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完全畫錯重點的消費時代
2013/12/20 10:43
瀏覽6,748
迴響1
推薦14
引用0
國內食安問題一爆再爆,場景就像動作電影片最後的攻堅爆破畫面,
先前寧靜無波,主角得以穿梭布置大批的炸藥,等到第一顆被引爆,
最後是連環爆,直到一切夷為平地,方得休!
當然啦,食安問題並非那樣的完全無可救藥,這也像是人的健康一樣
,平時大家都忽略內在的問題,一味地注重表象,最後發現不對了,
可能要住進醫院好好診療一番,才能重拾健康時,才警覺事態嚴重。
食安問題,最可惡的當然是業者,賺人錢,輕則騙人,重則害人健康
。如果不科以刑責,至少也要重罰到難以翻身,畢竟消費者的健康難
以重建,有這樣心態的人,就直接把他淘汰。
講完生產者的責任,不少人開始注意到消費者自己應有的醒悟。
沒錯,東西是自已要吃的,而且吃得下去,不見拿得出來,或完全排
出來,要吃之前多多少少要思考一下,自己要不要吃下這樣的食物或
食品;稍微思考一下,我們在選擇商品時,是不是如現在網路文的風
格所言,(完全畫錯重點!)
最近跟朋友們聊天就常聊到這個話題,生產者出問題,其中不少因素
來自消費者的錯誤思考,因為生產者的思考是「投其所好」,一旦消
費者的觀念是完全畫錯重點,把重點放在裝潢、包裝、地點和服務,
忘了最重要的是食材,整個供應鏈就歪斜了。
就像時下許多麵包店,許多消費者第一被吸引的是地點,大馬路旁,
甚至是三角窗的店最吸睛。第二看的裝潢,要裝潢夠有味道,就會覺
得麵包應該跟裝潢一樣有品味。再來就是包裝,一定要設計的很有風
格,相對感覺麵包就整個很有格,很有質感。最後是服務要好,最好
店裡有一堆工作人員,能滿足你(消費者)所有的要求。
你看看,你看看,這四個重點都跟麵包主體沒關係,跟麵包食材也完
全無關,但這四個重點已佔一家店經營成本的三分之二以上。以台北
市為例,忠孝東路沿路的店面,縱然是較不搶市的地點,四、五十坪
的店面,月租金少說也要五十萬以上,有的更是七、八十萬元。
裝潢要做得有格調又搶眼,沒花個五、六百萬元是做不到,這些錢是
要平均分攤在一定年限的折舊裡;麵包包裝袋及提袋等設計及生產又
是一筆錢;最後是人力成本,店員一個平均三萬元,每增加一個就要
增加三萬元成本。再加上可怕的電費,一個月扣除食材的成本,就要
上百萬元,相當可觀。
開店就是要賺錢,再有理念也不能虧本經營。店家如果要提高獲利,
開源上就是增加品項、加強促銷,提高營業額。節流上,就是.....
想來想去,只有從食材上著手,因為以現在的製作技巧,還有消費者
的辨識能力,從食材上降低成本,很容易矇混過關。
例如,麵粉可以從買一級廠的產品,換到二級廠、三級廠,再不然就
去批購快過期的麵粉,甚至是已過期,反正消費者吃不出來。
還有成本更高的餡料,降低成本最有空間。我有一個曾在麵包店打工
的朋友說出他的所見,就讓我瞠目結舌不已。他說,他早年打工的麵
包店用的核桃是要先煮一下。
沒聽過,是煮一下。我原以為是什麼獨門祕招,可以做出讓人驚豔的
風味。結果是,因為去買有油耗味的核桃,為了去除油耗味,就先煮
一下,去除油耗味。這是節省成本的方法之一。
另外,常有消費者上門消費就要求五星級的服務,稍有服務不周,就
抱怨為何不多請一、兩個人。他都沒想到,這些人員的薪資都來自消
費者的荷包。如果面對無法調高售價時,只有再從食材去節省開銷。
大家想想,我們買食物時,最重要的是食材的好壞,加上料理或製作
手法的優劣。尤其是食材好壞,才是最主要的重點。消費時,要畫的
重點應該是食材好壞,絕非地點、裝潢、包裝和服務。
不過,人是視覺為先的動物,容易被表象所聚焦,忘了我們應該特別
注意的重點。
當然啦,消費者沒有辨識能力也是原因之一。
不過,大家不要跟著媒體、廣告所強調的最便宜、最Q彈等過度簡化
的觀念走,比較能逃過錯誤消費所害。
先前寧靜無波,主角得以穿梭布置大批的炸藥,等到第一顆被引爆,
最後是連環爆,直到一切夷為平地,方得休!
