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中國古代數字中的出鏡率非常高。不僅日常生活裏常常提到用到,而且在古代文學著作中,我們也能經常看到它的身影。
古人概括宇宙為日、月、星三光;把壹天劃分為早、中、晚;把壹時分為三刻;把最受尊敬的人稱為三尊,即君、父、師。讀書必讀《三字經》、《千字文》(均是三字壹句);吃飯為壹日三餐。等等。
數字“三”應用如此廣泛,這壹切得從其初始含義說起。
《周易》中數字“三”作為卦爻三畫,上、中、下三畫,分別代表著天、地、人。這便是“三”的最初含義。《老子》曰:“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之由來,均是壹生二、二生三演變而來。 “三”生萬物,也即是說數字“三”是壹個發生質變的臨界點。許慎《說文解字》曰:“三,天、地、人之道。” 由此說來,“三”包羅萬象,總攬壹切意義。
在我國,數字“三”更重點的壹個作用體現在“禮”之上。
很早以前,中國人尚蔔筮。《禮記.曲禮上》載:“蔔筮不過三。”王肅雲:“禮以三成也,上旬,中旬,下旬,三蔔筮不吉,則不舉也。”也就是說,“三次”成了蔔筮求吉的限度。“三”最初代表的意義,逐漸發展成為古人的壹種“禮”的規範。也就是說,“三”為成禮之數,多壹或是少壹均被視為非禮。通俗點講,即是我們經常說的“事不過三”。
那時候,日常生活中的“禮”數,有很多,諸如結婚要“拜天拜地拜高堂”,三拜方算禮成;敬酒需“三巡”,三巡方顯禮節到;古代打仗禮讓有“退避三舍”,以退為進;做事講究“三思而行”,考慮周全方行事。等等。這無不深刻說明數字“三”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它以有限寓無限,它是萬物生化的關鍵之所在,是量變與質變的臨界點,並且,最終在漫長時間的延續中衍變成了中國人行動原則的壹個定數。
數字“三”在經過壹系列的演化與定性之後,時常出現在文學素材裏。《史記》曾記載過:“數始於壹,終於十,成於三。”什麽意思呢,即數從壹開始,終止於十,以“三”為全。於是,我們可以以四大名著為例,可以看到數字“三”頻繁出沒。《西遊記》有“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入無底洞”等,就連男壹號也叫唐三藏。《三國演義》裏有“陶恭祖三讓徐州”、“劉玄德三顧茅廬”、“諸葛亮三氣周瑜”等。《紅樓夢》裏“劉姥姥三進榮國府”。《水滸傳》裏“施恩三入死囚牢”、“三打祝家莊”等。
明白了數字“三”的內涵之所在,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我們能夠幾次“三”番在文學史冊裏與它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