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乾清宮Google地圖檢視較大的地圖
從「保和殿」的平臺往下看,可以看到「後宮」圍牆前的廣場,許多遊客正湧入後宮參觀
乾清宮是內宮正殿,面寬9間,進深5間,高
乾清宮御座上方有一匾,稱正大光明匾。匾上「正大光明」四字是順治皇帝手書
坤寧宮是皇后寢宮。明末李自成打進北京,崇禎皇帝的皇后周氏在此自縊身亡
走完外三殿及東西二側,繼續下行就是連接內廷與外朝的重要通道-乾清門,也就是紫禁城內三宮的正宮門。之前從「保和殿」的平臺往下看,可以看到「後宮」圍牆前的廣場,許多遊客正湧入後宮參觀;「乾清門」的正門是關閉的,遊客們須從側門進入「紫禁城」「後宮」。內三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皇族居住、玩樂、奉神的地方,其主要建築是「後三宮、東六宮、西六宮、御花園 …」等所組成。
乾清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門面闊5間,進深3間,高約
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為內右門及軍機處(雍正七年,用兵西北,以內閣在紫禁城太和門外,恐漏泄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軍機處的權力,終滿清一朝超越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成為主要的政治核心)。
進入乾清門,內有高臺甬路連接乾清宮月臺。乾清宮是內宮正殿,面寬9間,進深5間,高
雖然皇帝居住在迷樓式的宮殿內,且外部防備森嚴,但仍然不能高枕無憂。據記載,嘉靖年間發生壬寅宮變後,世宗移居西苑。萬曆皇帝的鄭貴妃為爭皇太后鬧出的「紅丸案」、泰昌妃李選侍爭做皇后而移居仁壽殿的移宮案,都發生在此。明正德九年(西元1514年)
滿清入關後重修乾清宮,為康熙幼年時寢室。雍正即位乾清宮成為舉行內廷典禮和引見官員、接見外國使臣的場所。光緒32年(1906年)在乾清宮接受奧、法使臣國書。乾清宮還是清代皇帝死後的停柩之地,有「壽終正寢」之意;順治皇帝死在養心殿,康熙皇帝死在暢春園,雍正皇帝死在圓明園,咸豐皇帝死在避暑山莊,靈柩都停放在乾清宮,祭奠後才轉至景山觀德殿,最後正式出殯葬入皇陵。
乾清宮與坤寧宮為傳統意義上的帝、后寢宮。乾、坤為《周易》卦名,乾表天,坤表地;乾清宮左右有日精門,月華門,寓有「乾坤日月明,四海皆昇平」之意。清廷在康熙61年(1722年)及乾隆50年(1785年)二次舉辦千叟宴以示「普天同慶,共用昇平」。乾隆並召集一品大臣和年齡九十歲以上老人御前賜酒,賜予拐杖及禮品。乾清宮有眾多聯匾,以及一幅對聯,為康熙手書:
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
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難。
上聯意思:皇帝是「萬邦」表率,需謹慎修身,一心持之以恆。下聯意思:要弘大五典五常,維繫倫理觀念,不要輕率處理民眾力役之事,慎重考慮其中的艱難。
乾清宮御座上方有一匾,稱正大光明匾。匾上「正大光明」四字是順治皇帝手書。雍正皇帝創立秘密建儲制後,建儲匣被存放在正大光明匾後。匣內藏皇帝選定並御筆親書的皇位繼承人名字,皇帝死後,取下匣子由秘密指定的皇子即位。
交泰殿位於乾清宮(天)和坤寧宮(地)之間。交泰語出周易「天地交泰」,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面闊進深均為3間,單簷四角攢尖頂,上置銅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是皇后千秋、春節、冬至接受大臣、貴妃、妃、嬪、公王、福晉等朝賀的地方。乾隆13年在這存放象徵皇權的25方寶璽,每年正月皇帝在此行三跪九叩開寶禮;現在,寶盒仍按原來的位置陳設在交泰殿。交泰殿一左一右陳列作為北京時間的標準-大自鳴鐘和沙漏。
坤寧宮是皇后寢宮。明末李自成打進北京,崇禎皇帝的皇后周氏在此自縊身亡。清順冶12年(1655年),按瀋陽清寧宮改建成口袋房,清嘉慶三年(西元1798年)重修。除東西兩頭的兩間通道外,按照滿族習俗,將正門開在偏東一側;東面兩間是東暖閣,由康熙開始為皇帝大婚的洞房,頂棚高懸雙喜宮燈,紅底金色雙喜影壁,靠北牆有龍鳳喜床,床前床上有繡著百子圖的百子帳和百子被。
皇帝大婚時要在這裡住兩天,之後再另住其他宮殿。如果先結婚後當皇帝的,就不能享受這種待遇了。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個皇帝用過這個洞房。皇帝大婚極為豪華,同治11年(1872年)大婚,共耗費白銀1100萬兩;光緒15五年(1889年)大婚,在國家極為貧困條件下,仍然耗費白銀
西面四間稱西暖閣,從東數第三間開門,並改成兩扇對開門。進門對面設大鍋三口,為祭神煮肉用;祭祀分朝祭和夕祭,都要殺豬以清水煮熟再用來拜神。凡是每月初一、十五大祭日子,皇帝、皇后都親自祭神,所祭神祉包括釋迦牟尼、關雲長、蒙古神等。祭祀完,用作祭品的豬肉分賜給大臣、官員;但更多的賜給了太監,他們將肉拿出宮外賣掉,老百姓就會用來煮「回鍋肉」。
在內廷西側還有養心殿,始建於明嘉靖至天啟年間,為秉筆太監魏忠賢起居處。清聖祖康熙年間,賜予宮廷造辦處使用。康熙61年聖祖駕崩,雍正踐祚,以康熙久居乾清宮,基於孝道,不願再於乾清宮起居,將寢宮西遷至養心殿。自此以後,先後有慈安、慈禧、隆裕太后及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和遜帝溥儀十一位滿清皇帝於此聽政起居,養心殿遂成為紫禁城內權利中樞。
「養心」二字語出《孟子》「存其心養其性以事天」。養心殿為長
主殿東為東暖閣,設有皇帝御座,後隔黃色紗帳,又有相連兩個御座,此即為同治、光緒年幼時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主殿西稱西暖閣,著名的「三希堂帖」即列其中;本為清高宗讀書處,因存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及王珣「伯遠帖」三件書法希珍,故得名「三希堂」。正殿御座後小門可進入皇帝寢室,東西有耳房分為皇后、皇貴妃所居;另有十餘間妃嬪所居的圍房。
更多相片請點閱(北京故宮風光)
背景音樂-故宮的記憶
故宮內到處是人潮
人潮聚集處一定有導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