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一聽到「佛經」,馬上想到的是廟裡面從早到晚念的,聽也聽不太懂的那些。其實真的去接觸一下,佛經跟課本差不多,內容多半是人格教育。
《華嚴經淨行品》(行讀音『橫』)是寺廟中常見的佛經,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釋迦牟尼成道後講的第一部經。內容相當龐大,現今常見的是將其中的四品集結成《華嚴四品》。淨空法師用「佛經的《弟子規》」來形容本經;宣化上人在《華嚴經淨行品淺釋》(全文)中提到:
在這一品裏,有一百多個願,這些願都是為眾生而修行,所以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一種行門。
宣化上人也提到:
在佛教,如果你只注重理論,雖然可以講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但是不實行,這就像什麼?就像說食數寶:
終日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 其過亦如是
好像銀行的出納員每天數錢,不知數了多少,但即使數了一天,也不是自己的,是替人數錢的。所以說「終日數他寶」,一天到晚,數他人的寶物,但「自無半錢分」,自己連半錢那麼多都沒有。「於法不修行」,在佛教裏,你若不修行的話,「其過亦如是」,就和那個數寶人一樣的。
在一本自稱三寶弟子助印的《華嚴經淨行品》序文中,提到了看著這些經文中的大願,會感動落淚。為什麼呢?我們看看這些大願,雖然是佛陀對出家人的要求,但一般人可擇要力行,因為都是時時刻刻為眾生著想的大願(解說引用宣化上人《華嚴經淨行品淺釋》)
像
第7願
著瓔珞時,當願眾生,捨諸偽飾,到真實處。
著瓔珞時,當願眾生:瓔珞,有在頭上戴的,有在脖子上戴的;這瓔珞就是一切莊嚴好看的裝飾。那麼戴瓔珞的時候,菩薩也發願,願意一切眾生,捨諸偽飾:捨棄一切虛偽、不實在的裝飾。到真實處:要到真實的處所、真實的地方,不要盡做一些個虛偽假面具,戴一些個假面具。
第42願
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嗔癡,蠲除罪法。
大小便時:出家人到大小便的時候,也都應該發一種願,不要在廁所上,到那個地方就開會。因為廁所那個地方不可以互相講話的,所以這時候也應該發願,當願眾生,棄貪瞋癡:把貪瞋癡都捨棄不要了,不要貪瞋癡。蠲除罪法:蠲就是沒有了,要把一切的罪法都掃除了。罪法也就好像大小便一樣,它很骯髒的,你不要要它,不要捨不得,不要保留不肯撇棄它。蠲除罪法,就是把它撇棄了。
第84願
見無病人,當願眾生,入真實慧,永無病惱。
見無病人:見到身體健康、沒有疾病的人,也要對著這種人,這種境界發願,所以說當願眾生,入真實慧:得到他本有的那種真實智慧。永無病惱:永遠都沒有一種的疾病和苦惱。
第116願
若得美食,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
見著這個美食又要發願了,發什麼願?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就是他求什麼得什麼,好像觀音菩薩,人向他求富貴就得富貴,求壽考就得壽考,求男就得男,求女就得女。所以誰要是想要求兒子,或者求女,就拜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一定會滿願的。心無羨欲:羨就是羨慕,就是好像人家得到美食,自己沒有,這饞欲流涎,就羨慕,就饞了,羨慕人家:「他吃得那麼好!又是cheese(起司),又是奶油,又是麵包,我吃不著,這個真是太苦啦!」這是羨欲。不羨欲,心無羨欲,心裏沒有這種羨慕的心,沒有這種食欲。這個欲是食欲,看人家吃好的,自己饞欲流涎,這就叫羨欲。若沒有,就不會流口水,心無羨欲了。
第126願
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入水以後,就要洗浴身體:沐浴不是沐身體外邊的塵垢,要把心裏頭的塵垢也洗乾淨了,所以說洗浴身體的時候,又發願了,當願眾生,身心無垢:要外邊洗乾淨了,沒有塵垢來染污;內裏頭把貪瞋癡這三毒,也都洗乾淨了。內外光潔:內裏沒有塵垢,外邊也沒有塵垢,這叫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第140願
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
以時寢息:就是到睡覺的時候。到睡覺的時候,你一定要睡覺,不要人家睡覺你去拜佛,人家拜佛你去睡覺。尤其在叢林裏頭,大眾會下,必須要遵守大眾的規矩。所以這時候又發願了,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身得到一種的安樂,不要躺到床上,或者坐到自己的坐單上,就打妄想。心無動亂就是叫你不要打妄想。你打妄想會怎麼樣?就睡不著覺了。所以有的人說失眠,失眠的人沒有其他的原因,就因為想東想西,往那兒一躺的時候,就陳穀亂芝麻都想起來,睡不著覺了。
在此只是引用幾條,如果有意深入了解可上網了解。當我們能學著這些大願,時時刻刻都為他人設想,「公德」就出來了。如證嚴法師所言「有『公德』就有『功德』」。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