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陳冲是一位典型的銀行員,從基層銀行業務做起,到歷任農民銀行經理、財政部保險司司長、金融局局長、常務與政務次長、證交所董事長、合庫董事長、永豐金董事長、金管會主委等職,此番經歷堪稱是金融專業人員的極致,又經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院長的拜相封侯,此等成就已是當年銀行員的數一數二者,實在令人羨慕又佩服。
然而,這位博士閣揆伴隨多年專業歷練,卻在閣揆任內的油電雙漲政策決策過程裡,毫無專業又不見改革理念!
陳閣揆推動「油電價合理化」,充其量只是把人民當成提款機,並未對成本面問題進行一併注意與改革,致使人民為魚肉、國營事業為刀俎,此番不仁不義,實在是博士此等知識分子的恥辱。
其二,依據經濟部能源局於今年4月12日發布的新聞稿,「電價合理化方案」(原方案)擬定住宅用電每月120度以下不調漲,而且能源局還自行統計得到每月用電數在110度以內者共約304萬戶,其中空屋者就有141萬戶占所有每月用電數在120度以內約43.4%,可見每月用電數120度以下者不調漲,幾乎是為了空屋者而規劃。原方案會做出如此無厘頭決策,顯見官員不用心,而陳閣揆本身也未見其決策的細心與專業。
再者,「電價合理化方案」完全只有考量收入面的調整,為何陳內閣沒有任何針對成本面的改革建議與政策檢討?既然陳閣揆擁有多年專業的金融歷練,應該具備經濟學的普通常識,意即成本與收益是一體兩面、需要兼籌並顧,原方案只見收入面調漲如何合理化,此種「經濟學」是不是也連帶教壞馬總統,因此得出令人意表的決策結果?油電商品特性明顯不同,從未聽說可以「囤電」來迴避漲價成本,縱然有人違法改裝電錶而偷電,但是違法賣電的新聞則從未聽聞過,為何油電價格合理化的決策過程中,這些擁有博士學歷、富有「經濟學」專業的官員與諮詢學者,怎會容許馬政府推出如此草率又荒唐的「合理化」政策?
當博士內閣屢屢推出「博土」政策,痛苦者是人民、作孽者是官員,別說民胞物與,連基本的專業水準都付之闕如,如此形成決策與推動政策,難道不是民怨也一併高漲的真正禍端?若是缺乏政策論述能力所致,為何無法通過一般經驗法則的考驗?別說要論理,連一般生活經驗都無法接受的政策結果,這等內閣是不是應該徹底檢討為何「博土化」?政策品質如此低落,以民意為後盾的立委們,又哪能屈服執政黨黨意而一味支持?回歸肇禍原點,陳閣揆應該自我檢討是否適任行政院長一職,學問大者不一定能當大官,但是當大官者若不能合理化自己決策的過程與結果,這教百姓如何放心與安心?陳院長,您的呆伯特現象灼然明顯,是不是應該勇敢辭職,別再害人害己?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8樓. Norma2012/05/05 13:31agree
這些官員讀再多書不會用也不過是考試機器而已有何了不起?信不信我們這些百姓可能都比這些官員能幹多了,要是我們來做一定做得比他們好,至少我們不會只懂理論.總統自己不就是一個很會讀書的機器而已嗎?又只懂法律其他都不太知道;希望下一任總統不是學法律的. - 7樓. 、2012/05/03 18:53、、、
民moorpark先生所言差矣!從現在人民的感受,進黨執政的政績比中國黨好太多,但是中國黨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黨產,可以輕鬆掌握基層(當然也因為一些台灣人短視)。加上50年控制媒體洗腦,窮的要命的台灣黨短時間哪是對手? - 6樓. Moorpark2012/05/03 17:27不得已的選擇!
馬英九上台之初就醉心與他同有博士學位的博士治國團隊, 彷彿祇有得到博士學位才算受過教育。他的愚昧為何人民可以接受?就是民進黨當權更爛, 不得已的選擇! - 5樓. 慧根2012/05/03 10:29學法的不懂經濟很正常
不懂沒關係,但是到處裝著很懂,還教訓他的主子(人民),這就太可惡了!! - 4樓. me2012/05/03 02:36批注
喜歡選學法的嘛...
學法的不懂經濟很正常,只是多了一些經驗(也許是錯誤的經驗)而已,哪裡是財經內閣?
- 3樓. 慧根2012/05/02 16:26何錯之有?
陳沖是博士總統的執行長,說他博士閣揆是一語雙關,堪稱畫龍點睛,只可惜馬迷未必能領悟。 - 2樓. 田蒙2012/05/02 15:31率爾操觚
作者引據失誤,既經讀者指正,首先要表示感謝,不要硬拗到底。陳內閣為博士內閣,何錯之有?
其為博士內閣之閣揆,簡言謂為博士閣揆,
容有誤會指涉陳院長具有博士學歷,
但此一誤解非本文旨趣,亦非關本文所欲議論重點。
再者,
筆者已於回覆內容感謝網友之指正,何來硬拗到底?
羅伯特亞當斯 於 2012/05/02 15:47回覆 - 1樓. Globe2012/05/02 12:59陳冲沒有博士學位
陳冲沒有博士學位,請參閱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5%86%B2陳內閣擁有博士學歷者甚多,
至於陳院長是否有榮譽博士等學位,
這待查證,目前只知最高學歷為法律學碩士。
謝謝提供意見,
惟此文要強調意旨仍維持不變。
羅伯特亞當斯 於 2012/05/02 13:05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