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泛著反諷的喜感與無奈的故事
2025/06/27 16:46
瀏覽750
迴響2
推薦15
引用0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泛著反諷的喜感與無奈的故事



二○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徐錦成先生發表在更生日報副刊上的大作「67 頁的秘密」,除了帶給我混雜著一絲幽默和有點荒謬及反諷的喜感之外,也帶給了我幾許無奈和悲哀的感嘆。

這篇文章描述的,是一個有關碩士學位口試的故事。文章可以簡單的分成三個部份:口試前、口試中和口試後。

文章中的「我」,是這個應試碩士生的指導教授,學生則是在國中任教的老師,在這個國立大學就讀了兩年的「碩士在職專班」。學生的碩士論文只有六十七頁(正文是三十八頁,剩下的二十九頁是附錄),題目是「以詮釋學的觀點解讀青少年文學之研究」。

指導教授不知道「詮釋學」是什麼,加上可能是工作過於忙碌(或是缺乏指導學生的熱忱),所以他不但沒有閱讀論文的內容,甚至連學生的臉孔是什麼模樣都沒有印象。

碩士口試委員需要有三個人,除了指導教授之外,還需要請校內和校外各一人。

指導教授要助理上網搜尋,看是否能夠找到懂得「詮釋學」相關的合適校外口試委員。結果找到了一位留學德國的哲學博士,目前在一家私立科技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的劉博士。校內的另一位口試委員,就請了系主任幫忙。

口試當天,劉教授提了兩瓶紅酒到學校來,是給系主任的伴手禮。

口試開始了。依慣例,由校外的口試委員當召集人。劉教授讓考生先報告十五分鐘,指導教授也趁著這段時間,一邊努力記住學生的名字,一邊第一次閱讀論文。指導教授發現附錄的十幾篇國中學生作文不但文筆不通,並且錯字連篇。

劉教授顯然是閱讀了論文。他認為論文寫得「不錯」,但有些地方一定要改,還引經據典的述說了一陣,並且建議將原來的論文題目,改為反應實情的名字,例如「國一生作文批閱的實際操作之研究」。

劉教授認為這篇論文有個優點,因為以學生的作文當研究材料,所寫的論文不會抄襲!

接著是系主任發問。他言不及義的說了幾句,然後問考生:「寫這篇論文的過程中,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指導教授聽到這個發問,心裡知道系主任也沒有讀過論文,因為在許多與系主任同場口試的經驗中,知道系主任在無話可說時,就喜歡拋出這個問題。

照慣例,指導教授是最後發言。他謝謝劉教授精闢的解說與指導,也感謝系主任在百忙中來擔任口試委員。

整個口試的過程中,除了劉教授提出一些問題及建議之外,指導教授和系主任所說的,全是無關痛癢,言不及義的廢話(口試前連論文都沒讀過,能夠提出什麼問題和建議呢?)

學生順利通過了口試。系主任說,站在鼓勵學生的立場,他是夠資格通過的。系主任沒說的是:既已繳清了學費、修完了課程,理應發放文憑。這也已是系裡老師們的共識。

系主任在恭喜碩士生時說,獲得學位之後,薪水應該會加給,也不忘對他推銷「碩士在職專班」,希望他能夠鼓勵朋友或同事們來進修。

讀到這裡,令我不禁感到一陣陣的悲哀、心酸與無奈。

口試結束後,三位口試委員回到系辦公室。他們有一些對話。

劉教授說,考試只是個形式,只要學生提出論文,沒有系所會不讓學生通過的。

系主任(客氣的)說:「以後我們一定要再請劉教授來。」

劉教授希望以後再來時,最好不要只考一篇,因為口試也是一筆收入,這個下午,他便要到另一間學校考三篇論文呢!

系主任說:「這幾年招生每況愈下,再這樣下去,教育部應該會要求我們減招吧!」

劉教授說:「國立大學的教職員是鐵飯碗,減招學生也不會減薪。不像我現在的學校,不知道還能撐幾年呢!」

讀完整篇文章,我真不知應該為在我腦海裡呈現的許多頗有喜感或是荒謬的畫面而笑,還是應該為字裡行間所暗藏的無奈,與面對殘酷現實生活的壓力而覺得悲哀。

在這過去的五、六十年來,台灣社會的變化非常巨大,在教育方面當然也不例外。

記得在我參加大專聯考那一年,大約有九萬個考生,但只有約一萬人可以上榜。想要進入大專的窄門,真的是非常的不容易(試想,即使是進入排在最後的私立三專,也必須嬴過約八萬個考生才行),所以當年的大學生,素質大概都是有一定水準的,而且也是普遍受到羨慕和尊重的。

然而,不易擠入大專的窄門,自然也有一些缺點。一些抗壓性比較差的年輕人,因為大專聯考所引發的悲劇,也時有所聞。另外,我覺得「一考定天下」是殘酷的,而且是不能用來判定一個人的前途的。有的人不擅長考試,有的人考試臨場失常;有的人有其他的天賦或是專長,不見得適合唸書和做學問。所以,生活在世上,我們不應該不斷的強調高學歷這種事。職業無貴賤,年輕人應該努力的去追尋自己的興趣與專長。

