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9 我短期出家修行去了 過去總總譬如 現在 死 以後總總譬如 當下 生
願我等與眾生 速發菩提心 速行菩薩道 福慧增長 早證佛果
我的側面剛好在 23-24 秒的位置
各位好友:11/9到12/30,昌洋原來手機號碼0912-282378找我的助理盛小姐。
她將會協助您保險上的任何問題。因為這段期間
昌洋到佛光山短期出家43天進修與行腳全省托缽,
也願這些修行功德迴向我的父母與我的冤親債主;
並且迴向各位保險保戶,福慧增長、吉祥如意。
到時無論在全省任何城鄉 看到昌洋或佛光山數百位師父都歡迎來供養結善緣種福田
Younger 祝福大家吉祥如意 0912282378
佛祖巡境.全民平安
慧傳法師首先說明佛陀真身舍利在1998年蒞臨台灣,2003年星雲大師開始籌建佛陀紀念館,歷經10年,即將於今年12月25日正式開光落成。為了顯示這偉大日子的重大意義,佛光山從11月4日開始,舉行「三壇大戒」。此乃出家人最重要的養成教育,古代佛教叢林所謂「打沙彌 跪比丘 火燒菩薩頭」說明了「三壇大戒」的嚴格訓練,唯有經歷嚴格的訓練,才堪做人天師範。在戒期中,恪遵佛陀教法,效法當初佛陀行腳托缽弘化全印度的精神,而有行腳托缽的安排,中國古德高僧也有「一缽千家飯 孤僧萬里遊」的修持,佛光山「三壇大戒」期間,500位出家人也遵循儀制行腳托缽。同時,為了應台灣百萬信眾與鄉親父老的懇求,希望在佛陀真身舍利安奉於佛陀紀念館之前,佛陀真身舍利能繞境台灣,為我們的國家社會帶來平安、帶來福氣,因而在各縣市政府的熱烈支持下,有了【佛祖巡境.全民平安】的活動,從12月1日至22日,藉由500位出家人行腳托缽護持著佛陀真身舍利,將平安福氣帶給全國民眾,也祝福我們的國家。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理事依空法師談到佛陀紀念館興建緣起,1998年星雲大師至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當時西藏喇嘛貢噶多傑仁波切(Kunga Dorje Rinpoche),感念佛光山寺長期為促進世界佛教漢藏文化交流,創設中華漢藏文化協會,並舉辦世界佛教顯密會議,乃至創立國際佛光會等,是弘揚人間佛教的正派道場,遂表達贈送護藏近三十年的佛牙舍利心願,盼能在台灣建館供奉,讓正法永存,舍利重光。
依空法師說明佛陀舍利的由來,兩千六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將圓寂的時候,弟子們極為不捨,請示佛陀當如何相見?釋迦牟尼佛慈諭,在他涅槃後,以棺槨及油荼毗火化,燒出的舍利子以舍利塔來供奉,你們見到舍利就是見到我,此時,佛陀拿起缽倒蓋,舉錫杖立在倒缽上
說,這就叫做塔,舍利塔就是要建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佛陀縱然到了臨涅槃時,還是念念眾生,以舍利來安頓眾生的身心。
各位好友本次護持的 總額是 28,000元 昌洋先交佛光山台北普門寺
收據各位會陸續收到 如果沒收到收據 請以mail告知昌洋
(101年我還俗時再幫您處理)
為了讓各位大德 更了解本次護持因緣與內容
特此附下說明 與 好朋友們同霑法喜
1.全省行腳托缽 行程網站 http://www.fgs.org.tw/events/almsprocession/
2.佛光山寺為慶祝建國百年暨佛陀紀念館落成系列活動
的第一項「國際萬緣三壇大戒」的報導
本次護持三壇大戒 好朋友名單如下:
游昌洋 王碧霞 蔡政哲 張芳香 簡月珠 江素月 周慧文 毛碧玲 吳美菊 張桂粉
柯秋月 查梅君 蔡欣吟 張平禎 張淑玲 張馨云 張凱傑 鄭淑芬
佛光山傳授國際萬緣三壇大戒
在報到處,有些新戒由自己道場的師父、師兄陪同報到,場面溫馨。隨後一一入堂面試審核,新戒們端身敬受問話,希望戒師給予自己入壇受戒的機會。
此次戒會,在總督導慈惠法師的統籌督導下,將恪遵佛制、依法而行二部僧眾受戒。
為續佛慧命,培養僧才,戒會期間安排有講戒、學佛行儀、沙彌律儀、五堂功課、緇門崇行錄、禪林寶訓、僧事百講等課程,並有中、英文同步翻譯。
圖說:報到面試 人間社記者 心即 攝
3.何謂三壇大戒
如來三壇大戒
外現聲聞身 內密無上印
身行菩薩道 廣度諸有情
三壇大戒,乃中國大乘佛教出家僧眾所特有之傳戒儀式,依初壇、二壇以及三壇正授,分別傳授沙彌戒、比丘戒、出家菩薩戒。戒子於正授三壇大戒時,領悟自性戒體,由戒相之行持任運於日用中,契悟如來自性。
受戒前應如法恭請「三師七證」作為十方戒子之得戒、羯磨、教授三師和尚以及尊證七師。登菩薩壇時更以釋迦如來、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為三師和尚,十方諸佛為尊證,一切菩薩為同學伴侶。又「戒壇」亦為場地要緣,先須結界,受戒期間,戒子於界場內淨心求戒,不得出離。
戒為佛教各宗派之根本行持,《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根本律》中更明示:「若不持戒,縱有多智禪定現前,皆成魔業。」故知三壇大戒,乃發心出塵之行者繼剃度大典之後,更具重大意義之法儀。
何謂三壇?
