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春節拍的全家福 ~右二為四嬸,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內孫外孫齊聚一堂,三叔笑容可掬
父親在家中四兄弟排行老大,爺爺周文琨32歲英年早逝,為了保護家中三個弟弟免被抽壯丁,17歲的少年即投考黃埔軍校成都分校。大陸淪陷時隨老蔣來台,從此與家人海峽永隔,至死未曾再踏上家鄉一步!
1974年,四十年前我負笈留美,輾轉與老家聯繫上,父親收到家鄕寄來老祖母與二弟及四弟子女們合照一張,孺母心切的父親十分激動,視為珍寶。於是由台灣寄來外匯,經美國轉寄回家鄉,囑咐弟弟們建屋蓋房讓奶奶晚年住得舒適些。
當年老爸心願,只想蓋一棟舒適的新房子給祖母老人家居住,那裡想到蓋了這麼一棟129坪米的屋宅,不但將匯款全部用光,還託堂叔來函要求再次寄錢回家。爸爸要求讓奶奶跟蓋到一半的房子合影寄來再說,結果只有蓋到一半的屋子照片,唯獨不見奶奶。等到開放大陸探親時,爸爸拜託返鄕的老鄉打聽,才知道奶奶早已作古多年了,這也是爸爸這些年來心中難以抹滅的傷痛!
這次返鄉重修祖墳墓碑,得知奶奶楊菊仔是早在1976年11月已經離世的,自35歲起守寡44年,享年79歲。嬸嬸說,堂叔主張隱瞞奶奶去世的噩耗,以為可以用奶奶名義向父親多要些美元及外匯券。
▲ 1981年一月春節前和六月端午節前,由已經來美國念書的弟弟分別代為匯款各100美元,各合當時人民幣175元,手續費4.5美元
▲ 1983年,廣豐縣委對台辦下條子給廣豐支行,查詢前一年來匯,家屬何以至今仍未收到?
▲ 1984年11月,爸爸寄回老家一塊電子錶及一對派克筆,這張北京海關稅款繳納証,顯示手錶被打了200%的關稅,原子筆(圓珠筆)及鉛筆也被打了100%的關稅,扣除30元免稅額,尚須繳納76元人民幣,逾期七天每天還要收保管費5分錢。
可以想像,當年老爸的美意,曾經造成家人多麼沉重的負擔?
▲ 1985年發下的准建証~列出房屋的四面界線
▲ 1986年廣豐縣大南鄕人民政府批准的宅基地使用証
▲ 1986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承保的的集體投保分戶卡, 家庭財產險竊盜險保額共1000元,每年保費僅1.80元
可能因為家中也沒有什麼值錢的財產,除了上面那塊估價50元的電子錶(完稅後價值可是爆增三倍哩!)
▲ 快三十年的老屋被嬸嬸擋住,不准拆遷,直到我前年返鄉見證拍照後,才向村里申請重建,去年動工,由兩位堂弟出資合建雙拼,門窗亦加大了許多。
二叔鍾琪,與妻子離異,兩個孩子跟著改姓,仍舊住在同一個村莊裡。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人家留守家園。他帶我參觀了兒子家的洋樓,自己仍棲身在一旁的破舊小屋,聽說與兒媳關係不佳。
▲ 三叔鍾琇健康不佳,自1955年31歲時與中農成分的文盲妻子離婚後,就獨身未再娶。離婚證上,註明雙方年齡、生辰、成分、文化程度、職業、籍貫、身體狀況....等。兒子歸女方,女方借入家用16元由男方還,棉被歸男方。
▲ 1979年文革期間獲廣豐縣公安局頒發「四類分子摘帽子通知書」,說明他原是地主份子,由於老實勞動,不做壞事,經縣革委會批准,摘掉帽子,稱為社員。
▲ 1981年,被摘帽後的三叔,做為大南公社生產隊社員,分配到了三畝荒山,供其造林之用,
由廣豐縣縣長具名發放的「社員自留山使用証」
四叔鍾琅,和嬸嬸是自由戀愛而結合的,兩人都唸過書,在區公所從事文書工作因而結識。種田人家,家途四壁,婚事遭女方父母反對,嬸嬸堅決下嫁,家中食指浩繁,吃盡苦頭。
四叔在生養下二女三男後,也不幸早逝,那時最小的兒子建文猶在襁褓中。家中窮到連包草蓆的100元喪葬費都要向村中殷商借貸。嬸嬸頗具姿色,殷商聲明如願改嫁債務可以一筆勾銷,嬸卻寧可咬緊牙根,帶著稚兒在債主家幫傭三個月,才終於還清喪葬債務。
▲ 四嬸陳碧雲~如今是守得雲開見月明,在堂屋門口幫老人家抓拍的這張相片,很得老太太欣賞
及長,兩個女兒建英、建彩先出嫁,改善些許家庭經濟狀況。後來,爸爸透過我由美國寄錢回老家,蓋了大房子,有了這層海外關係,在村中才得揚眉吐氣,三個兒子建榮、建明、建文也終於能夠先後找到對象娶媳成家。
如今四嬸坐鎮家中,種田的大兒子及同村的大女兒女婿就近照顧,分散外地工作的兒孫輩常常回來探視,孝敬的零用錢用不完,又都花在孫兒、孫女身上。苦盡甘來的老太太小日子過得十分舒心,自己說:做夢也沒想到會有這一天!
