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與其縱容民間版「社福體系」橫行,不如協助輔導或取而代之
2014/10/27 07:56
瀏覽210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與其縱容民間版「社福體系」橫行,不如協助輔導或取而代之

 

林老師

 

日前聯合報報導:在台北車站、夜市、熱炒店甚至KTV,常見身障人士推銷口香糖等商品,這些商品價格略貴,不少民眾基於愛心大方認購。但是根據揭發的聯合報調查發現,這是有人集合身障者仿公司組織,批貨給他們販售。或許這些老闆自認為是在做「功德」與造福部分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但是如果涉及逃漏稅或不當剝削銷售者的事實,站在監督機關立場,應該即日起予以徹查與要求社福或公益社團能有取代方案。

 

因為弱勢族群在大台北地區謀生不易,渠等除了加入公益彩券行工作或代銷刮刮樂。現在有心人願意透過這種民間版「社福體系」造福急需自力救濟的他、她們,因為兩造都因此獲利,基本上大家應該樂觀其成。但是在一般人小市民在不知情下因為存著「同情心」而掏出鈔票購買相關產品,如果造成不勝其擾的衝突,甚至鬧到派出所去面對仲裁,筆者希望台北市、新北市政府社會局、財政局與稅捐稽徵機關要出面了解整個狀況。如果該等組織沒有登記在案,應該嚴格要求其立案以利輔導與面對逃漏稅問題。至於產品的販售後有無安全保證等瑕疵疑慮,消保單位也有監督的職責問題。

 

如果這種「愛心經濟體」真的能嘉惠部分弱勢族群,類似的促銷與協助這些解決生活上的問題,特別是提供食宿等福利。筆者建議:要嘛!一一予以「扶正」與有效的輔導、管理。否則就是全數取締後收回好好有所安排,諸如讓地方政府何妨透過在地的公益團體能「主動出擊」,因為有社會局背書,因為有消保單位與衛生局監督,因為有財政局等合法掛保證,相信這是「多贏」的局面呀!就看政府要不要出手而已。

 

 

 

 

 

 

新聞眼/為何會有體制外的「社福體系」?

 

【聯合報╱本報記者呂思逸、何祥裕】

2014.10.23 03:48 am

踏進鐵皮屋改造的「宿舍」,一群身障人士努力地適應這個社會,透過「公司」這個民間版「社福體系」,他們有屋住、有錢花;就官方角度,這個體系處處漏洞,但不可否認,這種「愛心經濟體」解決了部分正牌社福機構照顧不到的死角。

訪談住在「公司」內的身障者,他們並無太多怨言,因為比起街友,他們起碼有屋住,跟「老闆」談好條件後,免房租水電、賣東西不用囤貨成本,上班時間自由,「已經很好了。」

的確,若要以官方角度看,這類公司毫無保障,居住環境也有公安之虞,但就現實面探討,公司在政府社福體系外自成一格,顯然也有它能存在的原因。

依這些身障者說法,單是新北就有多家同類組織長期經營,透過口耳相傳,不斷有新血加入;這種體系的存在,值得主管機關思考,為何在已有的社福制度下,弱勢的身障者仍要透過這種方式自力更生,他們為何不求助政府。

任何制度不可能百分之百完美,也許有人會認為,這種現象是愛心被利用,但從身障者角度來看,當他無法透過正常管道獲得政府協助,卻願意透過自組的體系謀生,跟一般人一樣活下去,又有何不可?