沙彌壇
凡行者發心出家,必先受持沙彌律儀。沙彌者,有「息慈」之義,謂息世惡染而慈濟眾生,欲行「息慈」之事,則須依十戒內護自心,外慈有情,並習威儀,攝化眾生。故言「沙彌律儀近為比丘戒之階梯,遠為菩薩戒之根本。」
- 比丘壇
比丘壇傳授之「具足戒」,又作「大戒」、「近圓戒」,有親近涅槃之義。欲受此具足戒者,當得身體強健,六根具足,無有聾盲等患,且已受持沙彌戒者。持守具足戒者,於一切境界中精勤修習,擇善離惡,趨於圓滿。比丘依於此戒,荷擔如來家業,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了知諸法實相,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發弘化度眾之願,行廣利有情之事。 - 菩薩壇
菩薩戒,於《梵網經》云:「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出家佛子既已自知生死苦趣,進而當迴小向大,以佛的悲智願行,為己之悲智願行,於利他中完成自利,即所謂「為利有情願成佛」,是故菩薩戒為行菩薩道之根本,是諸佛之本源。
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淨戒。一者、「攝律儀戒」,乃斷捨一切惡行,含攝諸大乘律儀。二者、「攝善法戒」,乃修習一切善法,攝持菩薩行,廣行六度。三者、「攝眾生戒」,又作「饒益有情戒」,乃以慈心積極利益一切有情,由攝受眾生,信樂學佛。
沙彌持守十戒,乃了生脫死,出世解脫之要道;比丘持滿二百五十戒,即得解脫三界,徹證羅漢果;若依達摩一心戒文,入菩薩行,於一心念中具足八萬四千戒,即得畢竟解脫,圓證無上佛果。
出家法師受持如來三壇大戒,成為修道解脫的真正僧寶,亦彰顯出菩薩自利利他之行願。
三壇大戒的意義
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三壇大戒,是發心出塵的法師繼剃度大典後,圓成僧相的重大法儀,也是出家二眾日常的行為準則。在擇善離惡的規範下,清淨身心,端正知見,蘊含自行化他、乃至成無上佛道之資糧,古德云:「唯菩提之植種,仰戒律以培根,誠為正法之隄防,永作心宗之城。」因此,戒,實為薪傳佛種之香火,不惟繁衍僧伽,且令正法長住。所謂「祖祖相傳,師師相授」,出家法師圓登三壇,受持三衣、缽、具、錫杖,即是佛祖心法的傳人,由此可知三壇大戒之殊勝。
三壇釋義
三壇大戒,乃中國大乘佛教出家僧眾所特有之傳戒儀式,依初壇、二壇及三壇,分別傳授沙彌戒、比丘戒、出家菩薩戒。一般傳戒之法都是連受三壇,初壇沙彌戒和三壇菩薩戒,皆集體授受;二壇比丘壇,則以三人為一組,次第登壇受戒。
沙彌戒有十條,沙彌尼戒法與沙彌同,沙彌律儀「近為比丘戒之階梯,遠為菩薩戒之根本」,乃了生脫死,出世解脫之要道。
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則有三百四十八條,比丘壇所傳授之「具足戒」,又作「大戒」、「近圓戒」,為親近涅槃之義,意即受持具戒,即得解脫三界,得證羅漢。
漢傳比丘尼二部受戒,始於南北朝劉宋元嘉十一年(434CE)揚州南林寺。尼眾登二壇前,須先在亞僧三師七證主持下,受淨行本法,再往比丘部,在尼十師與比丘十師共同主持下,正受比丘尼大戒。《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云:「所以先令作本法者,正欲生其信心,為受戒方便耳,至於得戒,在大僧羯磨時生也。」
出家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從律身、淨心,到發無上菩提心,含攝一切佛法,又可歸納為「三聚淨戒」。所謂「三聚淨戒」,聚,集也;戒,指禁戒。此三種戒,能攝一切大乘諸戒,故名三聚戒。