[後記]
這些珍貴的歷史文件照片,是細心的三叔鍾琇,將它們和蓋房子工程中,一磚一瓦鉅細彌遺的手寫対帳本、自己看病住院就診醫療費用的收據等,收藏在一個盒子裡,準備等有朝一日父親衣錦返鄕時,好對大哥有所交代!
三叔終究沒能等到這一天⋯⋯。
他過世後,由四嬸繼續珍藏,30年後終於捧了出來,親手交到了大哥後人偺的手上,總算了手足的一樁心事 !
盒子裡,同時還珍藏著父親當年手筆的家書,以及寄回老家和母親的中年時代合照、含頤弄長孫的相片(遺憾奶奶沒來得及見到)⋯⋯等等。
- 12樓. 三兄弟2014/05/06 15:23您好,無意間看到您的blog,我父親跟您父親也是一樣,跟隨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就再也沒有回過老家,您父親比較幸運,還能看到老奶奶的相片,我父親聯繫上老家人之後,奶奶早已過世過年,如今我父親過世,我很想代他回老家祭祖,告慰他在天之靈,請問您是否知道有哪些管道可以聯繫取得協助的,謝謝(woodchuckho@gmail.com)
- 11樓. KO2014/03/28 14:29
也替您高興,也替您傷心
願您一切平安 順利
謝謝來訪,也祝您順心如意! Reed 於 2014/03/29 01:04回覆 - 10樓. 安然2014/01/16 11:40當年這種兩岸分離的家庭造就不少悲劇,外婆、奶奶、爺爺家也都有手足留在大陸,開放後,外婆姨婆有幸還回大陸探親過。三年前我帶爸媽回廈門,和外婆家的晚輩相聚,這是媽媽第一次回去,幾十口人,很熱鬧,雖然我以前在台灣都講國語,但是大家見面,很自然就講起閩南話,十分親切!
安然
- 9樓. behappy2014/01/15 08:04看完眼淚盈眶.亂世中有情義的故事.
- 8樓. sunnywang2014/01/14 13:53
您好~我有看到您的留言,幫您代訂票絕對沒有問題~
交通費亦可全額補助給您,請您給我聯繫方式,謝謝!
(02)2735-0315分機626(智策公司 王小姐)
Email:sunny@smartimc.com.tw
謝謝王小姐!將填寫好報名表電郵寄出。 Reed 於 2014/01/14 22:01回覆 - 7樓. 戴金生2014/01/13 05:42江西老表的歷史可真痛苦,太平天國在那和湘軍打了好久,軍閥時革命軍和孫傳芳在那鬥過,共產黨更以井崗山為落草之處和國民黨在那纒鬥好幾年,乃是所謂革命勝地,抗戰時江西更是中日戰場之一!八零年大陸開門後,江西一直沒有什麼特別發展!仍然窮!窮!窮!當年希望工程,我老哥們以先父名義在家鄉捐了一小學!也不知如何!
窮困的江西,如今也急起直追,這次由中新社江西分社舉辦11天的「美麗江西行」,招待海外媒體記者,巡訪省內各縣市,正是要行銷江西!
在井崗山上的忠烈祠內,好幾面牆壁,貼滿了英年早逝的革命先烈相片,許多還是稚氣未脫的孩子~
聽說捐贈小學,是由當地政府全權設計、建造,捐贈人只管出資,無權置啄!
是這樣子的嗎?
Reed 於 2014/01/13 21:38回覆 - 6樓. 天恩客2014/01/13 03:28Gone with the Wind
Gone with the Wind.
The best are the survivors!
- 5樓. 冠慧~2014/01/11 14:57
回憶當時 有許多 無奈
歷史 一切 都在這篇文中 畫下 完美 句點
相片中 老人家 很開心 模樣 是幸福 也是歷史見證
祝福 一切 平安
- 4樓. JINX2014/01/11 13:44照片真是人們保存最好回憶與歷史的最棒發明。
- 3樓. 刪不掉作家兩字的江天錚2014/01/11 12:06哎!
1949一家分兩半,1986家母滿75歲接來台,不幸3年整離去,大姐、小弟兩家仍在對面,當年公職限制過去,他們都曾來過2 or 3趟,如今各方均好轉-----我們可不行囉!在睽違37年後,能與家人團聚,想來也是老懷堪慰吧! Reed 於 2014/01/11 16:27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