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讀到有關孔子有教無類的笑話,它的引子是《論語述而篇》裡孔子說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加上他的一些名言來做為證明,例如「三十而立」是交三十兩錢的只能站著聽課等等,並不是很好笑,但是讓我想起孔子的有教無類曾經引起的學術性爭議.
話說高中時國文課本把「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解釋為「自己帶著學費來見我的,我都有教無類.」同學們有疑問,一定要交學費才有教無類,那不是跟現代的補習班一樣?國文老師也不知如何替孔子解說.這也不是國文老師的無知,名學者馮友蘭在他的《中國哲學史》(1934年)裡拿孔子和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比較時,特別指出「蘇格拉底有教無類,並且不收學費;孔子也是有教無類,但是他曾公開聲明:只要交了學費,我是沒有不教的.」
我後來發現有人曾經花了時間去研究這件事,他們找到古文裡有類似孔子那句話的句型,拿來說明孔子可能有別的意思.他們找到的是《周禮秋官司寇》裡的一句「自生齒以上」,「生齒」指的是一歲以上生了牙齒的男孩.「自」則是「從」,意思是「從一歲以上的男孩」.同理來看,「自行束脩以上」的「自」不是自己,而是「從」的意思,「行」則應該和「束脩」合在一起成為「行束脩」,那麼「行束脩」又是什麼意思呢?
古代男孩子十五歲入學,入學之禮稱為「束修」,專家們說「行束修」是指行過這個禮的人,也就是「十五歲以上的男孩」.所以孔子說的是「從十五歲以上的男孩,我是有教無類的.」如果這樣說,孔子和蘇格拉底是一樣的有教無類,不是開補習班的.
聽來合理,不過我們知道孔子很重視「禮」,《論語八佾篇》裡有一段他和子貢的對話, 子貢想在祭祀時省去活羊,孔子回答「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我因這段對話對子貢的印象一向很好)如此看來,他可能不在乎學費,但還是要有「束脩」才算合「禮」.真相如何只有孔子本人才能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