那些年,由於全台灣大量的設立大學,浮濫到似乎不管什麼窮鄉僻壤都有大專院校。「讓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立意是很好,只是如果沒有適當的品質管控,使一些人自認為受到了高等教育,但知識和技能都貧乏到可怕的地步,這對社會的風氣和國家的進展,無疑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後果就很可怕。

到處都是大專院校的結果,是學位的浮濫,造成了學士滿街跑,流浪碩士和博士充斥,就業變得不易的情形。加上這些年來,由於少子化的衝擊,高中就學的學生年年減少。在供需失衡的壓力下,據報導,連考試的總分只有個位數,竟然也能上榜!由於應考學生人數不足的情形越來越嚴重,即使是報考人數全部錄取,也無法招滿額,於是許多學校開始積欠教職員工的薪水,一所又一所的大專院校被迫關門或是減招。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對各大專院校的教師所造成的衝擊,當然也是非常的大了。每個教師都要養家餬口,如果家裡上有老下有小,薪資若被拖欠了,甚至是否能繼續任教,都無法確定,那在心理上所造成的壓力,會有多麼的巨大?於是在報章雜誌中,我看到了許多教授到各中學去介紹、宣傳和推銷自己任教的學校,希望能吸引學生選擇這個學校;有的教授甚至在學校註冊和學生要入住宿舍時,去忙著幫學生搬行李。這些原本並不是教授的工作職責,這讓我深深的感到悲哀!

但,這一切都只是為了生存!

現在再回頭來探索一下「67 頁的秘密」故事裡所沒有明說的涵意吧。

試問,應考的碩士生在國中的忙碌教書工作中,為何還要到學校來唸碩士班呢?那當然是因為若拿到了碩士學位,便可增加薪資。那麼,既然如此,我為何不試試看呢?由於在國中的工作如此繁重,實在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到碩士班聽課和做論文的研究。然而,如果碩士學位很好混的話,我為什麼不混混看呢?

在私立科技大學任教的劉博士,就是一個處在教職朝不保夕的壓力下的例子。到別的大學當口試委員,成為他增加額外收入的一個方式,於是他提著兩瓶紅酒送給系主任當伴手禮,希望能夠建立起未來受邀來當口試委員的管道。這真是讓人感到悲哀和無奈啊。

故事中的系主任,工作當然是非常的忙碌,可能不易找出時間去閱讀學生的論文,但他負有系裡財務的責任與壓力,因此口試放水,也是很自然的事。他甚至還不忘為這個系的在職碩專班推銷,希望碩士生能介紹其他的同事和朋友來進修。故事中的指導教授,連自己「指導」了兩年的學生是什麼長相都沒有印象,到底有沒有按時來上課也不知道,就更不用說定時與學生討論有關的研究及論文的進度了。坦白說,系主任和指導教授都是失職的,也是缺乏教育的職業道德的。

也許在我們所處的這種社會氛圍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有自己的悲哀,和有自己的無奈吧?

最後,我還有幾句話,不吐不快。不久前,我在網上的新聞報導中,看到有些大學決定和準備停招及關閉中文系的消息。這是讓我看了非常錯愕的新聞。

要停招或關閉學習、傳授和研究這個國家使用文字的科系?

對於私立大學,由於供需的壓力下,為了本身的生存,停招或關閉中文系,我不敢多所置喙,但我寧願相信,關閉「中文系」這種事,永遠不會發生在公立大學裡。

在美國,英文系的畢業生(即使有博士學位)就業也是並不容易,但各大專院校都有英文系,因為進入高等學校,英文是必修的課程。我記得自己在台灣上大學的時候,國文(中文)和英文都是大一必修的課程(道理很簡單,不論學習的是什麼專業,掌握基本的語文能力,是必要的條件),難道現在的中文和英文不再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了嗎?

泛著反諷的喜感與無奈的故事 https://www.ksnews.com.tw/e/7510

             (2024-06-27 於更生日報副刊)   

【附記】

這篇文章刊出時,距離文稿寄出的日期,約三個月又三個星期。

近一個月來,更生日報的網頁正在改版,顯得有些混亂和不穩定!自改版之日開始,從此看不到更生日報的 pdf 版了,也就是讀者再也看不到副刊(以及其他版面)見報時,真正編輯的模樣了,而只能看到文章的內容(在文字間還摻雜了一些廣告)。此外,在這期間有許多天的副刊,並未加入新的網頁(也就是無從看到那些天的副刊文章),令人感到很遺憾與無奈!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情日記
自訂分類:不分類
上一則: 計劃外的歡喜事
下一則: 父親節快樂
迴響(2) :
2樓. 寧靜姐
2025/07/09 22:20

這就是"本土"的碩博士不受重視的原因,指導教授混,學生也混,肚裡的學問不多。

中文系漸漸部招生,因為政府要台文化,已經培養了一批台語文老師了!

1樓. 安歐門
2025/06/29 10:55

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算什麼?那只是升職調薪途徑,沒人在乎品質,

EMBA數以萬計才是滿街笑話,政客奸商、、人手一張證書,

以前常聽說,台北街頭七個人就有一個老闆,

現在台北街頭,一半以上都是碩士,博士恐怕也上萬,

碩士能幹什麼?便利商店裡,站著不少碩士店員,

博士能幹嘛?大學比補習班還不如,教授得自己拉學生,

這只是冰山一角,台灣社會還有無數「一角」,寫不完,

我只能說,愛台灣的人真正偉大,兩眼一閉。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