當他們的生活狀況完整呈現在世人面前,主管機關該做的,不是打壓、開罰,應是反省與輔導,是否制度還不夠完善,讓這些身障人士得「自謀出路」,並輔導他們走上正軌。

2014/10/23 聯合報】 @ http://udn.com/

 

聯合報直擊街頭的愛心 最終到哪裡

 

 

【聯合報╱本報記者呂思逸/現場直擊】

2014.10.23 03:48 am

 

 

 

 

 

進「公司」生活有伴 不怕沒錢吃飯

 

 

【聯合報╱記者呂思逸/調查報導】

2014.10.23 03:48 am

 

 

「現在這樣上下班的工作比以前穩定多了。」身障者朱國榮是陳姓老闆「公司」成員之一,每天到街頭賣愛心商品,上下班時間固定,周休一日,他說,其他「同事」跟他一樣喜歡現在的工作型態。

「公司」供住包水電費

朱國榮三歲罹患小兒麻痺,高職補校畢業,在街頭販售愛心商品已十三年。他說,現在這樣比較有保障,既不用擔心囤貨,也不必提心吊膽每日的生意,房租、水電費都由公司出。

今年五十三歲的朱國榮說,父親是基隆有名的總鋪師朱清泉,小時家裡環境還不錯,供他讀到高職畢業。但廿歲時父親被人倒會,負債累累,廿五歲時父母相繼過世,為了生計,跑去當蘇聯鑽學徒,月薪二萬八。

蘇聯鑽工廠內,有許多作業員是像他一樣的身心障礙者,但後來大陸低廉勞力興起,工廠轉往大陸,他因行動不便沒有前往,四十歲面臨失業。

朱國榮說,四處求職碰壁多年,有天在夜市遇到陳老闆,踏入販售愛心商品這行,每天開始有收入,不怕下一頓沒錢吃飯。家人對他能夠獨立生活,都很支持。

「但這一行要看天吃飯。」朱國榮說,下大雨、濕冷的天氣,路上行人少,有時在街頭一整天,也賣不掉一包口香糖。

收入和老闆五五分帳

加入公司後,他不再擔心囤貨問題,也不必擔心生意好壞,房租、水電費都由公司出,壓力不再那麼大。

他說,每天工作約六小時,下午一點開始兜售,晚上七點左右回家;碰到下午沒人潮時,還回家休息一下。平均每天可以賣十五包愛心商品,一包一百元,和陳老闆五五分帳後,一天收入約為七百五十元。每周休息一天,若遇到下雨、颱風天,在家休息不出門。

 

 

 

輪椅壞了老闆負責修

「吳大哥」說,透過陳老闆介紹進入公司,覺得這裡是個「家」,陳老闆很照顧他,手頭不便時會發零用錢。「謝大哥」表示,原本在路邊賣烤香腸,認識陳老闆後加入公司,但沒住在宿舍裡,只有白天去批貨,賣完回宿舍分帳,但他覺得在宿舍跟其他人聊天很開心。

這間宿舍原是鐵皮工廠,十五間房間,每間約兩坪大,老闆在廁所設置扶手等無障礙設施。宿舍內共設置三間廁所、一間大廚房,老闆還在廚房擺一排大同電鍋供「室友」使用,牆上掛了一堆輪椅的輪子,身障者的輪椅壞了,老闆負責維修。為避免室友在宿舍時無聊,老闆還養狗、養魚,連消防設施都有,還雇專人打掃環境。

 

新北 這樣的「公司」約十家

 

【聯合報╱記者呂思逸、賈寶楠/新北報導】

2014.10.23 03:48 am

五十一歲的陳老闆是低收入戶,被檢舉名下有三輛車、用名牌手機,公所查訪時,驚見他在舊廠房隔出十五個房間,才讓這家扶助身障者的「公司」曝光。他透露,像他這樣的「公司」,新北市約有十家,自己的規模可能最大。

陳老闆說,被檢舉後,新北市府社會局、公所都來查他,要他提供收入證明、出貨明細,都被他拒絕,社會局最後以不配合調查,中止他低收入戶資格。

陳老闆表示,平時他除批發給身障者販賣的物品外,也在街頭賣刮刮樂;他承租當地的違章紡織工廠,改成一間間宿舍,早晚派車接送身障者到街頭定點「上下班」,雖不收房租,但所有收入對半分。

陳老闆透露,新北市像他這樣的「公司」約有十家,全都在各捷運站周邊販售,但彼此不會排擠,彼此良性競爭。他說,在這十家中,自己可能是「最大家」。

2014/10/23 聯合報】 @ http://udn.com/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公共議題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