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佛教--經典講記(35)
- 2009/07/26 07:41
《維摩詰經卷五》 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 想要戒掉眾生的愚癡行為,必須先讓他們知道做某些事是愚癡的行為,...
瀏覽:708迴響:0推薦:35 - 2009/07/11 09:38
《維摩詰經卷五》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對一般人來說,正邪是絕對不兩立的,正道與邪道不可能是同一個法。在人間弘法,上自諸佛,下至諸多...
瀏覽:947迴響:0推薦:20 - 2009/06/27 18:25
《維摩詰經卷中》佛道品──第八: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一切眾導師 無不由是生 以智慧而度彼岸,所以智慧是菩薩的母親。智慧到彼岸即是般若波羅蜜,般若就是智慧,波羅蜜多就是到彼岸,所以智度就是般若波羅蜜...
瀏覽:1,666迴響:0推薦:43 - 2009/04/25 18:24
《優婆塞戒經卷七》業品──第二十四之ㄧ 「是十惡業,決定當得地獄果報,或有餓鬼或有畜牲;餘果則得人中短命,貧窮乏財,婦不貞廉;有所言說人不信受,無有親厚常被毀謗耳初不聞善好之言;能令外物四大衰微無有真...
瀏覽:2,177迴響:2推薦:36 - 2009/04/04 18:21
《優婆塞戒經卷七》業品──第二十四之ㄧ 『若王敕殺,侍臣稱善,是王與臣罪無差別。獵亦如是,若有垂終,其命餘殘有一念在,若下刀殺,是得殺罪;若命已盡而下刀者,不得殺罪。……若作毒藥與懷妊者,若破歌羅羅,...
瀏覽:1,746迴響:2推薦:37 - 2009/03/28 11:22
《優婆塞戒經卷六》五戒品──第二十二 「俱有二人共同做罪:一者受戒、二不受戒;已受戒者犯則罪重,不受戒者犯則罪輕,何以故?毀佛語故。」 此段佛語開示:如果有兩個人一起共同造做一件惡業而犯了戒:第一人有...
瀏覽:791迴響:1推薦:43 - 2009/03/06 20:23
《優婆塞戒經卷第五》 雜品之餘 或有人說。受者作惡罪及施主。是義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時為破彼苦。非為作罪。是故施主應得善果。受者作惡罪自鍾之。不及施主。 施主若以淨妙物施。後得好色...
瀏覽:1,116迴響:2推薦:31 - 2009/03/01 18:08
《優婆塞戒經卷五》雜品之餘──第十九 「若說殺生祀祠得福,是義不然。何以故?不見是人種伊蘭子生栴檀樹、斷眾生命而得福得。若欲祀者,應用香、花、乳、酪、酥、藥。為王追福,則有三時:春時二月,夏時五月,秋...
瀏覽:706迴響:0推薦:47 - 2009/02/23 11:34
業種,可以直接的給他一個名稱叫做勢,就是勢力。勢力若以物理學的名稱來講就叫做慣性。慣性:動者恆動,靜者恆靜。 當業在進行時就叫作業,做完了哪裡還有業?但做完了會成為一種慣性。就好像在太空中丟一個東西...
瀏覽:1,421迴響:2推薦:41 - 2009/02/19 19:53
煩惱之中才有菩提;因為大乗法的證悟,得要在煩惱中去尋覓。如何是煩惱?這不是指一念不生時因為不斷生起妄想而叫作煩惱,而是為了生活奔忙,這就是煩惱;為了食衣住行而忙個不停,這些都是煩惱,在這些煩惱之中才會...
瀏覽:763迴響:0推薦: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