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造化弄人
2010/08/18 13:06
瀏覽525
迴響0
推薦26
引用0

造化弄人




在 1863 年的六月十五日﹐李將軍(Robert E. Lee)所指揮的北維吉尼亞部隊在威廉司坡特暗渡坡托馬克(Potomac)河﹐開始入侵北方。

他所指揮的大軍﹐都是反動及自願人士。他們大半未領薪資﹐而且自備武器和裝備。這是個極有向心力﹐為脫離聯邦而戰的安格魯沙克森人﹐並且是屬於新教的部隊。雖然他們有許多人無法讀或寫﹐但是他們說的都是英語。他們有共同的習俗和信仰﹐而且他們持續的打倒裝備精良的北軍。他們對他們的指揮官有充份的信心。他們利用藍嶺(Blue Ridge)山巒的遮掩﹐緩緩的向北移動。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將北軍引入空曠地區﹐然後一舉殲滅。到了六月底﹐他們已經靠近赫里司堡(Harrisburg)。

在六月下旬﹐向來行動遲緩的坡托馬克的北軍﹐總算北轉﹐開始了大追逐﹐最後會止於蓋提司堡(Gettysburg)。北軍是奇特的一種新式的軍隊。由大不相同的人們所組成﹐說著不同的口音﹐有著不同的信仰﹐許多甚至不會說英語﹐但是﹐他們為保持聯邦而戰。他們來自各處不同的地方﹐嘗過許多敗仗﹐換過許多指揮官。他們是最後的一批自願軍﹐雖然對他們的指揮官們早已失去信心﹐不過並沒有對他們自己失去信心。這個八萬大軍﹐從南往北﹐經由狹窄路徑﹐匯集到藍色山巒。在這內戰的第三個夏天﹐他們想﹐這將會是最後一戰了!

南軍的總司令李將軍﹐當時是五十七歲﹐西點軍校畢業﹐也曾是該校的校長。他可能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受愛戴與景仰的將軍。南、北兩軍對他都非常崇敬。本來他是聯邦軍隊的上校﹐前途無可限量。當南北分裂時﹐聯邦政府有意由他當聯邦軍隊的總司令﹐而他本身也不贊成分裂﹐可是他的故鄉維吉尼亞的議會﹐決定脫離聯邦﹐幾經掙扎思考﹐他辭去在聯邦的軍職。在辭職信上﹐他說他沒法用武器去殘害他的親人和子弟。南軍任命他為總司令﹐帶領著裝備和人數都比北軍差很多的部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許多北軍將領聽到李將軍的部隊前來﹐就感到膽寒而望風披靡。

南軍的副總司令是 42 歲的長街(James Longstreet)將軍。這位三顆星的高壯中將﹐在前個冬天﹐他的三個小孩在一個星期內因發高燒而相繼去世。他是個職業軍人﹐而且攻防的戰術觀念﹐遠走在時代之前。他主張挖戰壕固守陣地﹐可是這個觀念﹐沒法讓仍然秉持著拿破侖式大舉正面進攻的傳統軍人所接受﹐這種挖戰壕固守的做法﹐甚至被譏為「圓鍬大王」。在 1863 年的六月二十九日﹐他所僱用的間諜哈里森偵探到﹐屬於北軍四十二歲的雷諾少將(兩顆星)約兩萬多人的大軍﹐以及三十七歲的比佛德(John Buford)少將所指揮的兩個騎兵團﹐在距離南軍不遠之處出現﹐於是趕緊回報長街將軍。