當然啦,食安問題並非那樣的完全無可救藥,這也像是人的健康一樣
,平時大家都忽略內在的問題,一味地注重表象,最後發現不對了,
可能要住進醫院好好診療一番,才能重拾健康時,才警覺事態嚴重。
食安問題,最可惡的當然是業者,賺人錢,輕則騙人,重則害人健康
。如果不科以刑責,至少也要重罰到難以翻身,畢竟消費者的健康難
以重建,有這樣心態的人,就直接把他淘汰。
講完生產者的責任,不少人開始注意到消費者自己應有的醒悟。
沒錯,東西是自已要吃的,而且吃得下去,不見拿得出來,或完全排
出來,要吃之前多多少少要思考一下,自己要不要吃下這樣的食物或
食品;稍微思考一下,我們在選擇商品時,是不是如現在網路文的風
格所言,(完全畫錯重點!)
最近跟朋友們聊天就常聊到這個話題,生產者出問題,其中不少因素
來自消費者的錯誤思考,因為生產者的思考是「投其所好」,一旦消
費者的觀念是完全畫錯重點,把重點放在裝潢、包裝、地點和服務,
忘了最重要的是食材,整個供應鏈就歪斜了。
就像時下許多麵包店,許多消費者第一被吸引的是地點,大馬路旁,
甚至是三角窗的店最吸睛。第二看的裝潢,要裝潢夠有味道,就會覺
得麵包應該跟裝潢一樣有品味。再來就是包裝,一定要設計的很有風
格,相對感覺麵包就整個很有格,很有質感。最後是服務要好,最好
店裡有一堆工作人員,能滿足你(消費者)所有的要求。
你看看,你看看,這四個重點都跟麵包主體沒關係,跟麵包食材也完
全無關,但這四個重點已佔一家店經營成本的三分之二以上。以台北
市為例,忠孝東路沿路的店面,縱然是較不搶市的地點,四、五十坪
的店面,月租金少說也要五十萬以上,有的更是七、八十萬元。
裝潢要做得有格調又搶眼,沒花個五、六百萬元是做不到,這些錢是
要平均分攤在一定年限的折舊裡;麵包包裝袋及提袋等設計及生產又
是一筆錢;最後是人力成本,店員一個平均三萬元,每增加一個就要
增加三萬元成本。再加上可怕的電費,一個月扣除食材的成本,就要
上百萬元,相當可觀。
開店就是要賺錢,再有理念也不能虧本經營。店家如果要提高獲利,
開源上就是增加品項、加強促銷,提高營業額。節流上,就是.....
想來想去,只有從食材上著手,因為以現在的製作技巧,還有消費者
的辨識能力,從食材上降低成本,很容易矇混過關。
例如,麵粉可以從買一級廠的產品,換到二級廠、三級廠,再不然就
去批購快過期的麵粉,甚至是已過期,反正消費者吃不出來。
還有成本更高的餡料,降低成本最有空間。我有一個曾在麵包店打工
的朋友說出他的所見,就讓我瞠目結舌不已。他說,他早年打工的麵
包店用的核桃是要先煮一下。
沒聽過,是煮一下。我原以為是什麼獨門祕招,可以做出讓人驚豔的
風味。結果是,因為去買有油耗味的核桃,為了去除油耗味,就先煮
一下,去除油耗味。這是節省成本的方法之一。
另外,常有消費者上門消費就要求五星級的服務,稍有服務不周,就
抱怨為何不多請一、兩個人。他都沒想到,這些人員的薪資都來自消
費者的荷包。如果面對無法調高售價時,只有再從食材去節省開銷。
大家想想,我們買食物時,最重要的是食材的好壞,加上料理或製作
手法的優劣。尤其是食材好壞,才是最主要的重點。消費時,要畫的
重點應該是食材好壞,絕非地點、裝潢、包裝和服務。
不過,人是視覺為先的動物,容易被表象所聚焦,忘了我們應該特別
注意的重點。
當然啦,消費者沒有辨識能力也是原因之一。
不過,大家不要跟著媒體、廣告所強調的最便宜、最Q彈等過度簡化
的觀念走,比較能逃過錯誤消費所害。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迴響(1) :
- 1樓. 蓮恩手作2016/05/19 08:23你好,我也是麵包師傅,對你的論述很有共鳴,在消費市場導向的社會下,很多麵包店都只能按照消費者喜歡、售價不能過高的麵包,長期下來消費者被香精和很多化學產物養刁了舌頭,完全忽略了麵包該有的本味,這真的是很遺憾的事情,如果可以,你的文章可以借我分享嗎?(taiwantopbakery@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