷史事件可以清楚的看出,美國每每在國內經濟發生困境時,就會以美元匯率貶值之方式來扭轉經濟的頹勢。其採用之方式並不會考慮其他國家的立場與處境,因此它可以撕毀協議、以國際強國之姿要求其他國家貨幣貶值或是撒下大筆的鈔票來壓低美元的價值,不顧其他國家是否會受波及而產生通膨及資產泡沫。而其他被控有操縱匯率之嫌的國家所能做的,其實也只是因應鈔票洪潮的入侵所採取的被動防衛罷了。
因此,究竟是誰在操縱匯率?恐怕不會是如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指控的國家。而美國在指責別國操縱匯率之前,也應該好好的自我反省一番。就像某個廣告的台詞所說「刮別人鬍子之前,先把自己的鬍子刮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