那個年代﹐作戰以步兵為主﹐騎兵則是步兵的耳目﹐以偵探敵軍動向為主。長街將軍聽到間細哈里森的報告﹐起初不太相信﹐因為南軍由三十歲的三星中將史杜爾特(Stuart)所指揮的騎兵隊﹐迄今並無任何北軍活動的軍情報告。但是經他對這個間諜詳細詢問所見情景之後﹐判斷間諜所說屬實﹐而那喜歡閱讀報紙上與自己有關的報導的年輕騎兵隊指揮官史杜爾特﹐一定是帶著騎兵隊去野遊(joy ride)了。他越想越氣﹐直呼要軍法嚴辦史杜爾特將軍。然而﹐如今軍情緊急﹐事態嚴重﹐他帶著這位間諜﹐連夜趕至李將軍的總部﹐喚醒已經就寢的李將軍。李將軍起初也不能相信間諜的報告﹐因為他的耳目﹐也是他所信任的史杜爾特將軍和騎兵隊﹐並未有任何北軍動態的報告。

經過與長街將軍和間諜的討論及研判﹐李將軍也採信了軍情﹐決定移動部隊﹐向蓋提司堡的方向移動。

在蓋提司堡以西的地勢起伏﹐有如地面的波浪。南軍步兵就在山嶺缺口的窄路上出現。在城外有兩個丘陵地。北軍騎兵隊指揮官比佛德少將﹐騎馬沿著長坡到了丘陵頂端﹐進入墳場。他縱目遠眺研判﹐清楚明白﹐這是這一地區的制高點﹐如果戰事開始﹐這是最佳的防守和攻擊的據點。問題是﹐南軍不知有幾萬步兵在附近﹐他只有兩個團的騎兵﹐而北軍雷諾將軍的步兵還在很遠的地方﹐可能趕不及到此地佈防。這使得比佛德將軍的心裡非常矛盾。他想﹐他被交付的任務只是偵察﹐並無陣地防守的責任﹐他可以隨時撤走。然而﹐倘若不守住這個制高點﹐一旦它被南軍佔領﹐則北軍必定要吃足苦頭﹐說不定會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他領軍在此高地防守﹐他能支撐多久?雷諾的步兵來得及趕來馳援嗎?對於北軍將領行動的遲緩﹐他有親身的慘痛經驗。他曾在一個戰役中﹐以三千人的部隊﹐對抗長街將軍的兩萬五千人﹐雖然一再求援﹐可是長達六個小時﹐援軍始終未曾趕到。他去年冬季受了重傷的身體﹐使他容易失去耐心﹐難以思考。然而﹐他到底是個職業軍人﹐了解人只能活一次﹐終究也要死亡﹐於是下令他的兩個騎兵團在這墳場丘陵地駐守﹐等待步兵來援﹐並且寫了緊急訊息﹐傳給雷諾將軍﹐要求他的部隊儘快兼程趕來。

比佛德這個決定和堅守制高點﹐一直戰到雷諾的步兵來接防﹐可說是北軍後來戰勝的主因之一。

在這個時候﹐北軍來自緬因州的自願兵一個營﹐由三十四歲的張伯倫中校(Joshua Lawrence Chamberlain)所指揮。張伯倫原來是個大學教授﹐長得高大清秀﹐有張娃娃臉﹐也有非常美妙的歌喉﹐很有女人緣﹐可是他卻一心想要當軍人。他跟學校要求﹐但學校不准他去從軍﹐所以他就申請在職到法國進修一年。當他的申請被批准後﹐他沒有到巴黎去﹐卻是去從了軍。他的部隊原來有上千人﹐可是歷經幾次戰役﹐此時僅剩三百人左右。張伯倫中校受命帶領他的部隊﹐在蓋提司堡南方一個叫做小圓頂(Little Round Top)的丘陵地防守﹐而且被告知﹐那是北軍的左翼的最後防守線﹐再沒有北軍在他們的左面﹐所以南軍必定會攻擊此處﹐而且設法突破他們﹐進而繞到北軍後背﹐為此﹐他們必須死守陣地﹐不能撤退﹐否則北軍必定會背後受襲而潰不成軍。

雙方佈陣。長街將軍發現制高點已經被北軍先佔領之後﹐主張撤軍或是挖戰壕做持久戰﹐然而李將軍堅持正面攻擊。長街將軍爭辯說﹐在開闊的平野仰攻高地﹐毫無遮掩﹐必定死傷慘重﹐而且沒法戰勝。可是李將軍心意已決﹐要他全數正面攻擊。