一、 攝律儀戒:謂一切律儀,無不聚攝。
二、 攝善法戒:謂身口意所作善法,及聞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
無不聚攝,故名攝善法戒。
三、 攝眾生戒:謂能攝受一切眾生也。能攝之行,即是慈、悲、喜、捨。
攝律儀戒是遵行律儀,不作諸惡; 攝善法戒是奉行一切善;
攝眾生戒是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
前二是自利,後一是利他,合為自利利他圓滿之行。
傳戒儀範
佛教初入中土,並無傳戒儀式。中國比丘僧受具足戒,始於三國時代曹魏齊帝嘉平年間(249-253CE),印度僧人曇摩迦羅至洛陽,譯出《僧祇律》以為戒本,並請梵僧立羯磨法。魏正元中(254-255CE)安息國沙門曇帝,於洛陽譯出《曇無德羯磨》,才具備羯磨儀式。而中國僧眾受戒,一般以朱士行為首。
中國梁、陳時代,受菩薩戒風氣盛行。梁武帝、陳文帝等皆為菩薩戒弟子。菩薩戒的弘傳始於鳩摩羅什,如敦煌寫本中有羅什所撰《受菩薩戒儀軌》一卷。至於菩薩戒的作法,則以曇無讖(385-433CE)為道進等十餘人授菩薩戒為嚆矢。
受戒前,應如法恭請「三師七證」,作為戒子之得戒、羯磨、教授三師和尚及尊證七師。登菩薩壇則以釋迦如來、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為三師和尚,十方諸佛為尊證,一切菩薩為伴侶。
受戒儀軌中,尚有受衣缽、問遮難等程序。
所謂「問遮難」,是指受戒前審查受具者是否犯有眾罪,為入僧數之資格簡別。難,指自性惡,犯此即不宜受具戒;遮,指原非自性之惡,但為防譏嫌,故遮止不令受戒。比丘壇須問十三重難、十六輕遮;菩薩壇則問七逆罪(出佛身血、弒父、弒母、弒和尚、弒阿闍黎、破羯磨轉法輪僧、弒聖人)。綜之,欲受具戒者,除無遮難等罪,尚應六根具足,無有聾盲等患,力堪修行,並已如法受持沙彌戒。
衣缽,指三衣一缽,是得戒之正緣。《弘戒法儀》云:「然此衣缽,乃恆沙諸佛之標幟,聖賢沙門之軌儀。西天有九十六種之外道,尚不識其名字,唯佛世尊,示此未曾有法……(衣缽)必須自己置辦,若借若無,並名非法。」一般戒壇,須由戒子自行置辦衣缽。古人受戒,有千里遠赴求戒,因衣缽因緣不具足而無法受戒者。本寺所舉辦的戒會,概由護法檀越發心供養新戒三衣、缽、具、錫杖等,令戒子安心受戒辦道,功德不可思議。
發上品心 得上品戒
戒會中,常聽到戒師長老們祝願新戒「發上品心,得上品戒」。何為上品心?即受戒時,於諸師座前立三種誓願:一者,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二者,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三者,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上求下化,令法久住。此亦三聚淨戒含攝範圍。
《二部僧授戒儀式》中云:「心有三品。若發下品心,只得下品戒;若發中品心,只得中品戒;要發上品心,方得上品戒。何為中下品?或者為名利故發心,或為勝他故發心,或為人天之樂故而乃發心,此名中下品。此心劣弱,不得堅固。何名上品心?或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辟支佛果,乃至三明六通、禪定解脫無量功德而發心者,乃名上品心。此心究竟,得大涅槃,永離生死,不受後有。」
《楞嚴經》中明示,若不持戒,縱有多智禪定現前,皆成魔業。因此,受戒之後,更應學戒、持戒、護戒,圓明三學,斷惑證真。
下一則: 佛光山普門寺觀看影片逆緣 心得分享2012/10/09永富法師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