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響暮年心門
在慈濟「樂齡班」籌備中,一位資深志工分享她照護母親的故事,她用三個實用小技巧叩響了暮年心門,打開了與長者相處的嶄新視角。面對記憶逐漸蒙塵的銀髮族,我們需要的不是焦慮的追問,而是多一點耐心,讓老人家感受到溫暖。
技巧一:用「體諒」取代「追問」,以前子女探望生病的母親時,總愛問:「我是誰?」起初母親還能回答,但隨著記憶力衰退,漸漸想不起兒女的名字,每次答不出都會露出難堪及失落的表情。
後來女兒改變做法,不再發問而是主動自我介紹,先只說名字的第一個字,啓發母親的記憶力,讓她慢慢回想,用耐心等待母親在腦海中完成這份親情的填字遊戲。這小小的改變,既讓母親寬心,也讓猜想的過程變得較有趣。
技巧二:用音樂安撫情緒。有次母親抗拒打針,醫生束手無策,女兒靈機一動,巧妙運用音樂療法,當母親最愛的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旋律響起。
她們一起唱歌,熟悉的音符不僅慢慢撫平母親心中的焦躁,更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打針的程序。用音樂轉移注意力,不僅化解衝突,還讓醫療過程變得順利,化解了困境
技巧三:每天動動手腳動動腦,志工們設計了許多簡單活動。
唱歌跳舞:播放長輩熟悉的經典老歌,跟著節拍擺動手腳,既能活動身體,又能刺激記憶;
寫字畫畫:告訴長輩「要多練習簽名,才能去銀行領錢,才能出去玩及買好吃的,讓他們有動力拿起筆;散步引導:
陪走路時,要稍微走在前面,像領路者一樣自然地慢慢引導行走。這些看似是平常的日常活動,卻是延緩記憶力衰退的良方。
聽了志工的分享后,頓時豁然了悟,受益良多,原來照顧長輩不是「橫木拿入灶」單方面「付出」,而是要盡量「換位思考」。
在「樂齡班」當志工時,定要把這些好方法傳遞給銀髮族的家屬。而所謂的「樂齡」,就是指老人家的年紀行到樂齡的階段。
《叩響暮年心門》刊于 06-12-2025菲律賓《世界日报》