戰況慘烈。南軍由三十八歲的匹克特(George Pickett)少將所指揮的一個師﹐在這個戰役中損失慘重﹐百分之六十以上傷亡﹐在他手下的軍官中﹐都遭受到傷亡的命運。在他麾下總共有十三個中校和上校﹐其中七個死亡﹐六個受傷。

張伯倫中校所指揮的那個營﹐戰況慘烈﹐南軍一波又一波的攻擊﹐雙方都損失巨大﹐疲憊不堪。張伯倫的部隊已經彈盡援絕﹐他眼看南軍又在集結﹐準備再次攻堅﹐他知道自己的部隊缺乏彈藥和兵員﹐再也防守不住。在如此絕望的處境﹐他只有採取絕地求生的最後辦法。於是下令全體士、官、兵一概上刺刀。在他一聲號令之下﹐全部兵員端槍往坡下衝殺。這樣的來勢兇猛﹐大出南軍的意外﹐使他們在驚恐中﹐紛紛棄槍舉手投降。張伯倫因此竟然轉敗為勝﹐守住了小圓頂﹐也鼓舞了北軍的士氣。這也是北軍在蓋提司堡戰役中﹐最後勝利的關鍵性一役。

在這次戰役中﹐也有一個令人深感造化弄人的故事。南軍在匹克特手下指揮一個團的阿密思迭(Lewis Armistead)准將(一顆星)跟狠楷(Winfield Scott Hancock)親如兄弟。此時﹐狠楷是北軍的兩星少將﹐統領在蓋提司堡的所有北軍﹐對抗南軍。在南北分裂後﹐阿密思迭一直夢想能與狠楷重聚﹐沒想到﹐這回﹐竟是這種方式的面對。在戰前﹐他交給了長街將軍一個他私人的小包裹﹐請長街將軍在戰後交給狠楷的夫人。阿密思迭跟其他南軍一起攻擊﹐在進入北軍防禦的圍牆內﹐中彈倒地。他要求圍上來的北軍官兵﹐說想見狠楷將軍一面﹐這時﹐才知道狠楷將軍也中彈了。這種親如手足的好友﹐因為國家的分裂﹐而造成敵對的場面﹐使我不免會想﹐在國共內戰期間﹐想必也有許多類似的悲劇吧?阿密思迭死在戰地﹐狠楷最後痊癒﹐而阿密思迭留給狠楷的妻子的包裹裡面﹐是他個人所使用的聖經。

這個戰役是南北戰爭死傷最為慘重的一次。李將軍在這次戰敗後請辭﹐未被批准﹐不過此後一直到南北戰爭結束﹐他沒再主動出擊。在投降後﹐他放下武器﹐也告訴他的部屬照做﹐好解甲歸田。他這樣做﹐是使戰後﹐再次和平統一的主因。他請求國會對他赦罪﹐但直到幾年後去世﹐都未曾獲得赦免。在那段期間﹐有些聯邦高層政客要治李將軍叛國罪(倘若成立﹐是要被處死的)﹐不過北軍統帥葛稜(Ulysses Grant﹐後來的美國總統)拒絕如此做﹐並說李將軍跟他談判投降事宜之時﹐他已同意不對南軍將領當戰犯起訴。葛稜不在壓力下屈服﹐並以辭職來要挾﹐由於他是北軍勝利的大英雄﹐高層政客不敢得罪﹐只好讓步﹐所以李將軍才不曾被以叛國罪起訴。

在小圓頂防衛致勝的張伯倫﹐在此次戰役後﹐被葛稜晉昇為一顆星的准將﹐後來還受傷六次﹐差點死亡。他因戰功﹐最後晉昇為兩顆星的少將。在南軍投降時﹐他被葛稜從所有北軍軍官中﹐挑選為接受南軍投降的軍官。在那兒﹐他使世界大吃一驚的是﹐下令他的部隊﹐向戰敗的南軍敬禮。他後來在緬因州以破該州歷史記錄的多數﹐被選為州長﹐而且還連任了三次。

那位首先搶佔蓋提司堡制高點﹐並且堅守陣地﹐直到雷諾將軍的步兵來接防的比佛德將軍﹐那個夏天因為前個冬天的重傷而身體轉弱﹐到了冬天﹐因得肺炎而死亡。


                                  (2010-08-18)  



【附記】

為什麼我願意花那麼多時間﹐寫這篇心情日記?因為我想跟一些人分享我的閱讀﹐和閱讀所帶給我的衝擊與省思。我想﹐時常到我部落格來的親人、朋友和我所不知道的網友﹐也許會跟我一樣﹐對這個一百五十年前所發生的歷史戰役和涉及的人物﹐也感到興趣吧?

人的壽命短短幾十﹐最多上百年﹐有多少事情是自己能掌握的呢?有多少是造化在弄人呢?

看看南北戰爭時的將領﹐例如史杜爾特﹐只有三十歲﹐就已是三顆星的將領﹐統帥南軍的騎兵隊。當我們三十歲時﹐我們承受的是怎麼樣的責任與壓力呢?然而﹐在蓋提司堡戰役中﹐史杜爾特終究是沒有盡到了責任﹐使得南軍有如失去了耳目﹐處在黑暗中﹐對北軍的動向無法充份掌握。

如果蓋提司堡這一戰由南軍得勝﹐可能就長驅直入﹐直取華府了。倘若北軍戰敗﹐將會是什麼景象?那一定就不會有現在的美國。那麼﹐會不會變成兩個國家呢?實在很難想像那樣的境地。

蓋提司堡的戰役﹐麥克夏拉(Michael Shaara)寫成一本歷史小說﹐叫做「殺人天使(The Killer Angels)」。在 1964 年﹐麥克帶著他十二歲的兒子到蓋提司堡的古戰場參觀﹐他一邊觀看標誌和說明﹐並且將故事轉述給兒子聽。說著、看著﹐那些百年前的人物竟然在他的腦海中栩栩如生起來﹐而他也感動的落淚了。於是原本以發表短篇故事為主的他﹐決定要把這個戰役寫成小說。

花了七年的時間﹐寫完後﹐送到出版公司都被一一拒絕。在被十五個出版社退稿後﹐一家小出版公司決定冒險嘗試﹐在 1974 年印售少量的書本﹐也未加以促銷﹐所以沒有引起什麼回響。非常失望的他﹐以為自己失敗了﹐那本書只會在書架的一個角落沾滿灰塵而已。出人意外的﹐次年他被通知﹐這本書被選頒朴立茲獎。這使他心中又燃起了希望﹐因為獲得朴立茲獎的書﹐必定廣受注意而大賣。可是那正值越戰末期﹐普遍厭戰的氣息使得人們沒有興趣去閱讀南北戰爭的書。所以﹐他的書雖然得到這樣的大獎﹐對書本的銷售﹐並無幫助。對他而言﹐又是一個大失望。

不久﹐有電影界的人有意想依據此書拍成電影。他為此再次重燃希望﹐與有意製作導演的人合作改編劇本。努力了十年﹐卻找不到金主。等電影在 1993 年終於拍攝上映﹐而這本書也成為紐約時報最暢銷書的排名第一名﹐而且許多專家和學者以及書評家都認為﹐這可能是至今最為傑出的歷史小說﹐但這一切發生之時﹐已是作者去世好幾年以後的事了。所以作者費盡心神所寫就的這本書﹐到他去世之時﹐他都以為是失敗之作。這對他來說﹐是件憾事。也只能說是造化弄人吧?

倘若您有興趣讀這本書﹐到亞馬遜去買舊書﹐一本只要兩、三美元(我不知是否有中文翻譯)。

若想看依據此書所拍攝的電影﹐片名叫做「Gettysburg」。我買了 DVD﹐只要五、六美元。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情日記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